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
增強內容定力 拓展渠道平臺
抓住內容創新不放鬆
深圳報業集團總編輯 周 斌
頻頻推出爆款乃至現象級短視頻產品,運用網絡直播在現場報導方面先聲奪人,以全媒體手段打造品牌欄目,以全網協作分發催生裂變傳播……近年來,深圳報業集團按照「內容為王、掌控終端」的思路,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融媒體產品。
在渠道平臺拓展方面,深圳報業集團採取自建平臺、入駐平臺、「借船出海」、代運營和「合作造船」等融合發展模式,已形成以深圳特區報、深圳新聞網、讀特、讀創客戶端領銜,「紙媒+網站+客戶端+官微+自媒體+代運營」全覆蓋的融媒體矩陣,總用戶數(含粉絲數)達1.1億。
媒體融合必須緊緊抓住內容創新這個根本不放鬆。具體來講,內容競爭要由拼海量轉為拼質量,由聚流量轉為聚人心,由比廣度轉為比深度。
發出全面從嚴治黨最強音
中國紀檢監察報社社長 範耀庚
評論是報紙的靈魂,中國紀檢監察報一直重視評論工作,用觀點鮮明的言論,壯大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主流輿論。在一些關注度極高的事件中, 「中紀委機關報評論」的品牌效應逐漸顯現。
先進典型宣傳有著聚民心、育新人的重要作用。我們有專門的人物版和多個欄目,既生動描繪個體,也注重刻畫新時代奮鬥者群像。我們還對一些嚴重違紀違法案件進行剖析,並引導讀者關注腐敗背後的深層次問題。
我們還有專門的文化周刊和一批經典欄目,例如「歷史文化源流」「紅色家書」「怎樣讀經典」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用經典的魅力成風化人,培育正氣。
努力構建優質內容生態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 丁 偉
這兩年,傳統媒體的內容越做越好,商業平臺卻越做越大。在資本、技術的推動下,用戶、流量都在「中心化」,少數幾個產品瓜分了移動資訊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事實證明,能做出優質內容的不一定能做出平臺級的產品,而缺少自主可控的平臺,我們就很難掌握話語權和競爭優勢。
為此,人民日報新媒體開始探索平臺化發展。今年6月,我們推出了全國移動新媒體聚合平臺人民號,目前已有5000多家主流媒體、黨政機關、各類機構、優質自媒體及名人入駐。我們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兼具主流價值與創新活力的內容生態。
下一步,人民號將繼續優化產品和運營,並啟動「人民號1000+」計劃,資源向原創和短視頻傾斜。在此,熱忱期待媒體同行、政務機構和自媒體加盟。
以優質產品宣傳理論新成果
求是全媒體發展中心主任 於 波
求是全媒體發展中心聚焦每期《求是》雜誌重點宣傳文章,通過提煉摘要、金句、導讀等,製作成H5、圖解、漫畫、微視頻等全媒體產品,向廣大網民及時宣傳黨的最新理論成果。
我們的發展重心是強化和壯大內容團隊,提高議題設置、採編創新等能力,全力提供優質的原創產品,塑造自己的品牌。而在渠道分發方面,目前在網際網路上,幾乎每個產品業態都已經形成了一些領先平臺。我們會選擇各個領域最好的優質商業平臺進行合作,除了傳統的兩微一端傳播矩陣,廣泛入駐各商業平臺,實現雙方的強強聯合,各展所長,從而更好促進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立足自身優勢製作特色節目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董事長 曾祥輝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長期以來立足自身優勢,推出《中國正在說》《中國天籟》等「中國」系列作品,闡釋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其中,《中國正在說》以新包裝、重剪輯和中英文譯製形式,製作成為適合國際傳播的節目在全球推廣。
我們已掛牌成立「融媒體資訊中心」,年底前還將完成全媒體演播室建設,實現「臺、網、微、端」一體化運作。直播連線常態化,東南衛視作為首家駐臺的省級媒體,成立了專屬的演播室——「臺北演播室」,形成了大陸媒體的主持人和臺灣嘉賓、評論員面對面對談評論的模式。
