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類學在過去10-15年內有了長足進展,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Frazer老師1977年大學工科,1986紐約州立大學MBA,現退休居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在講座的上一講,介紹了人類學研究的四種方法以及生物分子學在人類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並結合本人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做的基因檢測介紹了現代智人7萬年前從非洲到中國的遷徙路徑(之一)。
這一講企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 「人」究竟應該如何定義?他們與「動物」的分界或聯繫在哪裡?現代智人究竟是如何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2. 中國人是本地起源的嗎?北京猿人、藍田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3. 氣候/冰川變化、環境變化和人類遷徙的關係。
要搞清「人」 的定義,就必須了解人在自然界的位置。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我在上一講的討論部分貼過一張圖:
這張圖概覽了地球45.5億年的演化歷史,可以看出,地球的前5億年徹底無生命,但從40億年前開始,生命開始發育,從此生命演化的進程被啟動,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漫長演化過程,直到今天。無數的生命被產生,也有無數的生命走到演化死胡同而消失了。但無論今天的生命如何高級和複雜,我們都可以往前追溯到我們40億年前最初的祖先:原核細胞。
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命名後,生物學家開始用域(Domain)、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來命名各類生物。
比如我們現代人的分類是: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Kingdom: Animalia
Phylum: Chordata
Clade: Synapsida
Class: Mammalia
Order: Primates
Suborder: Haplorhini
Family: Hominidae
Genus: Homo
Species: H. sapiens
Subspecies: H. s. sapiens
即我們人類是:動物-脊索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動物-人科-人屬-智人-現代智人 這樣一條線下來的
這個圖裡的每個物種都有類似的這麼一條命名路徑
因此,人是演化的結果,這說明,人有祖先,但人的祖先未必是人類。你順著你的祖先一直往前推,推到某個邊界,再往前推,那個「人」和你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人」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發生變化,到了某個時候,就不能繼續用「人」來描述那個生物了。這時你就必須承認,人類有個動物起源,你和他們之間有著遺傳關係。
如果按照25年一代算,往前推8000代就是20萬年,這個時候正好是我們現代智人(Homo Sapiens)在非洲出現的時候。我們來看一張圖:
其中秀肌肉的那個就是智人。他在「人族」之下。問題來了:我們可以用「人族」來定義「人」嗎?如果如此,那麼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是否也應該算入?再說,為什麼不用「人亞科」來定義「人」呢?或者再往前,用「人科」來定義「人」?如果那樣,還需要把其他幾種猩猩包括在「人」的定義內。
按學界規範,各物種的演化如果在1000萬年之內的話,就可以劃在一個「科」內。如此說,人科與猩猩科應該屬於一個科,因為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組只有不到2%的差異,分化歷史也不到600萬年。
再來看下圖:
這是真人(人屬,Genus Homo)內部的譜繫結構 智人(H.Sapiens,綠色部分)與直立人(H. Erectus,藍色部分)是他的兩大分支。
真人的祖先是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他們也在「人科」之下,大約生活在400萬年前。南方古猿280萬年前分化出「能人」(Homo Habilis),他們演化到150萬年時走進死胡同滅絕了。
南方古猿的另外一支在190萬年前演化成了「直立人」(Homo Erectus)。這一支演化的時間很長,一直到7萬年前才滅絕,而且留下了亞種,包括在中國地區的我們熟悉的幾個亞種,如北京猿人、元謀人和藍天人等。他們經常被誤認為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這個後面再說。
