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重慶報紙 反纏足侃物價聊人類起源
重慶最早的報紙有多少年歷史?早期報紙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最早的報紙都刊登了些什麼?
廣益叢報刊載的諭旨
1891年,重慶正式開埠,開始了近現代化歷程。此後第三年的1894年,光緒年間進士宋育仁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考察西方社會、經濟、政治制度。1896年,宋育仁到重慶主持四川商務礦務,興辦實業。由於所處的時代社會蛻變加劇、民族危機空前,作為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宋育仁於1897年10月創辦了重慶第一冊報紙《渝報》。
《渝報》和古代官報有何區別,報紙上刊登了些什麼新聞?9月20日,重慶晚報記者在重慶圖書館找到了《渝報》影像膠片,從中也看到當時重慶的社會、歷史。
廣益叢報封面
重慶晚報記者 江飛波 餘珂靜 任君 攝影報導
資料圖由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蔡斐 提供
120年前 重慶有了第一份報紙
1897年10月,重慶白象街一家報館用川貢土白紙、木板雕印印刷出了重慶歷史上第一冊報紙《渝報》。重慶晚報記者看到,《渝報》第一冊的「渝報章程十五條」明確:先交銀十兩者,送報五年;先交洋銀十元者,送報三年……折購者每冊九錢。這意味著《渝報》新聞信息傳遞突破了清代官報「官場抄單」的方式,是重慶第一份面向社會讀者的報紙。同時,《渝報》在省內外設有派報處,最高時多達52處,其中省內26處,其他26省各一處。報紙上公布代派處人員姓名、住址,同時公示訂閱優惠信息,以求擴大銷售量,「市場運作、全國發行」。
《渝報》欄目主要有諭旨恭錄(詔令)、宮門抄(清代宮廷官報)、摺奏摘要(官員奏事文書)、外國報擇錄、依題敘錄本局新論(政論)、川省物價表及渝城物價表、中西有關政務,合計7個欄目。「每十日約出報二十餘紙定為一冊」,豎排,每頁26行,每行23字。
《渝報》的成功創辦,宋育仁也成為巴蜀報業第一人。重慶晚報記者看到,《渝報》第一冊還特意的聲明「非掛洋牌之報館」。而同時代,開埠較早的沿海沿江地區,第一份現代報刊往往由外國人創辦,《渝報》是國人自辦。
重慶第一份近現代報紙《渝報》創辦人宋育仁
話題緊貼時代 透過《渝報》看重慶歷史
重慶晚報記者在重慶圖書館所查《渝報》資料,依稀可以看見120年前老重慶城的一二:渝城物價表中,五穀類寫著上米每石票銀四兩一二錢、高粱每石票銀五兩幾錢、小麥每石票銀九兩五錢,還有黃豆、胡豆。五金類有金、銅、錫、鐵等的價格。
物價表還顯示,作為交通要道,120年前重慶市場物資還算豐富,市場上銷售的有白糖、燒酒、川茶、洋菜、魷魚、川筍、墨魚以及茶等日用物資,藥品有麝香、冰片、貝母、老蔻、東洋參和西洋參等。另外,巴鹽單列物價表中,顯示了其市場地位。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蔡斐介紹,嚴格來說,《渝報》從形態上還處於古代報刊向近代報刊過渡階段。《渝報》7個欄目中,物價表位置相對靠後,諭旨恭錄、宮門抄、摺奏摘要以及本局新論佔據絕大部分篇幅。瀏覽可以發現,本局新論(政論)代表了《渝報》立場,晚清時期,革新圖強是時代話題,第一冊中的政論刊發的是「論公法之源流、大綱,論公法與變法區分」。
