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動綱領》:媒介傳播的性別話語亟須規範

2020-12-12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媒介傳播的性別話語亟須規範

  媒體不僅傳播著信息,更傳遞著文化規範和價值理念。媒介傳播能否秉持男女平等的價值理念對於廣大民眾能否正確認識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價值與貢獻影響深遠。從性別視角探討媒介話語生產和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對於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男女平等的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是我國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國策20周年,也是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召開20周年。「婦女與媒體」是《北京行動綱領》提出的12大重點關切領域之一。媒體不僅傳播著信息,更傳遞著文化規範和價值理念。媒介傳播能否秉持男女平等的價值理念對於廣大民眾能否正確認識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價值與貢獻影響深遠。從性別視角探討媒介話語生產和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對於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男女平等的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媒介傳播話語存在的主要問題

  ——部分品牌文化娛樂節目存在貶損女性人格、價值與尊嚴的現象,誤導受眾對女性價值的判斷。

  在媒體市場化、娛樂化趨勢強勁和消費主義盛行的大背景下,部分媒體為提高收聽/收視率,把持不住法律、道德、人權底線,傳播貶損女性形象、固化女性傳統家庭角色、過度消費女性等不良文化信息,傳播內容與現實中女性的多元形象嚴重不符,擾亂了受眾對女性價值的正確判斷。比如,今年春晚某小品中「女神」與「女漢子」對比性說唱表演,對「女神」和「女漢子」的呈現和判定標準完全取決於女性的體貌特徵,充滿了對矮胖女性、大齡未婚女性的嘲諷。

  再如,近期相親類節目風靡,一些媒體為追求片面的轟動效應,高揚拜金主義、「以貌換財」等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情觀,節目中充滿男尊女卑、「男財女貌」的雙重價值標準,直接挑戰強調平等、公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挑戰男女平等的婚姻觀。這些節目對於社會公眾尤其是處於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正確認識女性價值、樹立男女平等的價值觀將會產生嚴重誤導。

  ——媒介議程設置的選擇標準存在性別盲點和性別偏見,女性議題邊緣化。

  媒介的議程設置折射出媒介生產所依託的價值觀念。在媒介議程設置中,女性議題受到的關注較少。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們參與的課題組對我國大陸地區東、西、南、北、中部不同地域的5個電視新聞節目共70期節目進行媒介監測,在監測的1010條新聞節目中,僅有66條新聞是關注女性和女性相關的話題,且沒有一條進入新聞提要;僅有8條新聞涉及和女性相關的法律和政策,約佔0.79%;沒有一條提供賦權女性的經驗或促進女性權益維護的正面信息。在被呈現的人物中,男性更多被描述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女性則更多地以普通家庭照料者身份出現,媒體有意無意地將女性的生存空間和價值體現局限在婚姻家庭中。

  在眾多性別議題中,「剩女」議題有比較多的呈現,電影、電視劇、紙媒報導、談話類節目都對這一議題有所涉及,「剩女」逐漸取代了「單身女性」的提法。媒體用「剩」這一含有貶義的詞彙代替「單身」的命名,表明了對適齡女性未婚、不婚的負面態度與立場。事實上,目前中國農村存在的適齡未婚男性的數量遠遠大於所謂的「剩女」,而媒體並未給予相應關注,而是擴大「剩女」問題,通過娛樂化、商業化的包裝以消費女性作為盈利的手段,獲取「眼球效益」。

  ——媒介監管體系和把關機制缺乏明確的性別評價指標。

  目前在對媒體的法律政策監管、監測方面,雖然國家新聞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對於傳播內容的要求有限制性規定,但總體來看,這些條例基本沒有對男女平等內容的監管,一般只是籠統規定禁止淫穢色情內容,且這些要求都是原則性的,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對於違反規定的情況也缺乏相應的追責機制。據了解,國家電影電視總局的收聽收看中心,每天對播出節目的內容進行評估和監測,但並沒有關於性別的評估和監測指標。在春晚這樣的大型綜合綜藝節目的審查和監測評估工作中,同樣缺乏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專業人士參與以及性別平等的評價標準,使得「女神/女漢子」這樣的節目在獲得大量的關注和傳播之後,被廣泛質疑涉嫌歧視女性。