和我們最相關的演化,是「智人」的出現,而智人通常包括三個亞種:現代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和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後面兩個是從海德堡人分化出來的,他們大約生活在30-40萬年前,並滅絕於3萬年前。
下圖是海德堡人和尼人/丹人的活動區域/路線以及時間。
這兩張是尼人和丹人的模擬像。
現代智人是否和他們有過混血?有的!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1%到4%的尼人基因,大洋洲的紐幾內亞土著身上甚至有6%的丹人基因,所以他們至少都是現代人類的表親。
再來看看現代智人出現之後,特別是走出非洲之後在全球的基因譜系分布構成的8個分支:(基於父系的Y染色體),見下圖。
這張圖很重要,是人類演化的單倍體關係圖和分布圖,特別看底部,下面幾段會反覆用到。
可以看出:
1. 現代智人的底部是A型(M91),最為古老,都在非洲,代表是非洲的布須曼人(Bushmen)
2. 然後是B型(M60),也在非洲,代表是有名的俾格米小矮人(Pygmy)
3. 其他6種類型都是7萬年時走出非洲之後的類型。
其中: D(M174)和E(M40、M96)都是黑人類群,有意思的是E走出非洲後又不知為何有折回非洲了(是不是開了長老會,不願再冒險前行,決定殺回老家?顯然是保守的一類),所以今天只有非洲才有,代表是尼格羅人(Negroid)。
攜帶D的類群則比較無畏,決定繼續前行,一路遷徙到東南亞,稱為今天的尼格利陀小黑人( Negroid)。有意思的是尼格羅人身材高大,多在1.8米以上,而尼格利陀小黑人多在1.5米以下,但倒是這些小矮人更為勇敢,一直衝到東亞,包括日本列島和青藏高原(M174)。
4. C群(M130、M216)在大約5萬年前沿海岸線一路跑到印度河流域並繼續向東前行,他們一路南下進入印尼和澳大利亞(C4,M347),另一路繼續東行分布於東南亞各地,並沿南海/東海大陸架一路北上走到日本列島(C1(M8、M105、M131))。
5. F群在時間上較晚一些,但他們下面的亞型很多,是白種人和黃種人的祖先。他們出了非洲後向北來到兩河流域,大約在三四萬年前開始擴張,下面有14種亞型,分布於南部印度, 斯裡蘭卡, 雲南, 朝鮮半島,發現於大約90%的世界人口
如圖,G到T在歐亞大陸西部成為高加索人種。
NO單倍型類群在3.5到4萬年前出現在東亞,形成蒙古人種,取代棕色人種成為東亞的主體人群。
其中,單倍型類群N(M231)可能起源於亞洲東部並向北和向西傳播於西伯利亞,高頻分布於一些烏拉爾語系人群。
單倍型類群O(M175)最常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中亞。下面的O2a1 (M95,這是我的父系來源,所以多說一句!) 主要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次大陸,特別分布於南亞語系人群,孟加拉人,侗臺語系人群和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人。(看來我是十足的南蠻!)
也是在大約3.5萬年前,P群(M45)下的Q和R人群來到了中亞,但大多Q人群(M242)向東遷徙加入蒙古人種,部分繼續東遷,大約1.5萬年前跨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形成亞美利加人種(Q1a3a ,即M3)。
R(M207)是中亞地區的主要類群,其中:
·R1a可能起源於歐亞大草原,主要分布於中亞、南亞和東歐。
·R1b可能起源於中亞。在西歐佔主導地位,其子群M269在現代歐洲人分布最常見,特別在西歐。
這張圖對走出非洲後的單倍體演化路徑描繪的比較清楚直觀:
有關「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的詳細內容,可見維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7%B1%BBY%E6%9F%93%E8%89%B2%E4%BD%93DNA%E5%8D%95%E5%80%8D%E5%9E%8B%E7%B1%BB%E7%BE%A4
再回過頭來看看「人」的定義,在基因層面,我們至少可以這麼說:
1.我們大多數人理解的「人類」,是非常狹窄的人類。往後回溯,還有許多其他人種在歷史上存在過,他們因為種種原因都沒有走到今天。
2。 廣義的「人類」包括我們今天稱之為「動物」的那些物種。其實我們就是一種靈長類動物,沿著一條特定的路徑(完全自然演化,無設計)幸運地存活到今天的一個物種。我們有幸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但千萬不要忘記我們的動物屬性和我們的動物起源。不深刻體會這一點,就不可能對「人性」有深刻理解。其實我們的許多生物特性,甚至是社會特性,都可以在生物界找到答案。
有兩個有意思的遐想:
1. 如果有其他人種也有倖存活下來,我們今天的世界格局、社會結果和倫理觀念會是怎樣的?「人類大同」該怎麼理解?「人人生而平等」又該如何理解和實踐?非常好的科幻題材,是不是?
