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合力
打造中國話語學術高地
話語體系建設是當代中國理論建設、思想建設、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是維護文化安全、捍衛文化主權的重要方略,是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話語的客觀要求。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是黨中央對思想理論界、對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中央黨校作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話語體系建設協調機製成員單位,自2014年以來,組織和參與了一系列話語研討活動,產生了一批獨具特色的研究成果。為加強黨校(行政學院)與高校的學術互動,深化話語理論研究,打造中國話語研究的學術高地,2018年9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與東北大學聯合舉辦了第一屆「中國話語高端論壇」。9月22日,第二屆「中國話語高端論壇」在天津大學舉辦。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 新中國70年: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話語體系創新 」。 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際行動,也是以獨特的方式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 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市委黨校(行政學院)等單位的約15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何毅亭在論壇開幕式上作了主旨報告,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和天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浙閩分别致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甄佔民主持。
何毅亭指出, 話語權屬於國家文化軟實力 。 近代以來,從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不僅因落後而挨打,也因落後而失去了話語自信、文化自信。伴隨著世界中心地位的轉移,西方話語逐漸上升為世界主導話語,佔領了思想文化高地,掌握了國際規則的制定權,國際話語的解釋定義權、議題設置權、爭議裁量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歷史開端,也是中國話語走向世界的偉大歷史開端。 中國話語與中國復興共命運。 新時代的中國既是行動的巨人,也必將成為話語的引領者。我們之所以有這個信心和底氣,是因為中國是一個有追求、有深度、有成功實踐的國度,中國完全有理由講好中國故事;是因為中國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話語在世界範圍崛起是歷史大趨勢;是因為中國的學術界理論界正在擺脫對西方話語的路徑依賴,不斷增強著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的集體自覺。
何毅亭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導創設了一批世界性議題,凝練出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的標識性概念,為全球話語格局變革貢獻了中國智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有助於化解全球治理赤字,是優化全球治理的中國話語;倡導正確義利觀,把互尊互信挺在前頭,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有助於化解全球信任赤字,是增進全球信任的中國話語;倡導「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際交往觀、「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有助於化解全球和平赤字,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國話語;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有助於化解全球發展赤字,是促進共同發展的中國話語。 這四個方面的標識性話語,已經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標識」、成為中國話語在全球治理體系中崛起的標誌。 當前重要的是,我們的理論界、學術界應當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話語的研究,善於創設世界性議題,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善於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著力提升推動全球話語體系變革的能力和本領。
李家俊在致辭中指出,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天在此舉辦論壇,深入研討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話語體系創新,具有很重要的意義。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並在講話中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 我們之所以強調中國話語,是因為中國話語與中國奇蹟、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方案等概念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是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概念和核心概念。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話語就要用中國話講好中國故事,就要樹立當代中國良好形象,就是要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美好的中國,就是要讓中國聲音與中國的綜合國力相當,並將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我們手裡。
陳浙閩在致辭中指出, 話語權是引領時代變革發展的重要力量,代表著一個國家發展道路、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世界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話語建設,在2015年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曾特別指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創新中國話語體系要以概括和闡釋中國道路為時代主題,要以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重點任務,要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價值取向,要以扭轉西強我弱為戰略目標。
回顧梳理
闡述中國話語深刻內涵
在主題演講階段,教育部原黨組成員、副部長、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顧海良,原中央黨校校委委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南開大學原副校長、講席教授逄錦聚,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原黨委書記韓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一級教授張佔斌,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教授郭建寧,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馮鵬志,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所長、研究員馮顏利,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田鵬穎等9位專家學者作了發言。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林振義和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顏曉峰分別主持。
