融通中外話語 講好中國故事 

2020-12-13 中國軍網

摘 要:李子柒短視頻因為其深厚優質的內容、樸實真切的表達、專注誠懇的態度,獲得了海內外大量粉絲的喜愛,引發國內媒體的廣泛關注。她的成功啟示我們在全媒體時代軍事新聞工作者依然要滿懷深情,用心表達軍事新聞蘊含的豐富內涵和獨特的精神,要能夠在「快時代」下「苦功夫」和「慢功夫」。

關鍵詞:「李子柒現象」;軍事新聞生產;講故事

當下「李子柒現象」倍受關注。2019年12月14日,這個90後四川農村姑娘在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榮譽盛典上獲得「年度文化傳播人物」稱號,被《泰晤士報》選為2020年全球最值得關注的20位人物之一。原因是其在微博上擁有粉絲2312萬,抖音上3680.7萬,B站上416.6萬,YouTube 上856萬(超過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媒體之一CNN並且還在以每月20萬的新粉絲數上漲)。《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共青團中央、環球網等官方主流媒體紛紛評價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不著一個英文字,卻圈了無數國外粉」「因為李子柒,數百萬人愛上中國;李子柒的視頻內容體現了中國的文化交流自信,是一種生活的新方式」「不僅是奔波勞碌尋常人理想生活的代表,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當之無愧的傳承者」……在微博上,話題「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瀏覽量高達 9億,《南方周末》官微認為「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輸出』」一定程度上是個偽問題,真問題應該是「李子柒的作品為什麼能成功輸出」,《人民日報》官微表示「無聲勝有聲,李子柒的樣本意義,絕不應被忽視。無論怎樣的文化,想要讓別人理解,必先打動人」。我們認為探討李子柒是如何擁有媒體孜孜以求的傳播力的,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傳播軍事新聞。

一、「魔力」—李子柒短視頻的傳播效果

李子柒的作品題材基本來源於中國人古樸的傳統生活,以中華民族美食文化為主線,圍繞衣食住行用展開。2016年起她陸續將視頻上傳至美拍、微博、B站、YouTube等國內外視頻網站,隨即收穫數以千萬計的粉絲。不僅如此,她的短視頻播放量、轉發量、評論量和點讚數也遠遠高於眾多有影響力的其他媒體。以微博平臺為例,2018年至2019年兩年內,她共發布短視頻66條,單條平均播放量為5343萬次,轉發量為5.64萬次,評論量為6.35萬次,點讚量為34.7萬次。其中,2018年2月10日上傳的《麵包窯》播放量達到3.1億次。這些反映用戶粘性和互動率的數據充分說明了她的短視頻在國內強大的傳播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海外的影響力。在國外知名自媒體平臺YouTube上,她的訂閱量遠遠高於BBC的558萬、FOX的382萬,以及CNN的769萬;她每一個視頻的播放量幾乎都在500萬以上,今年1月份的三條,點擊量分別是660萬、610萬和380萬;《過年的小零食》獲得4400萬次點擊量,是她播放量最高的視頻。這樣的傳播力只有少數幾個「頭部網紅」才能做到,CNN、BBC也難以望其項背。

除了這些可觀的粉絲量和播放量,她在國外視頻平臺上還收到清一色的讚揚:「這簡直就是童話世界,這簡直就是伊甸園」「她是如此的美麗且富有才華,就是我想像中的公主」「她是我最喜歡的博主,是一個大廚、藝術家、園藝家,我希望他們能加上英文字幕,我太想知道她在說什麼了」……沒有爭論、沒有質疑、沒有惡評,全是祝福和讚美。如此一致的正面反饋從另一個側面也證明了李子柒短視頻傳播的巨大成功。

二、「魔法」—李子柒短視頻風靡國內外的原因

李子柒的短視頻擁有什麼魔法?