  ——媒介從業人員的性別平等意識、人權意識有待加強。

  媒介從業人員對男女兩性的能力與價值、角色與分工、權利與責任的認識水平,對於性別議題的設置以及媒介話語的生產與傳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在媒體從業人員的培訓中,有關具體技術技能的培訓相對較多,而有關人權意識、性別平等觀念等方面的培訓相對較少,更缺乏系統性。部分文化創作者缺乏文化自覺的創作態度,急功近利,以迎合受眾的淺層需求為導向,追求「眼球效應」。涉及婦女、男女兩性關係等方面的議題時,容易出現歧視女性而不自知的庸俗、低俗、媚俗傾向。

  規範媒介話語傳播的對策建議

  ——提高主流媒體的性別議題設置能力,重視媒介話語傳播的影響力。

  主流媒體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傳播平臺,通過對一些熱點性別事件的關注,主動設置更能體現性別平等意識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的議題,影響和帶動其他媒體的議程設置,促使其他媒體更加認同其在性別價值觀上的判斷,根據主流媒體已有的議題進行議題的再設置,從而對媒體新秩序的建立帶來積極影響,在全社會形成男女平等價值觀的輿論傳播合力。另一方面,可以契合當前社會中的流行文化和社會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有利於男女平等的話語生產和話語傳播,通過製造一些性別話題,有意識地對受眾和其他媒體的性別觀念加以引導,拓展媒體傳播男女平等價值觀念的操作空間。

  ——把性別平等的指標納入我國媒體監管政策和指標體系,完善傳媒監管機制。

  媒體領域應進一步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後幹預機制。一是在制定和完善媒介監管政策和指標體系時納入性別平等指標,使大眾媒體在報導性別議題時有政策可依。二是在一些特定欄目節目的立意、內容、形式等設計上堅持男女平等的價值導向,建立性別平等諮詢機制,引入專家把關,在節目審查環節設置性別顧問或者加入性別平等的評價指標。三是加強對公共文化產品的輿情監測,對於弘揚先進性別文化的好作品給予鼓勵,對於違反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作品進行問責。

  ——將一些帶有性別歧視的流行語列入國家禁用詞範疇,主流媒體應帶頭執行。

  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承載著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使命,其用語看似小事,實則關乎輿論導向。2014年7月新華社發布了《新華社新聞報導中的禁用詞(第一批)》,建議當前針對特定男女群體的帶有性別歧視性的標籤性詞語(如「剩女」「女漢子」「娘炮」等)列入國家新聞媒體以及官方正式文件的禁用語範疇,淨化有利於男女兩性平等和諧發展的輿論環境。

  ——對與媒體工作相關的目標人群進行性別平等意識的培訓,增強其傳播男女平等價值觀的文化自覺。

  一是加強對媒體管理者的培訓,使其在制定媒介傳播政策、培養選拔任用幹部時具有性別平等的敏感性和自覺性。二是加強對一般媒介從業人員的培訓,比如在其入職崗前培訓、入職後的業務培訓以及崗位資格證的獲取考試中加入性別平等的內容,促使其樹立男女平等的價值理念,並將此理念貫穿到相關傳媒作品的製作和傳播過程。三是在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中增加性別平等的課程設置,對即將從事傳媒工作的大學生進行尊重法律、道德、人權底線的教育,提高其性別平等意識,引導其做公平正義的捍衛者。

  

