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1——科伊桑人

2021-01-08 全球史下看中國
人類遷徙路線圖

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根據遺傳學原理,人類細胞決定遺傳性質的物體被稱為染色體,每個人都有 46 條染色體,其中 44 條為常染色體,X、Y 為兩條性染色體。XY 組合的為男性,XX 組合的為女性,男性身上特有 Y 染色體 DNA,因為 Y 染色體 DNA 只能父子相傳,所以Y 染色體 DNA表現為父系遺傳。而線粒體中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雖然男女都有,但只有女性的的線粒體基因能隨其卵子遺傳給後代,因此線粒體DNA表現為母系遺傳。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X染色體與Y染色體

不過這裡先要說明的是研究 Y 染色體 DNA 與線粒體DNA只是追溯人類祖先的來源,而不涉及種族優劣,因為無論是 Y 染色體 DNA ,還是線粒體DNA都只是 DNA 眾多標記裡的一個而已,既不決定體質也不決定智力,而且基本上和各種疾病、相貌無關。

同樣簡單用 Y 染色體 DNA或線粒體DNA判斷一個人的種族,無疑是荒謬的,如一純種歐洲白人家族男性如果以後世代娶黑人的女性為妻,儘管其男性後代的 Y 染色體DNA 仍與大部分歐洲白人相同,但體質上已經完全是黑人了。同樣一純種白人女子嫁入中國後,其後代與中國人世代通婚,其體質也會逐漸變得與中國人相同。

而且 Y 染色體DNA 與線粒體DNA也並非越純種越好,事實證明較純種的基因種族大多是人口較少、與世隔絕的小部落,如中國的獨龍族、歐洲的巴斯克人、印度的安達曼人等;而歷史上曾經相對發達的地區,由於吸納四方各地優秀人才,所以必然融入其他種族基因,像今日的美國就是世界各種族的大熔爐。

依據女性線粒體 DNA 的傳播變化,可知目前地球上的所有人類,都是 20萬 ~ 15 萬年前某一個女性祖先的直系後代,她被稱為「線粒體夏娃」。而通過研究男性特有 的Y 染色體 DNA 可知當今人類最近的男性祖先是距今 14萬 ~ 6 萬年前的一名男子,他被命名為「Y 染色體亞當」。「亞當」的年代要比「夏娃」要晚得多,自然不可能與其生兒育女,現存人類也不可能是由兩人繁衍出來的,實際情況是「亞當」的男性後代取代了其他所有的男性,成為「夏娃」女性後代的唯一Y 染色體 DNA配偶。

根據遺傳學原理,遺傳基因多樣性越豐富的地方,越可能是物種起源的地方,這是因為基因會不斷發生突變。在一個地區生存越久,基因就越具多樣性,當物種群體發生分化時,通常只是一小部分遷移出去,這一小部分物種群體所攜帶的基因遺傳多樣性就不如原來的物種群體高。所以一個地區基因突變積累得越多,就說明這個物種在這個地區生活的時間越長,如美洲是人類最晚到達的地方,所以印第安人遺傳基因多樣性同樣是最低的,而在非洲的人群,遺傳多樣性則最高,今天,所有人類的 Y 染色體 DNA 單倍體類型都能在非洲找到(M168)類型,即「Y 染色體亞當」,第一批「亞當」的後代被稱之為祖先人,在以後的歷史中,Y 染色體 DNA 依次發生數次分化,形成了現在的各個民族。

一、A 科伊桑人

黑非洲黃皮膚的科伊桑人

最早從祖先人中獨立分化出的是南部非洲的科伊桑人,他們分為科伊人(又名霍屯督人,意為笨嘴笨舌者)和桑人(又名布須曼人,意即叢林人)兩支,他們主要的 Y 染色體 DNA 單倍型類群為 A。這群最古老的人種身材矮小,成人平均身高僅 145 ~ 150 釐米,其生理特徵與現存各大人種有較大的差別。科伊桑人的女性擁有超級巨大的臀部,上面甚至可以站一個小孩,她們的生殖器官也和其他人種不同,更大更松,且從身體上下墜,這使她們生孩子比較容易,不像其他人種那麼痛苦。在科伊桑人與其他人種分化時,由於當時人類的發音器官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科伊桑人的發音結構和現代人不同,不能很好地學習其他種族的語言,許多發音要靠舌尖與口腔唇齒摩擦而成,這種發聲方法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發音方式。

科伊桑人的女性擁有超級巨大的臀部,上面甚至可以站一個小孩
科伊桑人的性器官也與其他人種有巨大差

雖然傳統上一般把科伊桑人歸為黑色人種,不過他們膚色呈黃褐色,面部扁平多皺、單眼皮、小眼睛,有點類似黃種人,故又被稱為黑非洲的黃種人,從科伊桑人的內眥褶、單眼皮、小眼睛可以推斷出蒙古人種(黃種人)的一些相貌特徵很可能在非洲時期就已經形成,而並非像過去以為那樣,是起源於蒙古高原。

科伊桑人過去曾廣泛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後來由於受北部黑人的入侵和驅逐的影響,現存不足 20 萬,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從納米比亞到莫三比克不適於農業的沙漠地帶。直到今天,科伊桑人大部分依然過著原始的採集、狩獵生活,社會組織形式是一夫一妻制父系社會部落,赤道南部的黑人身上多混有他們的基因,比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是黑人和科伊桑人的混血後代。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是黑人和科伊桑人的混血後代

