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子人類學解讀中華民族的起源

2021-02-08 以基因學解讀歷史

要了解東亞民族的起源,就要涉及到分子人類學(基因學)。分子人類學是最近才興起的學說,涉及很多生物學的知識,上海的復旦大學走在了這個學說的尖端,從2005年開始迅猛發展,在中國形成一個專業的學科。分子人類學主要的優勢是能科學地解釋人類的形成、民族的起源。基因是不會說謊的,即使你改變了民族身份,但是基因還是可以完整保留你的根源,你的祖先來源。所以,研究分子學的態度是,事實是怎樣我們就承認怎樣,不帶個人的主觀色彩。

在研究分子學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假設理論,因為分子學這種新興的學科,隨著研究數據的增多而會不斷更新以前的觀點,所以筆者有錯誤的話,也請大家指出。分子學另一個特點是,各種理論也比較多,很多研究者都會形成一種自己的理論,有些領域並沒有權威的主流觀點。筆者是打算統一已知的主流觀點,存疑的地方就保留多方的觀點。

分子人類學的研究還不單止於Y染色體,還有線粒體以及常染色體的研究,需要比較專業的知識。筆者寫作此文的意義,在於將苦澀深奧的學術論文,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文章。

分子人類學發展到今天,已經成功測試了曹操的後裔,得出了曹操的Y染色體,還有很多名人等等。這些為解決史料上的爭議問題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這就是分子人類學的好處,是對我們的 研究有利的,所以質疑分子人類學本身,是大可不必了。首先,分子人類學是可以質疑的,不能經過質疑的科學是偽科學。


話說最早來到東亞的,是Y單倍體為C類型的棕色人種。他們六萬年前到達亞洲,特點是喜歡吃海鮮,以捕魚為生,他們是沿著海邊遷徙的,是一支漁獵的族群。C系人群喜歡吃海洋高蛋白的食物,他們在海岸線上遷徙發展,他們的主力從南亞的島嶼出發,最終走到了澳大利亞。日後他們對華夏的影響約為10%,人群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南方。不過當今不存在純種的棕色人了,因為他們是喜歡融合的種群。他們相對應的母系線粒體是古老的M系。在東亞人的母系中,他們佔了60%。另外,他們有一支並沒有到澳洲,而是留在了東亞。


另外還有一批Y單倍體為D類型的族群,見上圖。李輝稱他們為「矮黑人」,顧名思義認為他們的外形是又矮又黑的,但其實不然。他們是C系的近親,日後他們對華夏的影響不到2%,比C系更少,在中國北方,他們被滅絕得差不多了。當今最純種的D系是印度的安達曼人,D系在中國也有後代,主要形成了氐族。和C系人不同的是,氐族是從事農業的,他們住在內陸,活動範圍大致在甘肅、陝西、四川。氐族在現代已經融合進藏族了。

華夏族群應運而生,他們就是O類型,O系在雲南、廣西開始分道揚鑣。他們兵分三路擴張,一路走沿海,一路走丘陵,一路走高原。高原的生存條件最艱苦,所以走這一路的人數最少。但是所謂天降大任於斯人也——走最艱苦的路的人,反而是日後成就最高的,他們成為了華夏的主體。


走沿海的人群是從廣西進入的,率先形成了O1系的百越(包括壯侗)部落。百越沿著海邊發展,他們是構成華夏族群的一員。今天浙江人的母系血緣,是受到百越影響的。百越的語言是古越語,是侗泰語的前身。父系主力是O1a-M119類型,母系是線粒體B。日後他們父系佔漢族的10%以上。百越在八千年前就去到了上海,為越國的建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另外兩支人群從雲南出發,一支走丘陵的人群形成了O2系(現在稱為O1b1)的百濮部落(古代苗瑤系的前身),百濮開創了位於重慶的大溪文化。大溪文化測出有O3-M7(現在稱為O2-M7),而M7在苗瑤、孟高棉人群中高頻,另外,苗瑤還帶有O2a(現在稱為O1b1),所以推斷出部分百濮和苗瑤是同源的,都來自一個體系。將百濮等同於苗瑤雖然不是十分準確,但復旦李輝的命名有他一定的依據,他的原話是——「內陸支的黃種人則形成於緬甸、雲南一帶,並長期居住於此。由於歷史比沿海支稍長,漸漸形成了更多的基因突變。這群人是南亞語系(Austro-Asiatic)的祖先,就是民族學上說的百濮民族。他們帶的Y 染色體特色單倍群為O2 和O3」。