顧海良演講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與政治經濟學的話語體系」。他指出,話語體系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特徵,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政治經濟學的學術話語體系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守正創新。二是進行學術話語體系創新,不要忘了歷史地繼承和發展。學術話語的形成,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在這些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們確立了這種中國智慧的內涵。
韓慶祥演講的主題是「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核心問題」。他認為,探討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可以從道、術、行三個層面來進行。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微觀密碼、價值取向、核心理論、思維方式和文明素養的一個集中表達。從道的層面理解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話語體系建構當中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二是爭取話語權的主動性。構建話語體系取得實效取決於六大要素:雄厚的實力,經典的思想,能解決人類問題,有抓心的道義感,合理的分析框架,簡明的表達,先進的傳播。三是話語體系的生成邏輯和內在機理。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可以確立為中國奇蹟、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方案、中國話語 「五維中國」的邏輯框架。
逄錦聚演講的主題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問題」。他指出,研究話語必須要研究實踐、研究立場、研究方法論。中國經濟學話語權構建涉及四個問題:即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什麼」「是什麼」「怎樣構建」「誰來構建」。我們要構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必須是以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發展性、開放性為主要特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的政治經濟學。
韓震演講的主題是「中國哲學話語70年: 生活與變化」。 他認為,話語體系深受歷史進程和社會實踐的影響,每個時代的話語體系都有自己特殊的時代意義。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哲學學科的學術研究和話語方式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時期: 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哲學話語體系迅速馬克思主義化,在學科體系基礎上形成中國特色的哲學話語體系和話語方式。 新時代,伴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文化視野越來越開闊,中國話語體系必將出現新的變化。
張佔斌演講的主題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的研討」。他指出,中國的發展經濟學要走上國際舞臺,首先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構建好。做好構建工作需要堅持幾個基本原則: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研究目的,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作為研究對象,把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紅線,把改革發展開放中面臨著的重大問題作為導向。
郭建寧演講的主題是「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話語體系創新」。他認為,20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有兩個最核心的概念,一個概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個概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過程意味著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形成了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是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統一,並具有時代觀、大歷史觀、人民觀的顯著特徵。
馮鵬志演講的主題是「在唯物史觀的高度上開拓中國話語的新境界」。他指出,思想是話語的來源和支撐,話語是思想的外現形式和實現狀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對唯物史觀的推進和創造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提出了生態文明思想、文化自信論、新發展理念、意識形態領導權等問題。
馮顏利演講的主題是「新中國70年:公平正義的理論與實踐」。他認為,新中國70年,從公平正義的理論和實踐看,主要體現為三個階段:一是新中國成立不但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而且是正義的、合理的、合法的,代表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二是改革開放前29年經濟社會發展在正義上面也是立得住的,符合實際的。三是改革開放這41年中,更加重視公平正義問題,努力把公平正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田鵬穎演講的主題是「獨立自主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他指出,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近百年歷史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一個話語,這就是獨立自主。獨立自主的歷史邏輯,體現在道路選擇是在鬥爭中形成的。獨立自主的哲學願景,體現在獨立自主是我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一種轉化形態。獨立自主的現實選擇,體現在堅定和闡釋「四個自信」,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互動交流
啟迪中國話語研究思維
本屆論壇設有四個分論壇,主題分別為「新中國70年中國話語體系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話語貢獻」「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話語建構的中國智慧與西方經驗」,60多名參會專家學者進行了發言、互動和探討。分論壇分別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調研員、《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編審鄭錦,長沙理工大學社科處處長、教授卿定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所長、教授王中汝,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饒明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科研秘書、教授黃錕,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張海濱,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理論視野》雜誌社社長薛偉江,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劉振江主持。
第一分論壇的交流議題既有對基本理論的創新,又有對問題疑問的探究;既有對歷史的回顧,又有對當前中國話語走向世界的思考。主要有:從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角度探討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問題;從民族復興、理論自覺、文化自覺的層面,提出構建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選擇;堅持問題意識,打開中國話語的國際視野,有重點有策略地推動中國話語走上世界舞臺,等等。第二分論壇交流的議題主要是:強調區別學術話語與政治話語;強調中國話語的貢獻在於守正出新;藉助傳統文化推進中國話語建構;擴展對外交流渠道;加強對中國話語構建的中觀研究等等。第三分論壇的交流議題主要從宏觀角度和理論層面圍繞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展開討論,探討了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動力、實踐基礎和要素機制。第四分論壇交流突出問題導向,對現實問題展開研討,主要議題涉及構建中國話語中的文化自信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指導思想問題,用辯證的觀點去豐富和發展中國話語問題等等。