相關焦點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2——亞非黑人
    二、B 尼格利羅人(非洲小黑人)繼科伊桑人後,第二批從人類群體分化出去的 Y 染色體 DNA 單倍型類群 B 是一支更加矮小的尼格利羅人,他們又被稱為俾格米人。平均身高只有 130 ~ 140 釐米的俾格米人三、D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與E 尼格羅人(非洲黑人)約 7~5萬年前,現代人祖先又進一步分化出
  • 【體質人類學 】&【分子人類學】
    人類學( Anthropology)一詞,起源於希臘語 Anthropos(人)和Logos(科學),意為研究人的科學。人類學是一門以人類自身為對象研究人類的起源與發展以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規律的學科。
  • 以分子人類學解讀中華民族的起源
    要了解東亞民族的起源,就要涉及到分子人類學(基因學)。
  • 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
  • 【科普】|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導讀:人類學在過去10-15年內有了長足進展,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
  • 人類起源與全球遷徙路徑(下)
    講座概要:人類學在過去10-15年內有了長足進展,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在講座的上一講,介紹了人類學研究的四種方法以及生物分子學在人類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並結合本人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做的基因檢測介紹了現代智人7萬年前從非洲到中國的遷徙路徑(之一)。這一講企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 「人」究竟應該如何定義?他們與「動物」的分界或聯繫在哪裡?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現代體質人類學更多地轉向由生物學引導的主題,如基因、進化生物學、營養/生物適應性、生長發育等,這一轉變反映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成果,也引領人們對人類體質及行為與環境等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現實的應用。 問: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分子生物學力證人類起源於非洲人類起源中,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並無太多爭議。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3——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
    在D人群進入亞洲的同時,CF集團中的一支 C 也大體沿著 D 的老路進入亞洲,C 和 D 人群是最早佔據亞洲的現代人,故被統稱為老亞洲人。C 人群的後裔主要分成南北兩支,南支 C人群後來演變成棕色人種的祖先。
  • 人類起源與全球遷徙路徑
    10-15年內有了長足進展,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體質人類學分舊體質人類學和新體質人類學,舊體質人類學歷史也蠻悠久,從16世紀就開始了,主要研究身體構造、人體骨骼測量和人種劃分,以及人種體質特徵,一般僅限於對人的發色、髮型、眼色、膚色等。老方法雖然有一定用處,但總體說都是研究人的外部差異,比較膚淺,無法反映人種演化的本質。 新體質人類學是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 人類起源與全球遷徙路徑(上)
    10-15年內有了長足進展,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是一年前在三角地群舉辦,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本公號擬分三次轉載。
  • 中國科學家解密柬埔寨土著人群母系起源與遷徙
    中新網昆明10月17日電 (顧一航 張剛強)記者1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合作,首次系統地描繪了柬埔寨土著人群母系起源與遷徙的模式,印證了亞洲人群的祖先在約六萬年前走出非洲、首先到達東南亞次大陸和中國南方地區,爾後由南向北遷徙。
  • 人類亞當及Y染色體譜系樹 | 分子人類學連載1
    一、分子人類學發展簡明史分子人類學產生於二十世紀60年代,它是分子生物學與人類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7——印第安人與印歐人
    一支往西遷到烏拉爾山脈,和 N1 單倍群的烏戈爾人長期共處,最後混合成與烏戈爾人語言及外貌相似的薩摩耶族,薩摩耶德語族和芬蘭—烏戈爾語族共同構成烏拉爾語系,薩摩耶人以馴化雪橇犬「微笑天使」薩摩耶而聞名,在今天西伯利亞的馴鹿土著薩摩耶族的塞爾庫普人 Q 高達60% 以上。
  • 分子人類學——又一個偽科學騙局
    這種「大眾分子人類學」和「人類學」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徹頭徹尾的「家譜學」。換句話說,你的祖先是誰不是誰,絕不以你的測試和測試結果為轉移;你也不會因為參加了這個測試就變得更像他們,或是更認識他們。測試能做的,只是用數據和算法幫你快速生成一個連給你做測試的人自己都看不懂的家譜,僅此而已。這種測試,其實就是簡單的概率論加集合論拼湊出來的數學魔術。仔細一想,你就發現這根本是扯淡。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準確地說,體質人類學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規律的科學。發掘現場鑑定體質人類學的主要研究範疇包括三大領域:第一,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除了研究現代人外部的形態特徵以及身體內部的生理特徵和生物化學特徵外,還研究在不同的群體中,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在個體之間、性別、年齡上的差異,以及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及規律。
  • 【分子人類學】金力:《寫在基因中的歷史——金力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講演》
    當然,遺傳學和歷史學最大的差別在於,遺傳學是真實的。你可以到處說你是某位歷史名人的後代。而遺傳學只要獲得了關於那位名人的DNA準確信息,就可以準確無誤地告訴你:你究竟是不是他的後代。遺傳學或者分子人類學可以做什麼?在我看來,它是連接史籍、考古、家譜等的橋梁,其中家譜實際上也是一種歷史記載。從遺傳學角度如何看人類歷史?
  • 什麼是分子人類學?
    說了這麼多的生物學名詞,可能沒有生物學基礎的人,已經看暈了。簡單來說,生物之所以出現千奇百怪的樣貌,全都是由細胞內的基因來決定的,比較洋氣的名字,叫做DNA。基因的本質是一個個遺傳片段組成的雙螺旋序列(物質基礎是脫氧核糖核酸),序列再組合成一對對染色體,一對對染色體,再組合成基因。DNA的雙螺旋序列▼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 教學參考·王斯德:人類的起源
    人類的起源,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關於人科、人屬的起源,另一個是現代人的起源。所謂人科的起源就是探求古猿演化為人的過程。現代人的起源則是指現代生活在地球上的各色各樣人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