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大眾傳播理論》第一章傳播的六種話語

2021-03-02 無限非概率引擎驅動

【課程】權力包括兩種:強制和配合

如何配合:製造共識,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eg.將成功設定為以消費作為標準,經濟得此發展,對統治者/資本家有利;將成功設定為以個人成就為標準,宣揚個人成就取決於個人努力,就能讓人忽略實際存在的階級或者男女社會地位的差異,失敗便歸咎於自身的不努力,免除了統治者的責任,這就形成一種霸權。

eg.比如經常播放社會暴力,使人們感到恐懼,就會寄希望於統治者的保護,變會加強統治者的權力。

意識形態是從上至下的控制,難以擺脫,是個人對他存在的現實眼鏡的想像性關係的再現

【書上】權力包括武力、操縱、說服【Dennis H. Wrong《權力論》】

說服 即思想控制。經濟資源、政治資源控制隱藏著傳播中的權力控制(文化帝國主義:二戰後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大量輸入文化,發展中國家在傳播中處於失語狀態)

符號與權力

經濟基礎決定權利不平等,這種不平等表現在語言和象徵符號上
語言是社會權利實施中介
· 奧斯丁:語言行為(speechact):用語言完成行為。
· 布迪厄:語言交換活動,蘊含支配關係,背後象徵權力關係
大眾傳播充當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統治工具
【歐洲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傳播活動構建起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來維護統治

【法國結構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意識形態是個人對他存在的現實環境的想像性關係的再現,國家機器通過召喚,作用於人的潛意識,塑造了人的主體,同時令其成為意識形態的臣服者。意識形態,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從上至下的控制,並且難以擺脫。
【霍克海默】通過文化工業把大眾變成流水線上的順民,在工作內外都受控制。缺陷: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
【葛蘭西】資本主義的統治:
強制性:暴力和國家機器
合理性:意識形態霸權 →文化控制/控制者與被控者之間妥協與合作的結果
【斯圖亞特.霍爾】受眾的解讀過程具有「結構性的多義」