(一)深厚優質的內容滿足受眾共通的心理需求

自古以來,擁有深厚優質的內容就是一件作品得以廣泛傳播並被世人認可的重要條件之一。《周易·家人》最早提到「言之有物」時講「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強調文章或講話要有具體而充實的內容,不可空虛浮泛、言之無物。柳宗元特別反對堆砌辭藻而內容荒謬的作品,在《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一文中痛斥:「夫為一書,務富文採,不顧事實,而益之以誣怪,張之以闊誕,以炳然誘後生,而終之以僻,是猶用文錦覆陷阱也。」歐陽修也認為只有那些擁有深厚且優質內容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他在《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中說:「故其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也章;言之所載者不文而又小,則其傳也不章。」六朝駢文大多消聲於歷史長河蓋因其「華而不實、不適於用」,而那些千古傳頌、天下流芳的作品則多為底蘊悠長、內容深厚。可見內容的優劣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因素,言之無物的作品必然「行而不遠」。

李子柒的短視頻最立得住的,是她的內容。在《水稻的一生》裡,她向受眾展示了從選種、育苗、打田、插秧、抽穗、揚花、排水、收割、打穀、晾曬到加工、食用的全過程。她精心設計每一個場景,使得每一幅畫面都具備引人遐想的「魔力」:光陰流轉、穀苗破土,昊天「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好生之德令人驚嘆;馭牛打田、躬身插秧,勞動人民勤勞勇敢、自食其力的精神催人奮進;藍天白雲、風吹麥浪,辛棄疾「稻花香裡說豐年」的意境躍然「屏」上;享受美食、其樂融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畫卷徐徐展開……這些內容的背後,是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睦家敬老、耕種稼穡、詩意田園這些古老中國幾千年來的生活智慧和優秀文化,而這些文化展現的又是全人類生存和生活的聰明才智,是所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人的共同渴望和追求,是他們對美好情感品質的共鳴和確認。

滿足受眾需求是取得傳播成功的前提,也是每一個傳播者努力的方向。從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及心理功能出發,受眾使用媒介有5大類需求,情感 (情緒的、愉悅的、或美感的體驗)和舒解壓力 (逃避和轉移注意力) 的是其中之二。擁抱自然、詩意生活一直是大多數人夢想中的烏託邦。李子柒短視頻中詩意田園的內容特質使受眾在紛繁蕪雜、物慾橫流的社會環境中得到片刻的休憩和撫慰,感受到平和與寧靜,內心深處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回憶和嚮往被喚醒。這是她的短視頻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

(二)樸實真切的表達打通受眾固有的語言藩籬

樸實真切往往最能打動人心。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他還認為「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意即真正的合於天地之道的大美是寧靜素樸的,這種自然之趣、天真之味、質樸之美、初始之純最能叩開心扉、引人共鳴。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主張文學創作要「言必近真」「不尚雕彩」,強調文章語言的表達要追求本真質樸,反對虛飾雕琢。毛澤東同志也表達過同樣的意思,他說:「文字方面不是要反對標語口號嗎?就是要有具體形象,有人物。沒有具體形象,作品就沒有生命。」

李子柒短視頻在表達上十分貼切以上所言。無論是桃花釀酒、繅絲刺繡還是竹藝木工,她與受眾「分享」的都是具體的、生動的、細節的聲畫視聽語言。有一期關於傳統手工醬油的視頻,她從播種黃豆開始,展示其生長、收穫、蒸製、釀造、過濾、熬煮的每一個細節,使受眾真切看到她在田間地頭鋤地播種,看到雲捲雲舒間黃豆苗茁壯成長,看到一粒黃豆經過繁複的工序變成一滴傳統手工醬油,在晝夜更替、四季輪迴中,觀眾實實在在體驗到了耕種稼穡的艱辛和果實豐收的喜悅。

她的視頻常常會從春天拍到冬天,這種還原真實時間流淌的「修辭」手法使受眾能夠「沉浸」在具體場景裡。她還特別注重對聲音的處理和運用,所有短視頻除了自然環境音效和簡短的日常生活對話外,從來沒有多餘的旁白,從而使風吹綠葉的沙沙聲、荷塘月色的蛙鳴聲、祖孫親暱的歡笑聲成了點睛之筆,讓人體驗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實現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這種樸實而動人的表達也是李子柒短視頻所以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在海外成功傳播的奧妙。

(三)真誠專注的態度融通受眾對事物的理解

《中庸》講「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意思是只有天下最為誠心的人,才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而只有完全發揮了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獲得打動人心的力量。李子柒視頻給人最強烈的一個感受便是真誠和用心,這讓她的作品充滿了溫度,擁有一種治癒人心的獨特魅力。