2. 「尼人」和「丹人」沒有生存到今天,和我們的現代智人是不是有些關係?相信環境淘汰因素,但他們畢竟與現代人類有過3萬年左右的重合期。他們是不是被現代智人在「競爭」中消滅了?我一點都不懷疑他們在爭奪果子、獵物和生存空間時會大打出手,野蠻屠殺。如果如此,人類的「原罪」至少從那時就開始了。關於尼人消亡的理論非常之多,有興趣的可讀維基「尼人的滅絕」這條: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anderthal_extinction。
第二部分:非洲起源(單一起源)還是本地(多地)起源?中國人是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的後代嗎?
關於人類起源,有兩種對立的觀點:
對單一起源論(Monogenism)而言:不同物種有共同起源,有共同祖先,
對多地起源論(Polygenism)而言:不同物種有獨立起源,無共同祖先,
人類起源的「單一起源論」目前已經是學界的壓倒性主流,但能到達今天這個認識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從19世紀中期開始一直爭論到今天,從來沒有停止過。
雖然20世紀中期後科學研究的證據越來越支持「單起源」說,但仍有人堅持多地起源說,例如美國的人類學家Carleton S. Coon,他在1962年說,現代智人是分5次在5個不同地點演化的。
在我看來,這與其說是個科學爭論,不如說是個文化/心理爭論。本來應該是正常的學術研究,但很容易因為民族自尊心而讓情感替代(或無視)事實。
對任何一個對本民族文化有高度認同感/自豪感的民族來說,說自己的民族起源於另外一個民族和地方,心理總是感覺不對味。基本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歐洲人,澳洲人,美洲土著,中國人都認為自己是世世代代在一方水土養育下演化到今天,或乾脆就是神創的。這似乎成了民族自尊心的基礎。
自近代人類學考古史上,有這樣二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1921年在尚比亞Kabwe發現了一個頭蓋骨,這個頭蓋骨因為形狀特殊被送到倫敦歷史博物館的Arthur Woodward那裡。Woodward先生是當時世界最著名的古人類學家,頭銜是英國古化石學秘書長和英國地質學會主席。
當時的歐洲人類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要證明歐洲人的起源,而當時歐洲學界普遍相信歐洲人起源於北方,沒有人會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大家都認為,非洲是文化上的死水(Backwater Theory),優秀高貴的歐洲人種的祖先怎麼可能出自黑非洲?!
Woodward先生研究了這個頭蓋骨,也發現到了它具有許多現代人的解剖特徵,但除了把這個頭蓋骨對應的人種命名為「羅德西亞人」外,就沒有把它和現代人起源聯繫起來,反而認為它是已經滅絕的古人類在非洲的一個倖存者,只是到了很晚近的1萬5千年時才演化成智人。
其實,羅德西亞人是與海德堡人平行演化的一個現代人種,在人類學史上有著重要位置,而海德堡人就是現代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很可惜,直到40年後學界才重新認識到Kabwe頭蓋骨的價值。
第二個故事:1941年的南非,一個農在一個叫Border的山洞裡發現了一個頭蓋骨和一些殘骨,然後把它送給了在上世紀20年代發現「南方古猿」的Raymond Dart教授。
Dart教授派三個年輕學者,一個地質學家,一個考古學家和一個人類學家在1941年到1942年對該山洞進行了考察,發現了更多的骨骼,包括一些4到6個月兒童的骸骨。
有趣的是,他們在1945年發表的論文中說,雖然這些骨骼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徵,但一定是什麼地方弄錯了,可能是後來有人將現代人類骨骼埋到了較早期的地質層中了,所以這些化石不能算數!