權力的對抗:語義空間中的階級鬥爭
【後現代主義】
Ⅰ.起初【馬克思.韋伯】權力=對他人的控制,主要表現在外顯的物質權力

Ⅱ.後期【福柯】《規訓與懲罰》權力=一切對他人具有影響力和操縱能力的力量

從下而上重新組織社會,與知識結合不斷地合法化→在未被注意之時已深入人的內部

常識中的權力
①社會文化:用男性的話語和視角來定義和解釋所有經驗,女性/少數民族/弱勢群體被迫使用統治群體的話語,男性的權力被合理化/自然化。女性主義的興起讓人們認識到,傳播文本在對現實的表徵(再現)中,還包含著對女性的壓迫。我們的文化一直是在用男性的話語和男性的視角定義和解釋所有的經驗,而女性必須被迫使用男性的話語表達一切,男性的權力在這一過程中被合理化、自然化,女性則受到了排斥和貶低。因此,傳播過程隱含著男性對女性的權力。
②不平等關係隱藏在文化和語言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傳播是權力」話語強調的不是簡單的直接操縱,而是針對那些隱藏在我們文化和語言中的不平等關係。這些關係往往以「常識」、「同意」、「習慣」、「文化」甚至客觀中立的「知識」、「真理」的形式出現。這種傳播中的權力很難找到明確的權力執行者或代理人,也可以說每個人都要依靠這種權力形成的「意識形態」才能認識世界或形成自己對世界的解釋,每個人都是權力體系中的一部分。大眾傳播在這種無形權力網的建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也可供各大院校學習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的師生參考。劉海龍著的《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21世紀大眾傳播理論系列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是我國高校廣泛採用的大眾傳播理論權威教材之一,也被眾多高校(包括科研機構)指定為「大眾傳播理論」考研考博專業課參考書目。
  • 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筆記重點課後答案詳解劉海龍含考研真題電子書下載
    在線資料: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傳播的六種話語知多少?從傳播的定義看傳播學的研究(下)
    本期的烽火前沿,將繼續與大家分享傳播剩下的3個「話語」,想看另外「傳播是傳遞、傳播是控制、傳播是遊戲」的同學可以回看傳播的六種話語(上)| 烽火前沿~關於傳播的話語(discourse),簡單地說就是圍繞著特定語境(context)中的特定文本(text)所形成的傳播實踐和社會實踐,
  • 【讀書筆記】《大眾傳播理論》
    第一章是對本書的概覽,對大眾傳播的定義和再定義做出了解釋——觀念或假說與理論之間的區別,大概是理論和現實情況之間的差別。這裡也提出了本書選擇理論的標準:「部分基於它們是否具有持久的歷史重要性,部分基於它們對未來學術發展做出貢獻的潛力。」
  • 考前補充3- 梳理完畢《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
    《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解讀 3第十一章 媒介組織:壓力和需求這一章,看標題不是很直觀,事實上,本章是在討論「媒介自由和獨立」的老問題,即大眾媒介是應該保持自由和中立,還是兼顧社會各方面的需求?第十八章 社會 — 社會效果這一章其實聯繫「大眾媒介的社會功能」知識點去理解,並不難,也沒有很新穎、獨特的知識點,此處略過。第十九章 新聞、公共意見與政治傳播本章的議題都比較具體,不難把握,例如「議程設置」、「政治宣傳和選舉」這種的概念,我們早已經爛熟於胸了,重點看下面兩個。
  • 從理論話語到大眾話語:新媒體話語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話語轉換思考
    從挑戰看,新媒體話語「生活化」表達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科學性表述,新媒體話語「娛樂化」傳播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權威性傳播,新媒體話語「後現代性」建構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輿論場域。因此,新媒體環境下,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要從學科話語、實踐話語和表達話語等進行全面轉換。
  • 網絡時代大眾傳播的迎合與引領
    大眾傳播是一個大規模的信息傳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化和組織化的傳播者出於各種目的,利用媒介系統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傳遞給人數眾多、成分複雜的受眾。(詳見《傳播學總論》第五章P108)「大眾傳播」概念首次正式出現於1945年11月倫敦發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傑諾維茨在1968年提出了一個定義,被西方學者廣泛引用。
  • 簡述大眾傳播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作用
    2020年 北京大學傳播學碩864簡答第三題簡述大眾傳播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作用01丨答題思路這道簡答題可先闡述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概念,再捋清楚它與大眾傳播之間的關係,最後可結合具體新聞話語對作用進行說明,答案不難得出。
  • 大眾傳播 | 2020打卡記詞day55
    3.作為表現和關注的傳播:「注意力」模式。大眾媒介的主要目的既不是要傳送特定的信息,也不是要通過文化、信念或是價值的表達來團結大眾,而僅僅是要吸引、保持視覺或聽覺的注意力。4. 媒介話語的編碼與解碼:接受模式。這種模式源於批判理論、符號學和話語分析,更多的屬於文化研究領域。
  • 意識形態分析下的大眾傳播媒介
    關鍵詞:意識形態;文化霸權;大眾傳播媒介 一、意識形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法國哲學家託拉西最早提出了「意識形態」一詞。在他那裡,意識形態的作用是要客觀的評價觀念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拒絕對觀念的神秘化理解的傾向。
  • 現代傳播語境下的網絡話語特徵
    關鍵詞:傳媒話語;碎片化;可寫性 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書中談到媒介話語術語使用的三個層面:一是指大眾傳媒話語即報紙、雜誌、期刊、電視、電影話語;二是指以電腦為媒介的網絡話語;三是指最為廣泛意義上的公共和日常話語,其媒介如信件、筆記、備忘錄,以及更多技術媒介如話筒
  • 大眾傳媒對流行文化傳播影響探析
    三、大眾傳媒促進流行文化的發展 流行文化擴散和發展離不開大眾媒介。當今社會,沒有大眾傳媒的推動,社會系統就難以正常高效運轉。就流行文化而言,沒有大眾傳媒高度介入的流行文化就不能稱其為流行文化。自從大眾傳播產生,它就有兩方面的作用。
  • 《網絡傳播概論》劃重點(一)| 難?不難!
    《傳播學教程》這麼多年還是第二版,因為其中主要講的是一些傳播學的基本概念、人類社會的主要傳播類型、經典傳播理論等,而《網絡傳播概論》當時第四版一出,便引起不僅是考研的童鞋的關注,因為這本書主要討論的是網際網路時代對傳播學各方面的影響,所以建議大家在複習過程中形成一個整體思維。
  • 面向世界傳播中國話語
    但是,在國際上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講好中國故事,我們現在還缺乏發言權,在國際傳播和輿論引導能力中仍處於弱勢地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一個國家國際話語權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媒體傳播能力的強弱。
  • 再一次直面自我|北京大學|保研|新聞與傳播學院|大眾傳播理論:範式...
    2、 喜歡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老師們批判、理性、宏觀、求實的學術風格。3、 備考過程中,閱讀了老師們的很多論文,深有共鳴,十分契合心中想法。4、 如果保研的話,那被北大錄取的概率基本為0,考研的話至少還有點希望。
  • 「一帶一路」的話語建構與國際傳播
    當前國際輿論環境下,「一帶一路」的話語傳播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本文在分析當前傳播環境和揭示話語權爭奪實質的基礎上,試圖從傳播內容、形式、理念出發提出增強「一帶一路」話語國際傳播效果的建議對策。二、話語空間:「一帶一路」話語國際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話語是在封閉的空間中流傳的,只有符合一定條件和資格的話語主體才有資格進入話語界」,構成「一帶一路」話語傳播場域的主體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作為倡議國的中國,也包括沿線各國和域外的關鍵性大國。
  • 北京師範大學傳播理論四年真題
    海天考研供稿北京師範大學傳播理論四年真題(1999-2002),供大家參考。
  • 西藏大眾傳播媒介與西藏刻板印象的研究
    同時,習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用「六個必須」全面闡釋了黨的治藏方略[6]。因此,在西藏社會的現實情況和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下,塑造好西藏形象是國家政府和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4]。 (一)作為政府 西藏自治區政府要大力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的方式,講好西藏故事,傳播好西藏聲音。
  • 孫瑋 | 傳播再造身體
    如果我們認同克雷格的這個立場,傳播就應當成為身體研究中一個無可替代的重要視角。基於此,本文要發問的是,傳播作為一種理論視角,如何解釋身體在當前數字媒介崛起時代的意義與價值。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傳播學研究是如何將身體驅逐出自己的研究領域的,怎樣理解當前身體被召回至傳播研究領域的意義。第二,傳播與身體議題的重啟,如何激發傳播研究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活力。傳播視角的身體研究開啟了哪些新的研究面向。
  • 從對受眾的認識角度梳理大眾傳播效果研究|2018新聞傳播考研專題37
    大眾傳播效果研究一直被「效果導向」主導,傳播效果經歷了「強-弱-強」的研究模式,大體遵循了槍彈論、有限效果論、適度效果論到強效果論的理論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