在2017年圈內爆紅以前,李子柒以一己之力承擔著包括視頻策劃、拍攝、剪輯在內的所有工作,全力投入、精益求精是她一以貫之的態度。為了製作蘭州牛肉麵,很多鏡頭來回拍攝數十遍,拍廢的麵團做成饢吃了半個月;為了學蜀繡,她費時半年多,奔波於家和老師之間;為了一個幾秒鐘的雪景空鏡頭,她一個人背著相機、三角架、鬥篷去爬海拔2000多米的雪山,手凍得沒知覺了就放衣服裡捂著,緩過來了接著拍;為了拍攝製作「松鼠魚」,她在冰天雪地裡來回折騰,直到發起高燒。這些執著和認真都滲透在她每一幀唯美精緻的畫面中,這種自立自強、踏實勤勞的品格也變成了她作品中一種打動人心的氣質。

無論是耕地刈麥,還是繅絲績麻,受眾看到的始終是一個一絲不苟、乾淨利落的形象,網友紛紛讚嘆「我想知道還有什麼是她不會的」。這樣的效果呈現既來源於她早期童年生活所習得的生存技能,更來源於她專注用心的態度:視頻不注水,不糊弄,不表現自己,永遠低頭做事不說話。正因為如此,李子柒的視頻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一種從容不迫的力量,這種從容不迫與田園生活的主題相得益彰,更增添了視頻作品的親和力與厚重感。

央視評價「沒有熱愛就成就不了李子柒」,外國受眾被吸引不僅僅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好奇,更重要的是李子柒對生活的熱愛也引發觸動了他們心底對生活的熱愛。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沒有翻譯,卻依舊不影響它們火遍全球。這種素樸的、純粹的熱愛無遠弗屆、天下共通。

三、「李子柒現象」對軍事新聞工作者的啟示

(一)言隨意遣,「愛」是軍事新聞生產的出發點

魯迅先生說「創作總根於愛」,如上所言央視也評價「沒有熱愛就成就不了李子柒」,這「愛」,既指涉對祖國山川又包含對自身工作,一個人唯有擁有這深沉的「愛」,他才會努力地去成就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才有可能動人。李子柒打動全世界的生活技能,來源於最初的質樸願望:「總不能讓爺爺、奶奶在地裡忙了一天,回到家連口熱飯都沒有。」她的視頻,也都飽含著這種質樸感情。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言苗、華聲、實義。」實際上,不僅寫詩如此,寫其他文章也如此;李子柒短視頻如此,軍事新聞的生產也如此—我軍當代著名記者江永紅談及一篇通訊寫作的體會時曾說:「就順著感情的流動打開記憶倉庫,其間幾次淚水滴在了稿紙上,可謂情到意隨,落筆言情。」他的這個體會,便是像李子柒短視頻一樣,應了那句「根情、言苗、華聲、實義」。

在全媒體時代,受眾的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強,當新聞內容不足以吸引人又打動人,再精妙的思想都可能寸步難行。2018年7月18日《中國青年報》第12版刊發的特稿《我站立的地方》廣受好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作者在字裡行間折射出來的對戍邊衛國的當代革命軍人的深情厚意,是這種情意首先打動了廣大受眾,贏得讀者的認同。

(二)手隨心動,軍事新聞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精神是新聞生產追求的至高點

盧新寧曾經說在網際網路時代,「常青的生活之樹下,『內容為王』依然有其價值,高質量的新聞文本依然是稀缺資源。」什麼是高質量的新聞文本呢?飽含深情又富有內涵品質和精神內核的新聞文本應該算得上。《孟子·告子上》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即在本質上,人們對於那些由衷而發的、經過歷史沉澱的情感和價值,都會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李子柒表現的是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睦家敬老、耕種稼穡、詩意田園等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戳中的是大家嚮往「詩意生活」的這個共同的精神追求,這是她成功的基礎。這啟示我們在生產軍事新聞作品時,不僅要深入挖掘軍事新聞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精神,還要找到具體實在的人和事承載住這些內涵和精神,讓受眾在看人知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故事、被他們的精神所感染。