根據史料記載,百濮當時的特產是大象、犀牛、孔雀,這些都是中原所罕有的。古苗瑤部落是百濮向華夏族群進化的過渡產物。百濮使用的南亞語系,是古苗瑤語的前身,他們的主要基因是O2-M268,以後佔到漢族的9%。

另一方面,走西北的人群沿著四川走到了青藏高原,最終進化成O3系(現在稱為O2)的華夏族群,O3系擔當著華夏族群的主角。這個華夏族群是漢族和藏族、古羌族的共同祖先,漢藏是同源的,兩者都說一種古漢藏語系的語言。

這些從雲南北上的黃種人,他們的體質隨著地理氣候而開始發生變化。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頭顱比較圓,額頭有些前突。到了高原之後,為了適應環境。他們面型變得更狹長,鼻梁變得挺拔。不再是闊鼻大嘴的南亞類型。

O系黃種人最終佔領了古亞洲人的土地,並徵服了古亞洲人C、D系。他們之所以能超越古亞洲人,是因為他們會靈活地使用工具,有更好的狩獵能力。有了生存獵食的優勢,導致他們人口迅速增長,遠遠超過了古亞洲人,然後 O系黃種人發展出農耕文明,輕易地打敗了古亞洲人。


相關焦點

  • 【體質人類學 】&【分子人類學】
    人類學( Anthropology)一詞,起源於希臘語 Anthropos(人)和Logos(科學),意為研究人的科學。人類學是一門以人類自身為對象研究人類的起源與發展以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規律的學科。
  • 人類亞當及Y染色體譜系樹 | 分子人類學連載1
    一、分子人類學發展簡明史分子人類學產生於二十世紀60年代,它是分子生物學與人類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
  • 什麼是分子人類學?
    那麼既然憑藉時間,無法判定智人與直立人之間存在生殖隔離,那又憑什麼說,黃種人不是本土獨立起源的呢?一個與生殖隔離有關,和人類基因更有關的學科,能夠解決這類問題。這門學科,就叫做分子人類學。簡單說,分子人類學,就是通過檢測現有人群的基因,來判斷哪些人群相互之間血緣的遠近。說到人類基因,就需要談談人類基因的特點。
  • 古典文獻解讀:人類學的一種路徑
    在人類學界,以歷史或口述資料為基礎來研究具體「歷史觀」的方式,通常被歸類為歷史人類學,而對古典文獻的解讀,學界一般認為是古典學者的工作。故而通過古典文獻來進行研究,對於當下習慣於具體田野工作方法的人類學者而言,是一種「越界行為」,是非常「不專業」的職業挑戰。事實上,通過古典文獻解讀做研究在人類學界擁有悠久傳統,文明人類學就是這樣一個注重古典文獻解讀的人類學分支。
  • 分子人類學——又一個偽科學騙局
    分子人類學測試,在且僅在一種可能下,能夠給你準確的答案,即,沒有數據死角。三十年來,不斷有人聲稱是分子人類學幫我們弄清楚了古代人類的遷徙路線。若且唯若是第一種情況成立時,我們才能說是分子人類學幫助我們搞清楚了人類遷徙的真相;而如果第一種情況不成立,那麼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的,就僅僅是一個父系或母系單傳的遺傳標記在已有人群中的遷移方向,而這,似乎毫無意義——即便它關乎你,也毫無任何意義。因為這只是你所有無數個直系祖先中的一或兩條線索而已;除了弄懵你,它不會告訴你任何關於你自身世系歷史的信息。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分子生物學力證人類起源於非洲人類起源中,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並無太多爭議。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現代體質人類學更多地轉向由生物學引導的主題,如基因、進化生物學、營養/生物適應性、生長發育等,這一轉變反映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成果,也引領人們對人類體質及行為與環境等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現實的應用。 問: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 從分子人類學角度說說斯拉夫人的起源
    「奔狼」回覆:這個觀點很有趣,我補充個分子人類學的資料,我上次說過的我一個朋友測出父系和一個波蘭家族在1300年前共祖。他這個類型是很典型的西斯拉夫支系,目前主要分布在波蘭,捷克,德國交界的中歐區域為主,但根據最近波蘭公布的一批中世紀波蘭古代樣本數據,他這支在公元6世紀之前的樣本中沒有發現!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從廣義上來講,屬於人類學中的一個分支,在英、美國家,傳統上習慣把人類學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兩大部分
  • 殷墟人種的DNA之謎:試論中華民族史研究中的複雜性和敏感性
    比如,從分子遺傳學角度看,我國的白馬藏族主要屬於高頻的D系單倍群人口,高頻的D系同時也存在於日本阿伊努人當中。[1]但是,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阿伊努屬小黑人種,而我國的白馬藏族則是典型的蒙古人種(黃色人種)。可見,分子遺傳學概念與體質學概念並不能簡單聯繫。
  • 人學與人類學的關係