《渝報》還有很多緊貼時代的話題:「遠人助會:渝中開天足會推廣之初,華人尚意存觀望。昨英牧師嘉立德將所刊放足歌百冊,送局代為散布」(《渝報》第14冊)、「會議天足:英商立德樂之夫人,為中國女子纏足一事,頗為感懷。於三月二十一日,招集伊國教士男女,及渝郡開會,諸紳董同至……稗眾人皆明其理,庶風氣當易於轉移。」(《渝報》第15冊)。兩則消息都是說的推廣女性反纏足運動。
1898年,宋育仁被聘至成都任職,同年5月上旬在成都出版了《蜀學報》,重慶的《渝報》隨之停刊。但薪火未斷,原《渝報》主筆潘清蔭在老館址上改辦《渝州新聞》,「日出一小幅」,成為近代重慶和四川白話報和日報的雛形。《渝州新聞》出版4個多月,後因戊戌政變終止。
《渝報》第一冊封面
《廣益叢報》 重慶最早刊載小說的報紙
《渝報》和《渝州新聞》之後,重慶的第三份現代報刊是《廣益叢報》。
《廣益叢報》創辦人及早期主筆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驅朱必謙和楊滄白。兩人都是重慶人,其中朱必謙考取了四川官費留日資格,具有進步思想。而楊滄白在年僅19歲時便以重慶府試第一名選為秀才,後逐步學習英語及西學。1903年,朱必謙和楊滄白提議,「廣市新出書報雜誌,並輯錄諸報及雜誌中新說,匯為《廣益叢報》,以樹新風,振民氣。」
在重慶圖書館,重慶晚報記者看到了《廣益叢報》的第二期膠片影像資料。時間為光緒二十九年三月(1903年3月),刊載的目錄顯示,1903年的《廣益叢報》分上下篇,上篇為政議,含內政(諭旨、奏疏、國聞)、外交(盟約、會談);下篇為學說,含學派、歷史、教育、格致以及雜錄、附錄等。
有意思的是,重慶晚報記者翻看《廣益叢報》二期內容,歷史一欄中刊登的是一篇《原人·第一章<人類之初生>》的文章,講述考古挖掘遠古人類化石的過程。往後翻閱,《廣益叢報》該期還刊載了化學和植物學的內容。
《廣益叢報》不但刊載政論、新聞、歷史、科學等,同時也開了重慶報刊刊載小說的先河,第二期《廣益叢報》上刊載了梁啓超在1902年撰寫的小說《新中國未來記》等。
《廣益叢報》後來也發展成為重慶同盟會支部機關報,持續辦報9年,是整個西部地區近代報刊中出版時間最長的報紙。
廣益叢報傳單,主要內容是日俄戰爭戰況。
報史趣聞 重慶曾存在500多家報紙
蔡斐介紹,從1897年《渝報》創辦到後來1903年《廣益叢報》、1904年《重慶日報》等近現代報刊的陸續創辦,為重慶新聞傳播事業的開端時期。
蔡斐所著《重慶近代新聞傳播史稿(1897-1949)》顯示,從1897年至1917年20年間,重慶有31家報紙。而1897年至1949年間,重慶報社達到了510家,其中55家只登記未出報。還有很多報紙停刊時間不明。
1949年以前,存在過4家《重慶日報》。史稿顯示,最早的《重慶日報》是辛亥革命烈士卞小吾於1904年創辦,一年後卞小吾被清吏逮捕,《重慶日報》也被查封,該報是重慶新聞史上最早的日報;隨後是1912年,陳禪生在重慶創辦《重慶日報》,至1915年秋季停刊;1926年11月,汪雲松、溫少鶴髮起創刊的一份《重慶日報》,1929年9月被停刊;1948年貴州省主席楊森調任重慶市市長後,於當年9月20日創刊《重慶日報》,對開4版,次年11月停刊。
最早的《重慶晚報》是1928年在重慶三牌坊成立,後遷米花街,陳伯堅任發行人。《重慶晚報》每天第二版上有一篇六七百字「重晚特稿」,寫當時重慶形形色色的社會萬象。該報最高時發行量達4000份,至1939年,報社被日機炸毀,就此終刊。
《重慶時報》於1926年創刊,位置在學院街第4號,當年即停刊。《重慶晨報》於1929年在蜈蚣嶺15號創刊,當年停刊。當然,這些報紙和現在的同名報紙是毫無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