要做到這一點,傳播者需「用心」。蘇軾說:「求物之妙,如系風捕景,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意思是文章(我們可以廣泛地理解為新聞產品)要寫得好,一是要通過細緻觀察、體驗、思考、理解,「能使是物瞭然於心」,掌握客觀事物的內容本質和奧妙底蘊;二是要「能瞭然於口與手」,即準確明白地把「瞭然於心」的東西表達出來。居高聲自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核能使我們的作品立意變「高」,倘若再「瞭然於心於手於口」,我們的作品便能夠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三)文隨功成,「苦功夫」「慢功夫」是打造精品力作的著力點

李子柒的視頻創作非常強調精益求精:她的每一期短視頻時間跨度都很大,更新周期並不頻密,每月最多不超過4次,高質量、好作品的背後無一不凝聚著創作者的「苦功夫」和「慢功夫」。這啟示我們,雖然新聞傳播通常講究「快」和「新」,但對於一些不那麼強調時效性的新聞產品,用功用力、走心貼心永遠不會過時,「慢工出細活」的真理永遠不會過時。《漢書·枚皋傳》載:「(枚皋)為文疾,受詔輒成,故所賦者多。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故所作少而善於皋。」這段話說枚皋寫文章速度很快,一接到皇帝命令,馬上就能完成,所以他寫的文章很多。與枚皋相反,司馬相如雖然也很善於寫文章,但他寫得比較慢,所以他創作的文章也少。《漢書》評價司馬相如的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質量卻比枚皋要好。精品力作都是匠心獨運、精益求精的結果,貪多求快往往適得其反,速成的東西往往也容易速朽,只有那些用「苦功夫」和「慢功夫」打磨出來的作品才會具有經久不滅的生命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對於軍事新聞工作者來說,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就是我們書寫的「文章」,使受眾能夠感受到真情真心所散發出來的燦爛光輝和動人力量。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用真誠真心和艱苦付出來獲得受眾的廣泛認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好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相關焦點

