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傳播中國話語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在過去短短30多年間,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擺脫了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蹟。但是,在國際上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講好中國故事,我們現在還缺乏發言權,在國際傳播和輿論引導能力中仍處於弱勢地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一個國家國際話語權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媒體傳播能力的強弱。我國媒體應該積極作為,在內容、傳播、技術等層面進行探索,遵循跨文化傳播規律,拓展多種傳播渠道,確保語言翻譯的準確,發出自己的聲音,消除「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負面影響,在國際環境中佔據話語體系的制高點。

  遵循跨文化傳播規律,提升話語信息量與解釋力

  有一段時間,我國的對外宣傳話語政治色彩偏重,以至於西方受眾對於我國官方的話語體系感到不理解,甚至是不信任,這成為我國國際話語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在當前國際傳播過程中,基於中國政治話語的特有屬性,更需要注重跨文化傳播規律,對其中的要義做進一步的闡述與解讀。

  遵循跨文化傳播規律,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也意味著,我國媒體在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也要注意跨文化傳播規律,使用外國受眾易於接受的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動併兼具感染力。在這方面,我們有成功的例子,2015年10月27日新華社在其官方twitter上發布《十三五之歌》,被稱為中國官方的Rap「神曲」,動畫按照「十三五」是什麼、誰制定、怎樣制定等邏輯順序,以民謠的形式介紹了中國的「十三五」規劃。據媒體統計顯示,該動畫上線後,在國外網站的訪問量十分可觀。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十三五之歌》歡快而生動地歌頌了『十三五』規劃,甚至包含一些幽默的內容。這種方式似乎更能深入年輕和時尚群體。」《十三五之歌》的走紅,正是實現國際傳播效果的一個較好範例,即在報導形式和話語語態中尋找創新突破,使文化異質群體更好地理解並接受中國聲音。

  積極參與國際報導,以中國視角講述外國故事。對於外國受眾而言,如果直接講述中國的事情和主張,對方可能不感興趣,因為絕大部分人更關注自己身邊的故事。正如某些學者所言,我們也需要改變部分傳播方式,將自己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融入到外國故事中,達到傳播中國聲音的目的。比如在「樸槿惠贏得韓國大選」的報導中,基於中國的視角,不僅介紹了她是「首位女總統」、「樸正熙之女」、其內政外交主張等「標籤」外,還特別介紹了她對《三國演義》《中國哲學簡史》等中國文化的關注,這種方式就是聚焦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在別人的政治故事中,將「堅毅」、「包容」、「中庸」的中國價值觀嵌入進去,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

  加強學術研究成果支撐,挖掘內容深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到,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在這方面,有些西方媒體的經驗值得借鑑,比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在「英國脫歐公投」事件的報導中,除了動態消息、現場連線外,還邀請了四位不同領域學者做客演播室,同時視頻連線了蘇格蘭西敦巴頓郡、倫敦朗伯斯區等地方的學者,即時點評地方投票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差別,並在第一時間播發了預判消息。西方國家政府和媒體,經常邀請學者參與重大社會問題的分析評論、議題設置和討論。我國媒體在國際輿論的報導中,可以借鑑西方媒體的傳播經驗,大量引入權威分析機構和學術智庫,用創新的表現方式,增強學理支撐,主動設置議題,提高關鍵信息的可信力、解讀力、引導力。

  建立第三方表達機構,拓寬政治話語傳播渠道

  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不僅有「如何傳播」的表達問題,還有「誰來傳播」的媒介問題。按照西方受眾的習慣,凡是來自官方的東西,很可能會被視為是有欺騙性的,不但不願意接受,而且還會給予排斥。而對於來自第三方的信息,則認為是中立的,會相對更加信任。對於當代中國的國際傳播,特別是政治話語而言,應當積極建設第三方渠道,包括智庫和媒體兩個方面,逐步改善政治化色彩過濃的特徵。