相關焦點

  •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紀念北京世婦會通過《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
    中新社日內瓦2月26日電 (記者 德永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3屆會議正在日內瓦舉行,25日會議舉行高級別專題討論會,紀念1995年北京世界婦女大會通過《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25周年。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陳旭在致辭中指出,《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通過25年來,全球婦女事業取得積極進展,但實現男女平等和婦女發展仍任重道遠。國際社會應發揚北京世婦會精神,通過發展推動婦女事業,健全婦女權益保障,加強國際合作,為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加速行動。
  • ...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通過《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25周年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易歆):2月25日,正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3屆會議舉行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通過《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25周年高級別專題討論會。100餘國高級別代表、駐日內瓦使節及國際組織代表等出席。
  • 傳播的六種話語知多少?從傳播的定義看傳播學的研究(下)
    本期的烽火前沿,將繼續與大家分享傳播剩下的3個「話語」,想看另外「傳播是傳遞、傳播是控制、傳播是遊戲」的同學可以回看傳播的六種話語(上)| 烽火前沿~關於傳播的話語(discourse),簡單地說就是圍繞著特定語境(context)中的特定文本(text)所形成的傳播實踐和社會實踐,
  • 意識形態分析下的大眾傳播媒介
    二、意識形態分析理論視野中的大眾傳播媒介 20世紀早期,葛蘭西就對文化領導權與大眾文化領域有著清醒認知。他認為,文化霸權的形成,並不是要把自己的意識形態以命令式的方式強迫給從屬階級接受,而是需要依靠被統治者的發自內心的自願的接受[1]。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西方學者對於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
  • 現代傳播語境下的網絡話語特徵
    摘 要:本文從話語的角度探討了傳媒文化,在現代傳播語境下的傳媒話語的共同特徵基礎上,論述了網絡話語特徵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網絡話語的碎片化、可寫性及表述的自由化。 關鍵詞:傳媒話語;碎片化;可寫性 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書中談到媒介話語術語使用的三個層面:一是指大眾傳媒話語即報紙、雜誌、期刊、電視、電影話語;二是指以電腦為媒介的網絡話語;三是指最為廣泛意義上的公共和日常話語,其媒介如信件、筆記、備忘錄,以及更多技術媒介如話筒
  • 【紀念「北京+25」】婦女的人權保障:進步與展望
    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成為全球性別平等運動的又一裡程碑。在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到來之際,性別研究視界特推出紀念「北京+25」專欄,以《行動綱領》12個重點關切領域為主線,結合中國婦女運動實踐和婦女發展情況,全面反映北京世婦會以及2015年全球婦女峰會以來,我國婦女發展與性別平等取得的進展,特別是對習近平同志在全球婦女峰會上提出的「四點主張」的落實情況,並對今後發展進行展望。本期推出第八篇:《婦女的人權保障:進步與展望》。
  • 依賴與緊張:司法與媒介的傳播關係樣態
    著名傳播學者沃爾特·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眾輿論》中對「刻板成見」這樣論述:「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是先看東西,後下定義,而是先下定義,後看東西。」戴著有色眼鏡看對方,不是解決問題的科學辦法。  大眾傳媒掌握社會權威話語渠道,搶佔著話語表達的制高點,其影響力不容置疑。輿論監督是把雙刃劍。
  • 西藏大眾傳播媒介與西藏刻板印象的研究
    (一)作為政府 西藏自治區政府要大力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的方式,講好西藏故事,傳播好西藏聲音。首先,講好西藏故事要講好西藏的特色,西藏自治區政府應以西藏的特殊區情為基礎,在其之上講清楚西藏歷史文明發展進程,講清楚西藏富有特色的文化遺產,講清楚「老西藏精神」,加深大眾對於西藏的認識,增進大眾對於西藏的感情。其次,講好西藏故事要注重西藏對外話語體系的建設。
  • 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摘要:藝術的媒介特性體現在其創作、文本、傳播中的媒介身份,決定了藝術的傳播基質。藝術是在傳播中生存的,藝術媒介是在媒介技術演進中變化的。媒介技術的演進直接推動了藝術創作媒介、文本媒介、傳播媒介的變化,藝術的文本形態日趨豐富,藝術傳播模式也由單向傳播進入多向傳播。
