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獻解讀:人類學的一種路徑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無疑,中國文明是一個歷史地形成的複合文明體,而各類歷史與古典文獻是記錄這個複合文明體本身的重要載體。在人類學界,以歷史或口述資料為基礎來研究具體「歷史觀」的方式,通常被歸類為歷史人類學,而對古典文獻的解讀,學界一般認為是古典學者的工作。故而通過古典文獻來進行研究,對於當下習慣於具體田野工作方法的人類學者而言,是一種「越界行為」,是非常「不專業」的職業挑戰。事實上,通過古典文獻解讀做研究在人類學界擁有悠久傳統,文明人類學就是這樣一個注重古典文獻解讀的人類學分支。

 古典文獻解讀擴展人類學視野

人類學界利用古典文獻撰寫出不朽著作的代表人物是弗雷澤和巴霍芬。他們很少使用同時代的民族志材料,所依賴的多是古典文獻,尤其重視文獻中談到的埃及和印度等古代文明。儘管人類學界擁有這種利用古典文獻的學術傳統,但後來幾乎所有的人類學者都接受了馬凌諾斯基所奠定的學科典範,即通過田野工作訓練成長為人類學家。故青睞古典文獻的人類學家,被譏為「搖椅上的人類學家」,成為「過時」的代表。在中國的人類學研究中,對古典文獻的研究極罕見,這種情況甚至引發古典學者劉小楓質疑「人類學家古典研究何在」。劉小楓提醒人類學者重拾古典文獻研究仍然是重要的,通過古典文獻理解複雜社會領域乃至文明體系,就是從更深且廣的意義層面理解人類自身。因而,考察中國作為文明複合體的發展和混融,也需對相關古典文獻進行人類學的解讀。在古典文獻佔有方面,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巨量的古典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保存了中國文明交往與混融的大量信息,是一種巨大的學術優勢。這裡的「中國文明」囊括了儒家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與彝文化等,而界定「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識是其擁有活態的悠久的制度體系與文字系統之傳統,並擁有一定的區域影響力。

中國文明混融複合形態的人類學研究,乃是一種文明人類學。文明人類學作為一種新興的人類學,既是從文明交往交融研究文明形態的一種視野,亦是對世界人類學界的一種特別貢獻。人類學界關於文明人類學的主張,主要見於克虜伯、王銘銘、王斯福、麥可·羅蘭等人的系列論著中。對單一文明的學術研究形成學科體系的,在學術界並不鮮見,如「漢學」「蒙古學」「藏學」和「彝學」等皆是。但人類學在這些學科體系的古典文獻中展開文明研究並真正成熟的,唯有「漢學人類學」,其他如「藏學人類學」等尚在起步階段。因此,文明人類學除作為一種文明研究取向外,於爭取人類學研究的學術話語方面,亦正逢其時,大有可為。

 貫通古典文獻解讀與當下研究

文明人類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王銘銘所謂關於「人—人」「人—物」「人—神」的「廣義人文關係」探討。這裡須指出的是,儘管三種廣義人文關係已幾乎涵蓋了社會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範圍,但仍忽略了「人—自我」這個關注自我的重要維度。因此,文明人類學的研究對象,當是關注中國文明混融形成之「人—人」「人—物」「人—神」和「人—自我」四種關係形態。在這四種關係形態的具體研究對象中,對「人—人」「人—物」「人—神」和「人—自我」的區分與處理,特別是在不同地域和歷史及文明混融背景中呈現出的多樣形態,尤其值得深度挖掘。

文明人類學應注重三種研究方法的運用。一是對當下具體區域做田野工作,且須儘量遵循田野工作長時段參與觀察的規則,以逐漸累積有效的民族志資料,努力形成人類學研究的「民族志區域/民族志學術區」。二是求助於記錄文明及混融過程的古典文獻,進行餘光弘師倡導的「安樂椅田野工作」,以檢視和累積不同地區貫時性的文化與文明形貌。三是重視各類已有研究成果,尤其是其中對於文明特徵的論述。

文明人類學研究方法注重以參與觀察為主的具體區域的田野工作,可提供中國文明混融的現在時態參考系;注重古典文獻釋讀的「安樂椅田野工作」,可提供中國文明混融的過去時態參考系;而當下各類文明的研究成果,則可提供各種對文明特性思考的參考系。因此,綜合中國文明混融的現在時態參考系、過去時態參考系和各種對文明特性思考的參考系,我們便能夠較為明晰地勾勒出文明混融在歷史中的動態轉化過程,也更能夠理解文明形態在中國各區域的異與同,從而提煉中國文明共處共存共融之獨特性與普適經驗。如此,方能貫通文明人類學對歷史、古典文獻與當下研究之脈絡。