拓寬業務範圍 延展服務價值
融合發展要關注社會結構變化
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良榮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不能只是技術上的進步,還應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如今,受過良好教育、有著較為穩定的工作和中等程度收入的網民影響力正在逐步提升,成為網絡用戶主力。我們必須關注社會結構變化所引發的網民結構變化,網民結構的變化帶來傳播格局的改變,進而催生傳媒全新生態和業態。
媒體融合將黨媒平臺供給的內容、渠道、技術建設與用戶心態演變、群體結構變遷緊密結合,就能真正建設成為信息的主渠道、宣傳的主陣地。
應用數字媒介傳播黨的聲音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 濤
作為人民日報社在戶外領域開展經營的媒體公司,我們用9年時間在全國鋪設2萬塊電子閱報欄,成為國內數量最多的樓宇大堂數字互動媒介。
如何圍繞主業拓展業務範圍?一方面要挖深度。根據已有的「自然稟賦」,推動內容向產品跨越。同時應該挖掘受眾心理層面的資訊需求,並與之匹配。另一方面要拓廣度,拓寬媒體的功能半徑。不僅做新聞資訊平臺,也要做信息服務的平臺與樞紐。
現在是一個「無處不屏」的時代,我們提出了一個「無屏不宣」的目標,著力構建一整套屏幕生態,讓黨的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
服務「三農」推進融媒體發展
農民日報社總編輯 何蘭生
智慧型手機目前正成為農民的「新農具」,移動網際網路的農村用戶出現又一波增長高潮。傳統農民群體中出現「三新」人群,即新農民、新農工、新農幹。「三新」人群大量使用移動網際網路,要為他們提供專業服務。農民日報的融媒體發展應瞄準受眾需求,走移動優先的發展路徑,重點發展「兩微一端」。
未來,農民日報要著力打造農業單品垂直領域的權威平臺,集政策解讀、趨勢分析、資訊發布、市場預測、產品推介等為一體,聚集黏合行業和客戶。另外,要建設一個開放性平臺,變「以我為主」為「我和用戶共同做主」,與一批農業網際網路平臺深度合作、實現共贏。
多種形式互動激發文化創意
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 陳 睿
嗶哩嗶哩(B站)作為視頻創作社區,它創立於2009年,現在擁有8500萬月度活躍用戶,其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人。看視頻、做創意、辦活動……在B站,用戶和創作者有著各種形式的互動。
用戶在嗶哩嗶哩上,可以看紀錄片。我們新上線的紀錄片《人生一串》,以很接地氣的方式展現了青春的回憶,在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觀看量超過100萬次。再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在B站上線後,不到幾個月就實現了數百萬的播放數。
嗶哩嗶哩還支持動畫原創。2017年,我們發起了「國創扶持計劃」,投資了國內近20個動畫製作團隊,並參與了超過50個動畫原創的項目。
無論做什麼,我們都始終堅持品質導向,並支持和保護原創,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讓全世界的網民都為咱們中國人的文化創意點讚。
全方位提升媒體服務
證券時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何 偉
證券時報的媒體融合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新聞產品的生產,推出了一大批社會影響力大、讀者廣泛關注、監管機構高度重視的重大深度報導,而且還積極拓展了業務範圍,使媒體的服務價值不斷得到延展。