後來到了1970年(差不多30年後),南非Witwatersrand大學的考古學家Peter Beaumount開始重新考察這個山洞並對骸骨做了重新分析。他在1972年發表的論文證明了非洲並非文化死水,而是最早的現代智人的搖籃,有著10萬年以上的歷史。當時還有許多人持懷疑態度。三年之後,德國體質人類學家Rene Protsch進一步證明了非洲不僅是現代人類的發源地,而且人類的祖先從那裡遷徙到了全世界。
有意思的是,自從19世紀中發現了尼安德特人之後,歐洲的人類學家似乎非常鍾情這個品種,原因有二:一是尼人高大帥,腦容量也不少,但更主要的是尼人是在德國首次發現的。從地點看,這個很像是歐洲人的祖先。
其實尼人和現代智人大約在60萬年前就分道揚鑣了,完全是兩個進化方向,從基因距離上看,歐洲人與非洲智人的距離是非常近的,而與尼人相隔甚遠,這個可以從下圖看出:
可以看出,智人是中心那塊小星雲,雖然有離散,但都非常靠近。而尼人在右上角,丹人在右下角,和智人間的距離十分遙遠。為什麼要認基因距離那麼遠的尼人作為祖宗而羞於認非洲的黑智人為祖宗呢?除了情感上的「本地」之外,沒有別的解釋。
顯然,地點在哪裡並不能作為判別祖先的條件。不管你發現的古人遺骨是在德國,還是在北京,這和你的祖先從哪裡來沒有一點關係。(順便想到一點,遊牧民族也會這麼思維嗎?祖祖輩輩生於斯葬於斯,也許是農耕文化的特點?可惜沒有想到農耕文化只有短短幾千年歷史,在那之前,古人都是採集-狩獵的,哪裡有果子有獵物就往哪裡去,之後是遊牧的,哪裡有牛羊馬吃的草,牧人就往哪裡去,哪有那麼強的「本地」觀念?
在哪裡發現古人遺骨就認定哪裡是「人類發源地」是可笑的想法,那些地方也就是「人類棲息地」而已。就像我如果移民到澳洲10代之後,我的後人看著我的墓地而不能說我「發源於」澳洲一樣。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單一起源」還是「多地起源」說,都承認全世界的古人類(如「直立人」,尼人、丹人)都是從非洲起源的。真正的爭論在於:現代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是這些古人類獨立地在各地演化成了今天的現代智人,還是說智人全都是在非洲出現的,他們在非洲生活了10多萬年突然決定在7萬年前走出非洲並遷徙到全世界,而那些幾十萬年以前的直立人(如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都已經滅絕而沒有後代了。
這兩種模型可以用下圖表示:
左邊的多地起源說意思是古人類從非洲2百萬年走出後,一直平行而獨立發展到今天的現代人類。右邊的非洲起源說意思是當時走出非洲的古人類走到大約10萬年前的時候就全部滅絕了,是另一支已經進化成現代智人的人遷徙到全球,成為今天的我們。
「人類」(用引號的目的,是想說明,每次出走的並不是一種物種)走出非洲並不是一次,250萬年前,人類從Hominidae(人科)演化成了Homo (人屬),在大約200萬年前出現了東非直立人(Homo Ergaster) ,從這個時候開始,「人類」就開始往非洲外走進入所謂「Old World」了,最遠走到東亞,時間大約是170萬年前,進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130萬年前(如西侯渡人),進入歐洲的時間大約是120萬年前。
Java Man 爪哇人 (70萬年到10萬年前)
Yuanmou Man 元謀人 (170萬年前?有爭議)
Lantian Man 藍田人 (80萬到75萬年前)
Nanjing Man南京人 (30多萬年前)
Peking Man 北京人 (50萬年前)
Meganthropus 魁人
Solo Man索倫人
Tautavel Man託塔維爾人
Georgian Man喬治亞人
注意:山頂洞人不在此列,山頂洞人隨與北京猿人同在周口店,但與北京猿人完全是兩個年代和不同演化方向的物種。山頂洞人是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1萬多年前,是一種古老的蒙古人種,或者說,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種
