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中國話語體、醫養結合、黨員幹部、新時代與中國史學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彭勁松: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奮鬥的根本動力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彭勁松認為,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贏得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就因為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歸根結底就是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長期執政,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老百姓才能生活更加幸福。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眾之中,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而能夠調動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克服困難、不斷前進。實踐充分證明,堅守初心、勇擔使命,為初心和使命不懈奮鬥,黨的事業才能保證正確的方向,隊伍才能純潔過硬。
摘編自《經濟日報》
洪曉楠:中國話語體系構建任重道遠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洪曉楠認為,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還面臨「大而不強」的問題,中國話語體系構建仍然任重道遠。推動中國話語體系強起來,也是中國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內在要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中國正在發揮著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重要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推動中國話語體系強起來,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有利於推動世界更好發展。同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增強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在研究中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立足我國改革發展實踐,在改革開放歷程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著力提升學術原創能力和水平,提煉標識性學術概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的話語體系,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學理支撐,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皓田、姬鵬程:推進醫養結合發展還需把握四個重點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王皓田、姬鵬程指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落腳點在於結合,即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有機結合、服務功能有效銜接,目標是集「醫」、「護」、「養」為一體,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其發展的核心內容是「軟硬並舉」,即需要在醫療與養老服務機構設置與設備增添等「硬體」上面,也需要在醫療與養老服務水平和質量「軟體」上面下功夫。在明確發展內容「軟硬並舉」的基礎上,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還需把握四個重點。一是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醫養結合協同聯動。二是提高長期照護服務的有效供給。三是加強專業護理人員培訓與護理隊伍培養。四是建立多層次監管體系以規範市場主體行為。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賈博:黨員幹部要著力提高做群眾工作的本領中共河南省委黨校賈博認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徵程中,黨員幹部要著力提高做群眾工作的本領。要沉下心來,研究新時期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在工作中把握和體現這些新特點、新規律,既要關心群眾的衣食住行,更要以民主和法治的方式化解矛盾、化解民憂。要撲下身去,解決群眾工作的焦點和痛點。抓住改善和提高民生這一關鍵,著重做好擴大就業、提高群眾收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重點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黨員幹部要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維護群眾的各項合法權益,既要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執行好、落實好,更要發揚民主、拓寬群眾參與的渠道,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摘編自《河南日報》
瞿林東:新時代與中國史學的新前景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瞿林東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中國史學面臨許多新任務,四項任務比較重要:第一,對豐富的史學遺產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快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建設進程,吸收外國史學的有益成果,融匯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逐步建立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第二,新時代中國史學以更加理性的觀點對待外國史學,應認真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既不排斥,也不盲從。中國史學同外國史學的關係,可以逐步做到「中中有外,外在中中」。這是中國史學前景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三,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中國自古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觀念,民為國本的思想在不同時代均有所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應當明確地堅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第四,進一步確立以史學服務於社會的史學觀。中國史學具有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在新時代有了新的發展。新時代中國史學歷史觀、方法論以及學科建設、社會作用和人才培養等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也是對新時代中國史學新前景的憧憬,全國史學工作者將為此努力奮鬥。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