  • 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著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要實現對外傳播能力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國際話語權同我們的大國地位相適應,國家形象同我們的實際情況相適應,我們就必須緊緊抓住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這個環節,打造更多對外傳播登高原、攀高峰的作品。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關鍵環節。
  • 融通中外翻譯學術話語體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翻譯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翻譯理論研究不斷創新,為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我國的翻譯教育和翻譯學科建設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如何突破困境、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成為我國學界關注的熱點。
  • 周明偉:著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我們應該緊緊抓住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這個環節。  對外話語體系,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環節,很多情況下,他是一個關鍵的環節。講故事就像剛才亞非主任所說的,不同於概念對概念的解釋、定義對定義的介紹,這是我們長期以來比較擅長的事情。但是講故事要求的還是要用別人能夠體會、能夠比較、能夠聽懂的,有情感、有情節、有溫度的話語表達,非常形象也是非常深刻地體現了我們的表達應該擁有的特別屬性。
  • 黃友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樹立榜樣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在第四屆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第五次會議作題為《通過翻譯和出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 學習和體會中國話語權的構建》的大會發言。黃友義認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樹立了榜樣,作為譯者,譯文的質量間接影響著這種話語體系的傳播效果。
  • 博實樂「中外融通課程」項目,為中外融通課程貢獻灣區方案
    6月18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印發通知,博實樂旗艦校廣東碧桂園學校提交的「基於中國學生核心發展素養的『中外融通課程』灣區實踐研究——博實樂課程體系的實踐範式」被立項為實驗區區域重點課題。
  • 培養優秀翻譯人才 講好中國故事
    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翻譯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母語和外語運用能力。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
  • 北京日報評論:講述真實中國融通中外是關鍵
    從這個角度看,許多外國人之所以對中國抱有刻板印象,國外特別是西方媒體上充斥「垃圾信息」負有很大責任。而要說西方媒體為何習慣於戴著有色眼鏡報導中國甚至抹黑中國,背後既有歷史原因,也有利益考量。近代以來,西方國家成為世界規則的制定者,從政治、經濟到科技、文化,幾乎處處手握話語霸權。
  • 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增強國際影響力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 古詩英譯要做到話語融通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古詩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功能成為傳遞本土文學經驗、塑造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古詩最初的翻譯工作以西方漢學家為主。近幾十年來,中國翻譯家不甘落後,取得了卓著成績。但是,古詩英譯(外譯)及其研究應置於世界文學的圖景下予以審視,考察它能否以自身的多維價值影響目標語讀者的思想世界。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是實現翻譯的話語融通。
  • 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需中外併兼_十九大精神...
    作為肩負向世界傳播黨的十九大精神重任的外宣工作者,中央編譯局十九大文件編譯組接受中國網《中外觀》專訪,講述他們眼中的「黨的十九大」和新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組英文組組長王麗麗中外文化差異巨大,在翻譯的時候要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去講述中國故事。
  • 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韜光養晦」一詞有著多種翻譯方法;一個「不折騰」折騰了翻譯界很多專家學者;「打鐵還需自身硬」又引發了無數爭議,是鐵硬,還是打鐵的人硬——   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聚焦)
  • 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
    原標題:翻譯,怎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深聚焦)   推進中國聲音更好地向世界遠播,翻譯是重中之重。然而,有學者指出,在中國聲音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由於缺乏規範的解釋和翻譯法則,反映傳統文化特徵與思維方式的思想文化術語出現了解釋不一、譯法存在偏誤的現象,中華思想核心概念的準確表達遇到困難,影響了中國聲音傳播的質量和效果。   如何提升翻譯水平與能力,向世界更好講述「中國故事」?
  • 融通中外 HSK考試讓阿根廷學生信念堅定傳播中國自信
    融通中外 HSK考試讓阿根廷學生信念堅定傳播中國自信語言是文化與思想的載體,也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文以載道,以文會友,以文育人,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走出國門,使其成為不同國家、不同語種合作交流溝通的媒介。大家都知道,想要去歐美一些國家留學需要通過託福或是雅思考試,而想要來中國留學,首先需要通過的就是HSK考試。
  • 周春玲委員:構建融通中外的新表述和新形象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3日電(記者 劉圓圓)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熟,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日益重要,全球目光聚焦中國,其中既有讚譽,也有偏見和指責。在我國取得抗疫階段性勝利的同時,某些國家的某些政客,別有用心地「甩鍋」中國、抹黑中國。
  • 「『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
    會上,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如何系統呈現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立體豐富性和多維流散性,建構中國故事世界譜系,揭示中國故事參與共建世界文明的價值意義。  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姜鋒表示,研究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表述,對於了解當代世界如何看待中國、助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該重大攻關項目依託上外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優勢,是對新時代國家戰略和重大理論問題的有益探索,期待能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紮實的學理依據。
  • 專家學者共聚上外 探討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故事」
    圖說:開題論證會暨學術討論會在上外召開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世界經典文學作品都展現出什麼樣的中國故事?這些對中國故事的多樣表述對當今中外交往有何啟發?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表示,研究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表述,對於了解當代世界如何看待中國、助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該重大攻關項目依託上外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優勢,是對新時代國家戰略和重大理論問題的有益探索,期待能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紮實的學理依據。課題首席專家張帆教授表示,中國故事源於中國,但屬於世界。
  • 中國特色話語翻譯有了「國家級」標準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餘俊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五大發展理念」……,您還在苦於怎麼向外國友人介紹和翻譯這些具有濃濃「中國特色」的時政詞彙和短語嗎?別擔心,從今天開始,這些術語都有了「國家級」標準譯法。
  • 立足時代、融通中外!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在杭州閉幕
    為期3天的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7月28日在杭州落下帷幕。大會以「中國英語教育:立足時代、融通中外」為主題,旨在加強中外人文、教育交流,尤其是在英語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為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搭建國際化、專業化的學習與交流平臺。
  • 埃及學生融通中外了解中國文化 讓外國人學中文更有效率
    埃及學生融通中外了解中國文化 讓外國人學中文更有效率埃及學生融通中外了解中國文化 讓外國人學中文更有效率中文文化當前傳播的現狀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文這一門卓然昭顯中華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的語言,備受矚目。
  • 面向世界傳播中國話語
    在過去短短30多年間,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擺脫了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蹟。但是,在國際上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講好中國故事,我們現在還缺乏發言權,在國際傳播和輿論引導能力中仍處於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