 「共社會形態」:一個核心概念

人類學家雪莉·奧特娜曾在《核心象徵》開篇就旗幟鮮明地指出,「每一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核心因素,作為一種不甚如意的限定方式,它對該文化中特有的結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句話對人類學的文明研究也同樣適用。文明人類學的一個最核心概念,乃是「共社會形態」。所謂「共社會形態」,是指諸文明或文化共處共存共生共融的一種混融複合狀態,其最典型之特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卻又有所區別。「共社會形態」源於典型的中國哲學思維方式,其能夠更具象地凸顯中國文明混融之典型文明特徵。

當然此處採用「共社會形態」一詞,其理論血脈可追溯至涂爾幹與莫斯等關於「國族」與「文明」之論述,費孝通的「美美與共」文明共處法則,王銘銘對「超社會體系」及其對涂爾幹與莫斯的系列評述,汪暉對「跨社會體系」的思考,以及趙旭東對人類文明圓融共通和「在一起」的哲學人類學思索。他們都對文明體的研究充滿興趣,並認為文明研究是社會科學應該予以特別關注的領域。追隨他們的理論關懷,可將視野集中在多個文明體的共處共存共融形成的文明體系(即「文明叢」)本身,「共社會形態」的理論思考即是基於「文明叢」相處現狀的一種具體表達。

總之,文化間的相處之道作為一種關係形態,已然存續數千年,彼此交融共存共處,並漸漸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本身。故將研究視野放入歷史與文明中,檢視文明在中國社會文化的具體場景裡如何相互適應,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有所區別的「共社會形態」,不僅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建構提供案例支持,也能夠為當下世界諸文化與文明共存共處之關係,提供一種中國經驗。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建設與反貧困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9月2日第2002期 作者:卯丹

精彩推薦:

