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根據遺傳學原理,人類細胞決定遺傳性質的物體被稱為染色體,每個人都有 46 條染色體,其中 44 條為常染色體,X、Y 為兩條性染色體。XY 組合的為男性,XX 組合的為女性,男性身上特有 Y 染色體 DNA,因為 Y 染色體 DNA 只能父子相傳,所以Y 染色體 DNA表現為父系遺傳。而線粒體中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雖然男女都有,但只有女性的的線粒體基因能隨其卵子遺傳給後代,因此線粒體DNA表現為母系遺傳。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不過這裡先要說明的是研究 Y 染色體 DNA 與線粒體DNA只是追溯人類祖先的來源,而不涉及種族優劣,因為無論是 Y 染色體 DNA ,還是線粒體DNA都只是 DNA 眾多標記裡的一個而已,既不決定體質也不決定智力,而且基本上和各種疾病、相貌無關。
同樣簡單用 Y 染色體 DNA或線粒體DNA判斷一個人的種族,無疑是荒謬的,如一純種歐洲白人家族男性如果以後世代娶黑人的女性為妻,儘管其男性後代的 Y 染色體DNA 仍與大部分歐洲白人相同,但體質上已經完全是黑人了。同樣一純種白人女子嫁入中國後,其後代與中國人世代通婚,其體質也會逐漸變得與中國人相同。
而且 Y 染色體DNA 與線粒體DNA也並非越純種越好,事實證明較純種的基因種族大多是人口較少、與世隔絕的小部落,如中國的獨龍族、歐洲的巴斯克人、印度的安達曼人等;而歷史上曾經相對發達的地區,由於吸納四方各地優秀人才,所以必然融入其他種族基因,像今日的美國就是世界各種族的大熔爐。
依據女性線粒體 DNA 的傳播變化,可知目前地球上的所有人類,都是 20萬 ~ 15 萬年前某一個女性祖先的直系後代,她被稱為「線粒體夏娃」。而通過研究男性特有 的Y 染色體 DNA 可知當今人類最近的男性祖先是距今 14萬 ~ 6 萬年前的一名男子,他被命名為「Y 染色體亞當」。「亞當」的年代要比「夏娃」要晚得多,自然不可能與其生兒育女,現存人類也不可能是由兩人繁衍出來的,實際情況是「亞當」的男性後代取代了其他所有的男性,成為「夏娃」女性後代的唯一Y 染色體 DNA配偶。
根據遺傳學原理,遺傳基因多樣性越豐富的地方,越可能是物種起源的地方,這是因為基因會不斷發生突變。在一個地區生存越久,基因就越具多樣性,當物種群體發生分化時,通常只是一小部分遷移出去,這一小部分物種群體所攜帶的基因遺傳多樣性就不如原來的物種群體高。所以一個地區基因突變積累得越多,就說明這個物種在這個地區生活的時間越長,如美洲是人類最晚到達的地方,所以印第安人遺傳基因多樣性同樣是最低的,而在非洲的人群,遺傳多樣性則最高,今天,所有人類的 Y 染色體 DNA 單倍體類型都能在非洲找到(M168)類型,即「Y 染色體亞當」,第一批「亞當」的後代被稱之為祖先人,在以後的歷史中,Y 染色體 DNA 依次發生數次分化,形成了現在的各個民族。
一、A 科伊桑人
最早從祖先人中獨立分化出的是南部非洲的科伊桑人,他們分為科伊人(又名霍屯督人,意為笨嘴笨舌者)和桑人(又名布須曼人,意即叢林人)兩支,他們主要的 Y 染色體 DNA 單倍型類群為 A。這群最古老的人種身材矮小,成人平均身高僅 145 ~ 150 釐米,其生理特徵與現存各大人種有較大的差別。科伊桑人的女性擁有超級巨大的臀部,上面甚至可以站一個小孩,她們的生殖器官也和其他人種不同,更大更松,且從身體上下墜,這使她們生孩子比較容易,不像其他人種那麼痛苦。在科伊桑人與其他人種分化時,由於當時人類的發音器官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科伊桑人的發音結構和現代人不同,不能很好地學習其他種族的語言,許多發音要靠舌尖與口腔唇齒摩擦而成,這種發聲方法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發音方式。
雖然傳統上一般把科伊桑人歸為黑色人種,不過他們膚色呈黃褐色,面部扁平多皺、單眼皮、小眼睛,有點類似黃種人,故又被稱為黑非洲的黃種人,從科伊桑人的內眥褶、單眼皮、小眼睛可以推斷出蒙古人種(黃種人)的一些相貌特徵很可能在非洲時期就已經形成,而並非像過去以為那樣,是起源於蒙古高原。
科伊桑人過去曾廣泛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後來由於受北部黑人的入侵和驅逐的影響,現存不足 20 萬,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從納米比亞到莫三比克不適於農業的沙漠地帶。直到今天,科伊桑人大部分依然過著原始的採集、狩獵生活,社會組織形式是一夫一妻制父系社會部落,赤道南部的黑人身上多混有他們的基因,比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是黑人和科伊桑人的混血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