所以我們常說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都是這些早期直立人的後代,他們到了差不多10萬年前,在現代智人到達之前都已經滅絕了。(順便說一下,今天中國人和這些所謂中國祖先的基因距離要比和非洲兄弟大太多了!那些都還是智力低下並走入進化死胡同的物種,就不要在把自己和他們聯繫在一起了)
這張圖描述了直立人大遷徙路線和生活過的地方。
可以從若干方面證明非洲起源說:
最強有力的證據就是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結果。一個是用線粒體DNA追蹤母系演化路徑,二是用Y染色體追蹤父系演化路徑。分子人類學家畫出的單倍體譜繫結構已經越來越龐大和精細,邏輯清晰,體系自洽,而且近百萬個DNA採樣沒有一個反例。這像是一個巨大的拼圖遊戲,似乎無論從什麼方向開始拼,總能在結合部合攏。
由於每一代從親代到子代的複製過程中都會有一定數量鹼基對(大約30個)的變異,所以第一:時間越古老的人種基因多樣性就越大,反之越小。事實上,我們知道基因最大的奇異度在非洲,而最小的是美洲土著,因為人類進入美洲只是1.5萬年前的事,而智人在非洲的歷史差不多有20萬年。
第二,奇異度小的族群一定是奇異度大族群的分支。摘引網上一篇文章上的一句話:「如果把人類世系看作一棵"進化樹","樹根"就是非洲原著民桑人(San people),最新長出的"樹枝"則是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太平洋島上的居民。」
由於時間和篇幅,有進一步興趣的請網上自行搜索這個主題。有太多討論。
第三部分:人類起源和遷徙與環境/氣候的關係。(由於時間和篇幅限制,這部分只能簡略介紹)
人類起源和遷徙和地球的環境變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其中最主要的環境變量就是冰川期變化。氣候和化石記錄表明人類和前人類的許多活動,如物種的產生和遷徙與非洲和歐亞大陸的氣候變化有對應關係。從一定程度上說,氣候決定了物種的產生、演化和遷徙。
地質時間上我們現在處於第四紀(Quaternary),包括更新世(Pleistocene)和的全新世(Holocene)。這個期間大約是260萬年。我們現在處於開始於1.17萬年以前的全新世。
人屬(Homo Genus)大約就是在更新世早期出現的,50萬年後,即200萬年前,出現東非直立人(Homo Ergaster)。
在過去的200萬年中,冰川周期有20次之多,其中,在過去的70萬年中,地球經歷了4次大冰川期,見下表:
可見,地球一直處於冰期(Glacier)和間冰期(Inter-Glacier)的交替中,以幾萬年甚至十幾萬年味周期。在冰期的頂峰有這樣一些特徵:
·
全球大約30%都被冰雪覆蓋;
·冰層厚度可達3000米;
·大量的海水被固結在冰中,海平面下降上百米;
·今天的許多島嶼與大陸連為一體 (例如:法國和英國一體,日本和爪哇一體,白令海峽可通行);
·全球平均溫度比現在低5到10度左右。(2014年全球平均溫度是攝氏14.59度)
這張圖可以看出過去40萬年間冰川周期和溫度的變化情況:
冰川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天文原因,即地球的自轉軌道變化造成日照量的變化。著名的冰川學家,天才的塞爾維亞人Milankovitch在上世紀20年代就解釋了冰川的成因,他把冰川的形成歸納為三條:「一伸」,「一傾」和「一抖」,即以10萬年為周期的「伸展」,4.1萬年為周期的「傾斜」和以2.3萬年為周期的「抖動」。 (有興趣的自己查)
冰川周期變化造成的溫度變化、降雨量變化和海平面變化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的影響極大。