  •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隨著人際交往的日益密切,暴力的表述方式變得多樣化,包括了財產暴力、家庭暴力、校園暴力、媒介暴力等。 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可從兩方面進行解釋:一方面,媒介暴力是指媒介內容暴力。指在電視、廣播、電影、報刊等大眾媒介內容傳播過程中暗含暴力情節,並對受眾的現實交往產生影響的一種現象;另一方面,媒介暴力指媒介本身,這種暴力體現在大眾媒介利用其特有的話語權對涉及相關媒介事件的雙方當事人實施的一種「暴力」行為。
  •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跨文化影視劇生產中的傳播概念和模式,對研究影視劇藝術生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當下,賽博空間中存在著新媒介崛起、媒介公共化、媒介即時性增強、持久性降低等媒介更替特徵。對日新月異的媒介因素進行研究與分析,有助於影視劇更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
  • 媒介與傳播物質性研究:理論淵源、研究路徑與分支領域
    本文主要關注在多個語種的學術界中,媒介、技術與物質性的理論建構與實踐在廣義的媒介與傳播學科中的部分表現。由於「媒介」概念的「中間性」「中介」的指向以及傳播概念的廣泛包含性,使得媒介與傳播的物質性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與大多數物質性研究的分支領域都有所關聯。
  •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張鄭波媒介社會化建構論,主要體現在芝加哥學派成員的理論思想中。提起芝加哥學派,絕大多數人會想到城市建築,想到社群互動,想到以主張自由為主的經濟學理論研究,很少有人想到它的媒介、傳播思想。而芝加哥學派的媒介社會化建構理論也是後人總結的產物。
  • 「一帶一路」的話語建構與國際傳播
    當前國際輿論環境下,「一帶一路」的話語傳播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本文在分析當前傳播環境和揭示話語權爭奪實質的基礎上,試圖從傳播內容、形式、理念出發提出增強「一帶一路」話語國際傳播效果的建議對策。二、話語空間:「一帶一路」話語國際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話語是在封閉的空間中流傳的,只有符合一定條件和資格的話語主體才有資格進入話語界」,構成「一帶一路」話語傳播場域的主體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作為倡議國的中國,也包括沿線各國和域外的關鍵性大國。
  • 「公示語外譯規範與話語體系建設」學術論壇在京舉行
    「公示語外譯規範與話語體系建設」學術論壇在京舉行 2017-12-11 來源:語信司   12月1日,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織研製的國家標準《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
  • 百餘專家學者匯聚四川外國語大學 共論話語與符號傳播
    高呂豔杏 攝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話語與符號傳播」,由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分會、中國新聞史學會符號傳播學研究委員會、四川大學文字與新聞學院主辦,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承辦。  在開幕式上,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董洪川稱,四川外國語大學作為語言類院校與符號學研究具有契合性,傳播話語研究是新聞傳播學科的特色發展方向之一,成立了校級重點科研團隊,相信以符號與話語傳播為主題的本次會議對川外打造學科特色定能起到很好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在信息理論視角下,「無媒介傳播」通過傳播要素的融合、媒介距離的彌合和媒介空間的實在化,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普遍的連接,但媒介被習慣和忽略,其概念和功能也失去了專屬性,傳播因而回歸到無媒介的連接關係之中。關鍵詞:「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傳播關係信息技術的進化推動著媒介形態的演化和傳統傳播樣式的消解。
  • 酷兒理論六講 | 第一講 · 社會性別與性別的描述學
    結果是,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的關係並不像文化之於自然那樣;社會性別也是話語/文化的工具,通過這個工具,「生理性別化的自然」或者「自然的生理性別」得以生產,並且被建構為前話語的、先於文化的,成為一種政治中立的表面,任由文化在其上作為。
  • 新聞倫理與媒介法規上篇:新聞傳播倫理
    新聞倫理的本質內化規範新聞倫理的作用新聞傳播倫理對社會道德有巨大影響作用在新聞傳播活動中起調節作用對新聞傳播行為起指向作用對新聞工作者具有自我調節作用新聞倫理困境指陷於幾個道德命令之間的明顯衝突第六章媒介審判新聞媒體在報導司法案件時,喪失其客觀公正立場,進行不規範報導,從而影響司法公正的行為。媒介審判的特徵從發生的領域來看,我國媒介審判事件多發生在民憤極大的刑事案件、官民對立或精英與草根矛盾衝突事件中。
  • 面向世界傳播中國話語
    我國媒體應該積極作為,在內容、傳播、技術等層面進行探索,遵循跨文化傳播規律,拓展多種傳播渠道,確保語言翻譯的準確,發出自己的聲音,消除「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負面影響,在國際環境中佔據話語體系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