挖掘複雜系統研究的時代價值

沂蒙山區書寫脫貧攻堅新答卷

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重塑人類生活方式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研討會|文獻·文本·文字:中西古典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
    2019年12月13日-1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及馮其庸學術館共同舉辦的「文獻·文本·文字:中西古典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學術研討會在無錫馮其庸學術館召開。開幕式現場與會學者主要來自文史哲三大不同領域,圍繞著「中國古典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這一具有包容性與思想性的的議題,結合最新文獻材料和研究成果,對中西古典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進行了跨學科、跨領域的深度對話。本次會議共分七場。前兩場為青年學者論壇。
  • 在田野中發現歷史︱研討:歷史人類學的問題、路徑與探索
    研修班還邀請遂昌的學者王正明老師與羅兆榮老師介紹了本地的人文歷史與文獻收集情況。劉志偉教授指出,我們的基本辦法還是「動手動腳找材料」,不只在圖書館,還要到鄉村去、到田野中去。不僅要在田野中找資料,更重要的是要在田野中解讀,在田野中理解。
  • 【歷史人類學專題】田野工作、歷史文獻與史學研究
    從古到今,歷史學最擅長於「文獻」的搜集、整理和詮釋。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之際,提出「史料即史學」的觀點即著眼於此:第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進步。換句話說,歷史的研究能直接研究材料,則會有很大的進步。第二,凡一種學問能擴張其研究的材料,便進步;以前都是利用文獻,如果能擴大更多的材料,那學問就有前途了。
  • 【2018124·人類學】徐新建丨自我民族志:整體人類學的路徑反思
    建構整體與個體、自我與他群相互關聯的整體人類學,需要回歸人類整體,也需要回歸個體、回歸自我。自我民族志是整體人類學路徑反思的重要維度之一。【關鍵詞】自我民族志;整體人類學;民族志;人類志【來源】民族研究,2018(05):68-77+125.
  • 啥是人類學?|附英國院校人類學專業解讀
    先來看看它的研究領域:宗教人類學、醫學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經濟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社會人類學、視覺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法醫人類學、數字人類學……所以——01人類學到底是什麼?就讀於牛津大學人類學專業的君明學子W學姐是這樣解讀人類學的維基百科的定義強調了幾個概念——研究人、研究不同的社會型態以及具備的歷史維度。另外也給出了兩個分支,即文化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如果僅看這個概念,或許你也能大致勾勒出「人類學」的基本樣貌。
  • 文獻與田野:「清水江文書」整理研究的方法論
    編者按     「清水江文書」是我國貴州省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創造和保藏的一種民間文獻遺產,據估計,目前有30多萬件遺存於民間,主要包括山林經營和木材貿易方面的大量民間契約和交易記錄,它們忠實反映了當地各族人民在歷史上對中國混農林業和人工營林業的重大貢獻
  • 徐新建 | 自我民族志:整體人類學的路徑反思
    原文發表於《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注釋和參考文獻刪去。引用請務必以期刊發表版本為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下載pdf全文。
  • 作為書評的人類學著作
    《與人類學家同行》《從考古發現中國》,張經緯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1月版,68.80元/冊。《與人類學家同行》《從考古發現中國》,張經緯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1月版,68.80元/冊。
  •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品嘗」飲食民族志飲食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調查、跨文化比較研究、區域調查研究、定量研究、文獻研究等。多學科立體式研究飲食文化對食物進行現代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是英國的約翰·伯內特和法國的列維-史特勞斯,他們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食物及人類進食的社會意義。
  • 【著作薦讀】新政治人類學參考閱讀書目
    開內容簡介  · · · · · ·新政治人類學的學科定位首先是政治學,還合理消化與汲取文化人類學的學理內核與學術養分,繼續沿著人類學政治化的路徑前行。第三節 民主財政理論悖論與本土化重構第九章 新政治人類學與政黨執政和正當妥協第一節 政黨執政的理論淵源與歷史維度第二節 政黨執政的中國路徑與現實價值第三節 依憲執政的法治原則與適用前景第十章 新政治人類學與「類人機器人」猜想第一節 「機器人公民」工具性與自主意識第二節 「機器人公民」公共性與社會責任參考文獻
  • 人類學的學科價值和情懷
    ,而人類學則以非西方的異文化或原始部落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兩個不同的研究群體傾向於利用互有差別的文獻,也會因沿襲各自的研究路徑而使得各自的研究呈現出不同的研究風格和取向,但人類學思維所產生的洞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學的觀點一樣具有價值。
  • 藝術人類學的本質
    藝術人類學就是這樣一種實證的科學。就最本質的意義而言,凡是通過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來探討藝術本質的美學,都可以廣義地稱之為藝術人類學。正如我們前面所講到的,由於各種世界觀的背後,都實際上有一個人類學的影子,因此歷史上許多美學理論,也都或多或少地廣義地具有藝術人類學的性質作為新藝術科學的前導,這是一門亟待建立的新學科。從學科的歸屬看,它既屬於文化人類學,又屬於美學和藝術學。確切地說,藝術人類學是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成果來研究藝術的本質和規律,尤其是著重研究藝術的發生機制和原始形態的科學。
  • 經濟人類學屬於哪一個學科?
    20世紀以後,文化人類學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折,使得「文化人類學」轉變為「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因此,從社會文化人類學的具體研究對象來看經濟人類學的分類。法律人類學教育人類學應用人類學發展人類學都市人類學醫療人類學由此可見經濟人類學屬於社會文化人類學分科下的一支。
  • 【人類學】蔡華:20世紀社會科學的困惑與出路——與格爾茲《濃描——邁向文化的解讀理論》的對話·(2)
    【摘要】20世紀社會科學的理論化努力步履維艱。格爾茲的論文《濃描——邁向文化的解讀理論》對這個過程中面臨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探索,是20世紀社會科學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獻。本文通過社會科學知識論維度上的分析,試圖揭示「解讀人類學」和整個社會科學的困境及其方法論層面的根源。
  • 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總結與前瞻
    不僅要在田野中找資料,更重要的是要在田野中解讀,在田野中理解。這種方式與傳統歷史學的區別,最根本的還在於不把國家、文化和制度等看成是不言而喻的存在,而從「人的活動、行為、生存策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以及人們怎麼跟各種的自然條件、國家制度打交道」的動態過程出發,去理解歷史。
  • 西方人類學的「歷史性」研究:概念、表達與路徑
    14雖然大貫惠美子關於「歷史性」特點的歸納並不完整,也有重合的部分,並且暗示了「歷史性」僅僅存在於現在對過去的文化建構之中,但是第一次將「歷史性」特化為一種人類學的分析方式,無疑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漢德爾曼(Handelman)用以色列國徽的案例,豐富了大貫惠美子關於「歷史性」的第三個特點,其不僅僅是過去與現在的相互依存,還包括將來。
  • 【2018053·人類學】範可:政治人類學今昔
    第八,隨著學界女性主義運動的崛起,為政治人類學注入了一種全新的挑戰有關權力之基本預設的聲音,這一領域的研究為政治人類學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詮釋。最後,筆者想在李維仁的陳述上再加上一點,隨著對人類學研究的總體反思和重新評估,人類學的政治學(politics of anthropology)本身也應當成為政治人類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 中國特色藝術學理論體系及學科的建設路徑/夏燕靖
    此外,挖掘古代畫論中圍繞「創作談」的文獻作參古定論,也是豐富當今創作理論的重要資源。如藝術學與相關學科發生交叉,產生藝術人類學、藝術倫理學、藝術經濟學和藝術傳播學等等。而「應用理論」,則是指在藝術實踐日益豐富的背景下,呈現出「知行合一」的理論形態,它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理論指導實踐的工具性理論。
  • 陳根:智能時代為什麼需要重提人類學?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學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展現了其價值,人類學家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成為解決智能時代下困境的進路之一。人類學回應智能時代作為一門基於民族志田野材料解讀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與共通人性的學科,人類學自誕生以來就經歷了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
  • 曹剛:探索文本解讀的路徑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並掌握語言知識,理解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律,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提升其語言素養。掌握文本解讀路徑是提高文本解讀能力從而提升語言素養的基本路徑。文本解讀的路徑是指聚焦特定的閱讀目的而形成的解讀文本的思考過程及伴隨這個過程的思考方法。思考源於問題,伴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思考不斷走向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