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權力包括兩種:強制和配合
如何配合:製造共識,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eg.將成功設定為以消費作為標準,經濟得此發展,對統治者/資本家有利;將成功設定為以個人成就為標準,宣揚個人成就取決於個人努力,就能讓人忽略實際存在的階級或者男女社會地位的差異,失敗便歸咎於自身的不努力,免除了統治者的責任,這就形成一種霸權。
eg.比如經常播放社會暴力,使人們感到恐懼,就會寄希望於統治者的保護,變會加強統治者的權力。
意識形態是從上至下的控制,難以擺脫,是個人對他存在的現實眼鏡的想像性關係的再現
【書上】權力包括武力、操縱、說服【Dennis H. Wrong《權力論》】
說服 即思想控制。經濟資源、政治資源控制隱藏著傳播中的權力控制(文化帝國主義:二戰後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大量輸入文化,發展中國家在傳播中處於失語狀態)
符號與權力
經濟基礎決定權利不平等,這種不平等表現在語言和象徵符號上
語言是社會權利實施中介
· 奧斯丁:語言行為(speechact):用語言完成行為。
· 布迪厄:語言交換活動,蘊含支配關係,背後象徵權力關係
大眾傳播充當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統治工具
【歐洲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傳播活動構建起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來維護統治
【法國結構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意識形態是個人對他存在的現實環境的想像性關係的再現,國家機器通過召喚,作用於人的潛意識,塑造了人的主體,同時令其成為意識形態的臣服者。意識形態,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從上至下的控制,並且難以擺脫。
【霍克海默】通過文化工業把大眾變成流水線上的順民,在工作內外都受控制。缺陷: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
【葛蘭西】資本主義的統治:
強制性:暴力和國家機器
合理性:意識形態霸權 →文化控制/控制者與被控者之間妥協與合作的結果
【斯圖亞特.霍爾】受眾的解讀過程具有「結構性的多義」
權力的對抗:語義空間中的階級鬥爭
【後現代主義】
Ⅰ.起初【馬克思.韋伯】權力=對他人的控制,主要表現在外顯的物質權力
Ⅱ.後期【福柯】《規訓與懲罰》權力=一切對他人具有影響力和操縱能力的力量
從下而上重新組織社會,與知識結合不斷地合法化→在未被注意之時已深入人的內部
常識中的權力
①社會文化:用男性的話語和視角來定義和解釋所有經驗,女性/少數民族/弱勢群體被迫使用統治群體的話語,男性的權力被合理化/自然化。女性主義的興起讓人們認識到,傳播文本在對現實的表徵(再現)中,還包含著對女性的壓迫。我們的文化一直是在用男性的話語和男性的視角定義和解釋所有的經驗,而女性必須被迫使用男性的話語表達一切,男性的權力在這一過程中被合理化、自然化,女性則受到了排斥和貶低。因此,傳播過程隱含著男性對女性的權力。
②不平等關係隱藏在文化和語言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傳播是權力」話語強調的不是簡單的直接操縱,而是針對那些隱藏在我們文化和語言中的不平等關係。這些關係往往以「常識」、「同意」、「習慣」、「文化」甚至客觀中立的「知識」、「真理」的形式出現。這種傳播中的權力很難找到明確的權力執行者或代理人,也可以說每個人都要依靠這種權力形成的「意識形態」才能認識世界或形成自己對世界的解釋,每個人都是權力體系中的一部分。大眾傳播在這種無形權力網的建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