    這裡有必要專門說明人學與人類學的關係 anthopology這個英文詞,中文譯為「人類學",在個別哲學譯著中也有被譯為「人學」的。而現在我們是把人學的英文詞選擇為"hominology",認為這樣能比較準確地表達人學和人類學的區別。
  • 啥是人類學?|附英國院校人類學專業解讀
    先來看看它的研究領域:宗教人類學、醫學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經濟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社會人類學、視覺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法醫人類學、數字人類學……所以——01人類學到底是什麼?就讀於牛津大學人類學專業的君明學子W學姐是這樣解讀人類學的維基百科的定義強調了幾個概念——研究人、研究不同的社會型態以及具備的歷史維度。另外也給出了兩個分支,即文化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如果僅看這個概念,或許你也能大致勾勒出「人類學」的基本樣貌。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1——科伊桑人
    人類遷徙路線圖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根據遺傳學原理,遺傳基因多樣性越豐富的地方,越可能是物種起源的地方,這是因為基因會不斷發生突變。在一個地區生存越久,基因就越具多樣性,當物種群體發生分化時,通常只是一小部分遷移出去,這一小部分物種群體所攜帶的基因遺傳多樣性就不如原來的物種群體高。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區域跨學科綜合研究的典型代表當屬中國歷史人類學的「華南學派」。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陳春生、劉志偉、鄭振滿等歷史學家與美國的肖鳳霞、科大衛等人類學家合作,結合人類學的參與觀察和地方文獻及檔案運用與解讀的方法,對華南社會開展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取得引人矚目的成果,成為中國歷史人類學的「華南學派」。
  • 劉佳琪:中山大學-人類學
    專業介紹中大人類學是國家重點學科。中大人類學的特色在於它的設置參考美國高校,將考古學設在人類學系下,便於開展綜合研究。由於學校內部專業調整,人類學系下目前只設人類學與考古學兩大專業,大二專業分流。 人類學在國外,人類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但在國內還比較冷門。也許很多同學與一年前的我一樣,都在疑惑:人類學到底是什麼?
  • 藝術人類學的誕生
    儘管他在使人類學成為科學方面的貢獻,也許要遜於晚近了一個多世紀的達爾文和摩爾根,一維柯的《新科學》發表在1744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在1859年,而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完成於1877年。但如果我們知道,維柯用人種學材料充實他的新科學構架時,庫克還至少要再過二十四年オ會發現原始部族的文身,就不會不對維柯肅然起敬了。
  • 藝術人類學的本質
    藝術人類學就是這樣一種實證的科學。就最本質的意義而言,凡是通過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來探討藝術本質的美學,都可以廣義地稱之為藝術人類學。正如我們前面所講到的,由於各種世界觀的背後,都實際上有一個人類學的影子,因此歷史上許多美學理論,也都或多或少地廣義地具有藝術人類學的性質作為新藝術科學的前導,這是一門亟待建立的新學科。從學科的歸屬看,它既屬於文化人類學,又屬於美學和藝術學。確切地說,藝術人類學是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成果來研究藝術的本質和規律,尤其是著重研究藝術的發生機制和原始形態的科學。
  • 【分子人類學】金力:《寫在基因中的歷史——金力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講演》
    這使我們看到了歷史學、考古學和基因研究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可能。如果我們試圖推測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什麼,我們主要依靠的是尋找歷史的痕跡。這些痕跡可以從多個學科去分析,比如歷史學、歷史語言學、考古學甚至古生物學,還有人類學、氣象學、進化遺傳學等等。但是這些學科所告訴我們的時間縱深度是不一樣的。
  • 【201785·人類學】李亦園:中國人類學的口述史 ——《人類學世紀坦言》序
    由於有上述這幾點很值得重視的意義,所以這本集三代中國人類學者的訪談口述史的出版確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這世紀之交的時刻,取名為《人類學世紀坦言》,更是十分貼切。我們從這些坦率誠懇,翔實道出我國人類學發展的種種情境、意見、觀點與評論中既可看到人類學在中國百年發展的成果,也可窺見新世紀人類學在國境內發展的前景,我個人作為中國人類學工作者的一分子,當然樂於為本書寫序謹為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