簡要地說,氣候決定了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植物決定了動物的分布和種類。人作為採集-狩獵者,必須要跟著動物和植物走,植物怎麼變化分布,動物就怎麼變化分布,人也就跟著一起遷徙。有果子採,有獵物捕獲,那就可以定居下來,沒有了,就得遷徙去尋找。
遷徙走哪條路也是冰川期決定的,冰川期極寒時海水下降,大陸架露出海面,路就有了,間冰期來臨,海平面上升,路就封了,一封可能就是上萬或幾萬年。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說明氣候對人類遷徙的影響:
1. 智人走出非洲的第一次其實是失敗的。大約12萬年前,正是間冰期溫暖期,現在的北非撒哈拉沙漠在當時是森林茂密水美草肥的地方,當時有一群勇敢的智人沿尼羅河北上,從非洲的北門來到黎凡特地區(中東兩河流域),不幸的是這個極為短暫的溫期窗口很快就關上了,撒哈拉再次荒漠,這批智人在那裡沒有堅持多久就全部滅絕了。
指走出非洲之外的那些早期智人
2. 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是8-9萬年之時,正是玉木冰期高峰,溫度急劇下降,雨水減少,可以想像非洲大陸森林草原開始退化、沙化,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出走一定是被迫的選擇。
3. 他們從紅海最南端的Bab-al Mandeb海峽進入阿拉伯半島南端(葉門):
這就是Bab-el-Mandeb海峽。中間是Perim島。在人類走出非洲之時,海平面低近百米,Perim島東側今天是3公裡寬,深30米,但當時和Yemen是連為一體的。西側今天是25公裡寬,深310米,但在當時,估計最多只有幾公裡寬,當時的人類已有扎筏技術,渡過這個距離應該是很容易的。如果不是冰川期,人類也許過不了這個海峽,也許就沒有了後來改變整個人類命運和世界的這次橫渡。
4. 這批帶著M168基因的人類沿海岸線一路來到西南亞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再沿著印度洋北岸到達東南亞。這時又發生了智人遷徙史上的第二次大災難:74000年前印尼蘇門答臘的Toba火山大爆發,火山灰覆蓋印度次大陸厚度達5米,造成6年「核冬天」和1000年的冰川期。這次火山爆發對人類幾乎是滅頂之災,全球智人數量估計只剩2000到10000人,在Levant地區、西亞和東南亞幾個「避難所」中活了下來。如果Toba火山噴發再延長那麼一年,整個智人就會全部滅絕,世界歷史就會完全不同了。
5. 人類遷移史上的第三次大災難是最近一次冰川期,即從22,000年前開始,持續數千年。這次冰川期把歐亞北部和美洲北部變做無垠的冰原,北緯55度線以北的人類除了幾個孤立的避難所,全部滅絕。亞洲與美洲之間的人類遷移往來從此斷絕。這次冰川期在距今18,000年時達到頂點,一直到12,000年時才進入下一個間冰期。
6. 環境嚴酷之時當務之急是生存、遷徙和覓食,生存的嚴酷性同時也鍛鍊了人類,加速了智人進化。人類在和冰川的互動中變得更聰明,學會了用新的方法捕食和抵抗嚴寒,製作新的工具和武器,並練就堅強的意志和體格去應對環境,為後來的文明興起做了充分的積累。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
答疑部分
問:北京人的滅絕,好像不能證明人類是單一起源吧?
答:上面已經講了如何證明。並不是用北京人來證明的。
問:新發現的納萊蒂人,與我們有親緣關係否?
答:是人屬,但肯定不是智人
問:俺好奇的是,被滅絕的那些古人類遺蹟怎麼證明是來自非洲呢
答:這個連多地起源論的學者都是承認的。網上有許多解釋。
問:生物物種形成一個完整形態,理論上需要多久?
答:這個不一定。還有看你如何定義"完整形態「。進化變異有相當大偶然性,並不是能用公式計算的。
問:在黃種人體內發現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比白種人體內還高,而非洲人體內要麼很少,要麼沒有,演講人解釋,亞洲沒有尼安德特人的化石,說明黃種人祖先在出非洲時,遇到了居住在西亞一帶的尼安德特人,與其結合,再遷往東方。請問是這樣麼?