在用戶服務方面,紙媒不僅容量有限,而且表現形式也相對單一。媒體融合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不僅內容變得豐富起來,而且內容的呈現形態也變得更加多樣、多彩。在行業服務方面,證券時報以券商中國為平臺,每年舉辦的最佳投行、最佳信託公司、最佳財富管理機構等系列評選活動,已經成了業內高度重視的品牌活動。在上市公司服務方面,我們搭建的面向上市公司高管的「資本圈互動社區」,成為上市公司第一時間發布信息、溝通情況的重要平臺,深受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歡迎。在區域服務方面,證券時報作為資本市場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媒體,長期以來為資本市場相關各方提供了大量有效服務,也讓一些地方政府逐漸認識到證券時報的能量和價值,積極主動地尋求與我們合作。
用好技術引擎 傳播主流價值
突破核心技術實現深度融合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宋建武
平臺化、移動化、智能化是當前網際網路發展的三大趨勢。媒體和用戶之間的互動,已經不是大眾傳播時代媒體面向不確定人群的傳播,而是面向特定個人的信息交互。只有通過綜合運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建設基於網際網路、連接移動終端的資源信息匯聚交匯平臺,才能實現海量信息供給與海量個人信息需求之間的有效匹配,從而吸引海量用戶,增強用戶黏性,有效地實現網絡輿論引導,最大限度地傳遞主流價值,凝聚社會共識。
建設主流媒體融合平臺,要突破核心技術。目前,主流媒體在媒體融合中所採納的技術,多是內容產品生產技術。而在內容精準分發、風險防控、人工智慧算法等技術領域,傳統媒體仍存在較多短板。應重點支持和引導主流媒體對網際網路的關鍵性創新技術、創新應用保持敏感,爭取儘快實現突破。
數據畫像提高輿論引導效率
人民網輿論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祝華新
新媒體技術有一個獨特的價值,就是用戶大數據。用好數據畫像技術,能有效提升新聞傳播、輿論引導的到達率、有效率。
當前,我們已進入分眾傳播時代,用大數據為用戶人群畫像,可以精準地把握用戶的喜怒哀樂、利益訴求,便於精準傳播。
除了用戶大數據,我們還能從經濟社會運行大數據中,發現隱藏的、深刻的新聞事實。數據分析有助於新文本的生成,以及在全媒體平臺上的可視化呈現。在效果監測方面,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大數據,能進一步測量新聞的影響力、傳播力。
此外,主流媒體與政務大數據融合,可以助力社會治理。對生活消費大數據的科學測量和評估,能夠為地方政府治理開拓新思路,提供借鑑。
技術助力構建新媒體生態圈
湖南日報社社長 孔和平
2015年,湖南日報社媒體融合旗艦產品「新湖南」客戶端上線。3年多來,我們全力將「新湖南」客戶端打造成報社旗下所有媒體參與融合發展的操作平臺和驅動引擎,初步實現建設「湖南新聞第一端」的目標。在「新湖南」客戶端運行兩年後,我們又推動「新湖南雲」建設,實現「由端到雲」的戰略升級。
在技術引擎強勁驅動下,湖南日報的主流影響力以「報、網、端、微」矩陣推陳出新,主流報導產品建設和內容創新不斷取得新成就。一方面,建設「中央廚房」,為所有記者編輯提供統一操作平臺,統一分發新聞線索,流水線創作圖文、音視頻、H5、全景直播等融媒體稿件。另一方面,以「新湖南」機器人抓取權威媒體內容,輔之以人工幹預的方式,實現個性化推送。以「新湖南雲」構建的省市縣三級政務機構的新媒體生態圈,實現同步發聲,唱響大合唱。
為用戶提供主流媒體優質信息
搜狗CEO 王小川
科學有效地利用技術,對提升工作效率、推動傳媒發展、弘揚主流價值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搜狗秉承著「讓表達與獲取信息更簡單」的使命,不斷探索用科技推進報導形態創新化、內容科技化、生產高效化、用戶體驗多元化。技術的推陳出新,有助於提升中國傳媒行業的傳播力,傳遞更豐富的內容和聲音。
今年8月份,人民日報社與搜狗合作推出了「黨媒推薦」頻道,在「搜狗搜索」和搜狗「今日十大熱點」兩個客戶端上線。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內容支持,同時,依託搜狗內容處理和分發技術,採用個性化推薦機制,為用戶提供主流媒體優質信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