  在輿論引導過程中,智庫和媒體都是十分重要的國家智慧資源。近段時間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智庫發展,正在努力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智庫在為國家建言獻策的同時,也可以積極地與媒體相互融合、共同促進。智庫可以把研究成果刊登在外宣媒體中,深度闡述中國事件的內容和意義,媒體也應該積極報導智庫的研究成果,積極展現中國故事的意義和影響。

  此外,媒體的融合發展,並不意味著只是技術手段的提升,也應該使用技術優勢積極建設「民間媒體」和「自媒體」,展示第三方立場。比如2008年西藏打砸搶燒的暴力事件發生後,一些西方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不客觀、不公正的報導。隨後,中國網民自發建立了Anti-CNN網站,號召網民收集西方媒體歪曲報導的證據,展示西方媒體的失實與偏見報導,發出了中國網民理性的聲音和訴求。此次活動在社會上形成一定影響,得到群眾的大量好評,並被CCTV、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報導。因此,在中國的政治事件中,以第三方視角傳播中國民眾的故事和聲音,也是在國際輿論中增強話語權、取得積極傳播效果的一種方式。

  提升外宣翻譯質量,增加核心詞彙的正確解釋

  中國在與國際社會的交往過程中,語言翻譯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於國際傳播而言,外宣翻譯更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橋梁和基礎。但是由於缺乏統一的監管機構,翻譯中存在著嚴重的不統一問題。另外,由於中西方文化思維差異較大,在翻譯中如果缺少對一些特別詞彙的必要解釋,有時就不能準確表達出話語中的本來意思。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也直接導致了外國人民對於中國國情的錯誤認識或理解。

  在對政治話語的翻譯中,由於缺少固定與統一的用詞標準,且很多翻譯人員只是語言專業出身,對一些政策、口號等術語了解有限,導致外宣翻譯中存在嚴重不統一、不準確問題。比如「中國夢」的概念,如果根據英漢詞典的語義翻譯則應為「China dream」,但如果根據「美國夢」(American dream)的英文,則應對應為「Chinese dream」。在對外報導中,實際上是兩種翻譯並存,難免使外國人感到疑惑,二者是否為同一個「夢想」。這個問題雖小,卻不利於形成具有標識性的、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話語。

  另外,由於語言中文化差異顯著,很多漢語詞彙和外語詞彙並不能一一對應,有時在翻譯中就很難找到直接對應的單詞,這樣會形成「文化空缺」現象。如果勉強對應某個相似的外文單詞,且缺少必要解釋,則有可能導致信息不能準確傳達,增加西方受眾對於內容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比如,對中國「依法治國」的翻譯,我國各媒體都譯為「Rule of Law」,但是一些外國人卻認為應該是「Rule by Law」,因為我國的「法治」既不等同於過去的「法制」(Constitution),也不同於美國的「立憲政治」(Rule of Law),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依憲治國」(Rule by Law)。我國官方對「Rule of Law」的翻譯又缺少及時的解釋,因此很多外國人對此困惑不已。

  針對外宣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不僅需要媒體加強自身建設,更需要從國家高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安排專門的部門和機構負責,出臺相應的對外宣傳文字用法,統一譯文中的固定用詞和說法,把控外宣翻譯的質量,更多地了解受眾的感覺,特別是外國專家的意見。另外,加強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外宣翻譯不是詞句的簡單機械翻譯,更重要的是提高政治覺悟和各方面的專業素養,在完全理解話語含義後,再進行語義的轉換和整合,使國際傳播更加準確和專業。