四個分論壇的議題非常豐富,有對新觀點新問題的論證和探索,有思想的交鋒、觀點的碰撞,同時,大家在交流中一致談到,通過上午聆聽何毅亭的講話,感到受到了很多思想上的啟迪,主旨報告政治強、學術強,具有很高的歷史站位和思想高度,很有感染力,對研究話語體系建構很有指導性。其他專家學者的論述包含了經濟學、政治學、哲學、傳播學、外交學等不同學科,研究領域全面,聚焦問題準確,路徑分析透徹,很有價值。通過參加本次論壇開闊了視野,學習了新知識,進一步明確了研究中國話語體系的學術方向,增強了話語體系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志禮,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海濱,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於春玲,天津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劉瓊蓮分別代表四個分論壇向大會作了匯報交流。大會交流由天津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徐中主持。
展望未來
提高中國話語構建本領
論壇設有主題發言環節。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陳鵬,《人民日報》理論部副主任、高級編輯彭國華,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蘭英,《新華文摘》編審胡元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韓美群,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楊仁忠,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王公龍,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關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趙義良,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張豔濤,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所長、教授李海青,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秦龍等12位專家學者作大會主題發言。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陳江生和辛鳴主持。
在主題發言的上半場,陳鵬圍繞「中國話語的支撐和領導力培育」主題,闡述了中國話語具有的先進性支撐、現實支撐、實踐支撐,並探討了領導力培育的具體做法。彭國華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話語貢獻」,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鮮活的中國話語,具有守正創新、平易近人、理事交融、立破並舉的鮮明特徵。孫蘭英圍繞「中國話語構建的時代特色」主題,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必須體現時代精神,用好新技術手段,在實踐中要注意採用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巧用俗語、引經據典等方法。胡元梓圍繞「理解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維度」主題,提出了堅持從政治角度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尊重規律等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的維度。韓美群圍繞「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四個維度」主題,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地位、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定「四個自信」等維度進行了探討。楊仁忠圍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學術創新問題」主題,對理論創新與話語創新的關係,話語創新的內涵,怎樣推進話語創新進行了闡述。
在主題發言的下半場,王公龍圍繞「實現現代化的中國方案及其國際話語表達」主題,提出了要堅持大歷史觀和世界視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繼承性和創新性相統一的觀點。關鋒圍繞「馬克思的『話語』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主題,對馬克思主義話語的重要性、當代價值體現的四個方面進行了概括性論述。趙義良圍繞「話語建構的中西路徑差異及其當代啟示」主題,探討了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對話語建構形式的認識區別,以及這些差異對我國當前建構中國話語的啟示。張豔濤圍繞「人類文明視野下的中國話語及其建構」主題,針對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等現象,提出了四個方面的中國話語建構主張。李海青圍繞「中國話語創新的幾點思考」主題,提出了從中觀層面進行中國話語創新的可能性,並闡發了對中國話語構建的具體看法。秦龍圍繞「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話語建構」主題,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背景,對如何構建中國話語的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論壇閉幕式由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徐斌主持,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所長、教授陳曙光作總結髮言。陳曙光總結了本屆論壇的三個特點:第一,主旨報告掀起新高潮。何毅亭的主旨報告闡明了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性,揭示了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光明前景,指明了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世界使命,受到與會學者高度評價,一致認為報告視野宏闊,氣勢磅礴,氣場強大。第二,論壇建設樹立新標準。本屆論壇基本達到了創設的預期目的和標準,即架設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與高校的學術橋梁,打造中國話語研究的學術高地,打造中央黨校與高校學術交流的平臺。第一屆中國話語論壇開創了良好的學術傳統,第二屆論壇在會議層級、主旨報告、論壇規模、學者代表性等方面都有新突破。第三,論壇研討收穫新成果。與會學者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話語體系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話語體系建設的貢獻、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中國方案與中國話語、議題設置與話語建構、話語建構的中國智慧與西方經驗等等,貢獻了很多具有原創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比如,何毅亭揭示了話語演化的內在規律,揭示了國際話語權的運行機理,揭示了擴展國際話語權的兩大原則;顧海良提出構建政治經濟學的中國話語的新論斷,韓慶祥提出「五維中國」的話語建設思路,韓震總結中國哲學話語轉換的歷史與邏輯,張佔斌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的六大原則等等,這些都是具有原創性的理論貢獻。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 吧 !
- tianda1895 -
記者 / 海麗華 於安龍
攝影 / 唐蒙
「 天 津 大 學 新 媒 體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們 tjunmc20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