答:歐洲人身上的尼人基因比例比東亞人高。東亞人身上也有尼人基因(如我有1.2%),肯定是因為出非洲不久時和當時的尼人有混血,而且估計是智人男性侵犯尼人女性
問:現代科學觀測的結果是後天的基因突變很難遺傳給子代,最多到第三代就會有返祖現象。而且很多器官的功能需要協同進化(彼此互為存在條件,必須同時出現),從這一點講,進化論似乎並不太站得住腳……
答:現代分子生物學已經不是簡單的」進化論「了。
問:這種分析也有問題,難道所有動物都來自非洲,與人一起遷徙嗎,滅絕的人與現代人的關係無法證明
答:動物並不一定能進化成人類,所有是不是所有動物都來自非洲和討論的主題不相關。
問:延續了幾百萬年的物種經不起最近十萬年以來的環境考驗,與理也不通。
答:不明白這個問題。為何說經不起?是說直立人嗎?
問:基因有相似性就一定是同源嗎?地球上不會有多個地點產生類似基因的物種?小白問題哈
答:基因變異是有速率的。比如我們每代有30對鹼基突變,所以代數越多,變異越大。
問:小白鼠和果蠅實驗來看,即使人工幹預下的為獲得某種基因特性的交配,其遺傳穩定性也要一直人工幹預到第N代才有可能穩定。那麼,在自然界中怎麼保證這種優選連續十幾代發生?我認為進化論是無稽之談。
答:這個無稽之談被全世界所有的科學家所認可。據說美國科學院院士中那麼多人,只有一人持異議/疑議
問:前面說過通常用1000萬年的基因變異距離作為劃分,但是非洲發現的頭骨不過300多萬年
答:前面講了,生物分類是分級的,域界門綱目科屬種,越底層分化時間越長,越上層越短。到了人屬下面的種和亞種,就沒有1000萬年了
問:線粒體追溯到結果是全世界所有已經活過並正在活著的男女,都來自最初肯亞的一對男女。也就是說,在那一對男女之前並無今天人類的Y狀或環狀線粒體。並在他們之後這組標示性別的線粒體也一直被穩定繼承沒有變異。科學界認為可以把他們視作亞當夏娃。聽起來很像創世說。
答:第一個夏娃和第一個亞當並不是一對夫妻。夏娃是個比喻,是用線粒體DNA找到的母系祖先,亞當是用Y染色體找的第一個父系祖先,兩個人差好幾萬年。在分子生物學技術之前,主要靠考古和體質人類學,即比較骨骼尺寸形狀等來判斷。
問:遠古時代人類吃老虎挺困難的。
答:現在赤手空拳吃老虎也挺困難的。不清楚和問題的相關性在哪裡
問:那麼我看到的資料與你介紹的有出入。求推薦你的資料,關於倆人差著好幾萬年。另外,若兩人差著好幾萬年,人類是如何繁衍呢?不會是男人和母猿雜交的吧……腦洞會不會太大~
答:建議先補些課,了解一些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的基本知識。母系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較強,可以與生物距離較遠的物種交配(大部分是被迫!),通過線粒體尋找的祖先相對就會早些。Y染色體完全是另外一條線
問:遠古時代的人類狩獵技術非常不發達,主要卡路裡的穩定供應是靠女性的採集野果能力,開葷很難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先天不能承受高脂肪食物。只要植物都不開花,你有火又有什麼用?
答:靠採集為主也許可以解釋早期的母系社會。但人類的捕獵技術是不斷在提高的,後來開葷不一定很難得。
問:其實,聯想到今天的轉基因技術,人類為了自己的需要任意修改、拼接動植物基因。會不會可以推論人類的誕生也有可能是某種高維生物出於自己的需要對當時的遠古人類進行轉基因的結果………
答:有這個說法,說是被降維打擊的結果
問:怎麼看待文特爾的人造海藻、並在其基因片段中植入自己名字這事?
答:估計這是未來方向,希望或不希望。現代基因技術可以用基因做成二極體、三極體、電阻、電容那樣一些原件,然後直接拼裝。聽過金觀濤老師兒子講現代」合成生物學「技術
問:文特爾扮演的角色很像上帝不是嗎?海藻是為文特爾的需要而被創造的。雖然使用了現有海藻的基因片段,但壓根兒不來自進化。而是純設計的產物。不是嗎?
答:的確。所以可以假設有個創世意義上的上帝和高維空間的設計。
相關閱讀
1、人類起源與全球遷徙路徑(上)
2、中國人類學之困境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