  (作者:楊娜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相關焦點

  • 「當代中國特色話語外譯傳播平臺」上線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史競男)為創新對外宣傳方式,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當代中國特色話語外譯傳播平臺」28日正式上線。  記者從在京舉行的平臺上線啟動儀式上獲悉,該平臺是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翻譯研究院建設的多語種翻譯成果展示平臺,旨在為新時代對外傳播翻譯工作提供黨政文獻文件關鍵語彙、最新術語、重要文本等多語種翻譯一站式服務,也為國際社會了解當代中國思想、中國政策提供一扇窗口。
  • 「一帶一路」的話語建構與國際傳播
    要建成價值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首要前提是讓沿線國家和世界人民清晰明確地了解到中國在這一巨大倡議中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和文化內核是什麼,這依賴於「一帶一路」核心話語的凝練、表達和傳播,如何在當前的國際輿論環境下增強「一帶一路」話語的親和力和感召力,是其國際傳播面臨的重要課題。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鑑於日本右翼勢力拒不承認侵華戰爭、南京大屠殺、強徵慰安婦等鐵一般的反人類罪事實,我們必須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在國際社會掌握話語主權,以公正的史實和客觀可信的話語揭露侵華日軍二戰期間在中國製造的累累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真相。
  • ...振興政策話語與國家傳播 第二屆「三農」傳播論壇在中國農大舉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項佳楚)11月10日,第二屆「三農」傳播高端論壇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塔裡木大學等高校及相關研究機構的「三農」傳播研究專家、學者百餘人,齊聚農大西區,聚焦鄉村振興中政策話語與國家傳播主題,展開了交流與研討。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寧秋婭在致辭中指出,「中國農業大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在中國農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始終發揮重要的作用。
  • 傳播的六種話語知多少?從傳播的定義看傳播學的研究(下)
    本期的烽火前沿,將繼續與大家分享傳播剩下的3個「話語」,想看另外「傳播是傳遞、傳播是控制、傳播是遊戲」的同學可以回看傳播的六種話語(上)| 烽火前沿~關於傳播的話語(discourse),簡單地說就是圍繞著特定語境(context)中的特定文本(text)所形成的傳播實踐和社會實踐,
  • 中國話語系統下的時尚語彙研究
    中國急需研究時尚話語系統問題,建設構造具有中國時代精神的時尚文化理念和時尚傳播體系,以時代精神為背景提煉民族特色的語言與符號,凸顯中國文化話語系統下的時尚語系,扭轉國際主流時尚思潮被歐美長期壟斷的局面。本文從詞彙學的基礎理論出發,結合時尚語彙的社會實踐語境,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時尚話語權與時尚語彙的關係並探討提高中國國際時尚話語權的發展基礎,最後提出建設中國話語系統下的時尚語彙的基本思路。
  • 現代傳播語境下的網絡話語特徵
    正是在這種消費經濟的影響之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媒介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視覺形象(包括圖像和活動影像)在媒介內容表達和受眾吸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印刷媒體的「讀圖時代」早已來臨,電子媒體的「影像時代」也已到來。這表明形象已經取代文字成為媒介傳播的強勢符號,此即媒介的「視覺轉向」。
  • 筆記《大眾傳播理論》第一章傳播的六種話語
    經濟資源、政治資源控制隱藏著傳播中的權力控制(文化帝國主義:二戰後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大量輸入文化,發展中國家在傳播中處於失語狀態)符號與權力經濟基礎決定權利不平等,這種不平等表現在語言和象徵符號上語言是社會權利實施中介· 奧斯丁:語言行為(speechact):用語言完成行為
  • 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增強國際影響力話語權
    在國際交往中,我們反對西方的話語霸權,就要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搶佔世界學術制高點、掌握話語主動權,打破國際上的話語霸權。 在國內,它有利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當代中國的思想理論領域,抵制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極端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的鬥爭,就包括話語權的爭奪。
  • 通過翻譯準確傳播「國家關鍵話語」
    當代中國的「國家關鍵話語」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程中應運而生的,很多具有中國時代特色的、原創的「關鍵詞」,如「四項基本原則」、「發展才是硬道理」、「自主創新」、「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這些新詞彙如果對外表達不暢,我們的社會制度和基本國情就難以被世界理解
  • 中國話語與中國復興共命運!第二屆「中國話語高端論壇」在天大舉辦
    近代以來,從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不僅因落後而挨打,也因落後而失去了話語自信、文化自信。伴隨著世界中心地位的轉移,西方話語逐漸上升為世界主導話語,佔領了思想文化高地,掌握了國際規則的制定權,國際話語的解釋定義權、議題設置權、爭議裁量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歷史開端,也是中國話語走向世界的偉大歷史開端。 中國話語與中國復興共命運。
  • 新聞的「話語圖示」——論對外新聞傳播中的跨語言書寫
    任玥,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李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本研究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中國國際傳播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15AXW008)、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新世界主義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研究」(項目編號:CUC2019A007)、 中國傳媒大學科研培育項目 「中、美英語報刊之中國『話語圖示』對比研究」(課題批號:2018CUCTJ04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 從宣傳中國、說明中國到引領構建國際傳播新秩序
    目前,中國廣播電視面向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傳播還存在較大的不平衡,對非洲和周邊國家較強,對歐美國家嫌弱,要堅持「內外有別」「外外有別」的原則,不斷豐富和發展其內涵,因勢利導,內外融通,區別對待,爭取最佳國際傳播效果。 2.堅持全面、真實、客觀地向世界報導中國和向中國報導世界 在西方話語體系裡,認定官方主導的媒體容易受制於利益集團,講究輿論一律,缺乏獨立性和可信性。
  • 多模態話語視域下扶貧宣傳片對外傳播文本研究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在扶貧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結出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出了寶貴的中國經驗與中國智慧。PathToProsperity十期系列視頻主要介紹了這些經典案例。
  • 闡述中國方案 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
    因此,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是面向未來的重要舉措,有助於提醒和激勵各方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二、以中國方案為主線推進「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  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應以中國方案為主線,從問題意識、基本概念、思想資源、思想方法等方面協同推進。  第一,準確把握時代問題。
  • 從理論話語到大眾話語:新媒體話語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話語轉換思考
    從挑戰看,新媒體話語「生活化」表達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科學性表述,新媒體話語「娛樂化」傳播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權威性傳播,新媒體話語「後現代性」建構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輿論場域。因此,新媒體環境下,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要從學科話語、實踐話語和表達話語等進行全面轉換。
  • 《北京行動綱領》:媒介傳播的性別話語亟須規範
    原標題:媒介傳播的性別話語亟須規範  媒體不僅傳播著信息,更傳遞著文化規範和價值理念。媒介傳播能否秉持男女平等的價值理念對於廣大民眾能否正確認識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價值與貢獻影響深遠。從性別視角探討媒介話語生產和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對於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男女平等的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是我國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國策20周年,也是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召開20周年。「婦女與媒體」是《北京行動綱領》提出的12大重點關切領域之一。媒體不僅傳播著信息,更傳遞著文化規範和價值理念。
  • 玄幻小說:面向英語世界的另類「文化傳播」
    它為何吸引大批海外讀者、其創作模式和接受模式又有哪些新穎之處、傳播方式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思考,值得我們深思。美國青年凱文·卡扎德沉迷中國網絡玄幻小說,由此徹底戒掉了古柯鹼的新聞,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熱議。專門翻譯、傳播中國網絡小說的主陣地—美國網站Wuxiaworld(武俠世界)將該新聞全文翻譯,發表在網站上,也引發了不少海外讀者熱情的「回復」。
  • 《中國政治話語對外翻譯工作手冊》正式發布
    第六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現場。 於晶 攝中新網銀川8月12日電(李佩珊 於晶)8月12日,在寧夏銀川召開的第六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上,《中國政治話語對外翻譯工作手冊》正式發布。據悉,目前發布的《中國政治話語對外翻譯工作手冊》由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聯合中國翻譯研究院、中國翻譯協會、外文出版社、北京周報社、華語教學出版社等單位共同研製編寫。手冊分為《總則》《中國政治話語英譯體例規範(試行)》《中國政治話語法譯體例規範(試行)》《中國政治話語日譯體例規範(試行)》等4個部分,還將陸續推出其他語種的外譯規範。
  • 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
    原標題: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   發出全面從嚴治黨最強音   中國紀檢監察報社社長 範耀庚   評論是報紙的靈魂,中國紀檢監察報一直重視評論工作,用觀點鮮明的言論,壯大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主流輿論。在一些關注度極高的事件中, 「中紀委機關報評論」的品牌效應逐漸顯現。   先進典型宣傳有著聚民心、育新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