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7——印第安人與印歐人

2020-12-15 全球史下看中國

在 N 到達烏拉爾山脈後,曾經在伊朗高原和 NO 新亞洲人分離北上的「中亞部落」P 也分化成R與Q兩支,其中的Q 向東北進入西伯利亞和 N 系與C3系的北亞黃種人相遇,如今 Q 的後代主要分為三支。

一支往西遷到烏拉爾山脈,和 N1 單倍群的烏戈爾人長期共處,最後混合成與烏戈爾人語言及外貌相似的薩摩耶族,薩摩耶德語族和芬蘭—烏戈爾語族共同構成烏拉爾語系,薩摩耶人以馴化雪橇犬「微笑天使」薩摩耶而聞名,在今天西伯利亞的馴鹿土著薩摩耶族的塞爾庫普人 Q 高達60% 以上。

一支往東遷到西伯利亞東部和北亞黃種人東支N3混血成為愛斯基摩人,如今愛斯基摩人單倍群中 N 佔 50%、Q 佔 47%,愛斯基摩人後來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並擴張到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成為生活在地球最北面的民族。

最後一支 Q3 是 Q 系下最純種、最重要的一支,他們約在 1.6 萬年前比愛斯基摩人更早到達美洲,並擴張到整個美洲大陸,他們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由此可以看出印第安人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是東亞人北上遷移過去的,而是從中亞部落 P 中分離出來。之所以印第安人和東亞人長得更像,是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母系祖先N與M,當時在西伯利亞生活著新亞洲人N,及老亞洲人C3,Q要橫穿西伯利亞抵達美洲,不可避免要與新老亞洲人發生通婚和戰爭,如今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父系基本全都是Q,但是其母系既有新亞洲人原配N下面的A、B,也有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而A,B、C,D也正是中國人母系的主體類型,可知印第安人與中國人算得上表親戚,因此兩者之間也擁有較為相似的外貌。

印第安人與白人

雖然印第安人也被劃為黃種人,不過他們體型外貌和歐洲人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的鼻根較高,鼻梁多呈凸形且前突,眼窩也更深,明顯不同於亞洲人,印第安人的血型也與歐洲人一樣多O型血。這是因為印第安人與歐洲人算得上堂親戚,留在中亞的單倍群 P分化出的Q成為印第安人的男性祖先,而同樣由P分化出的R則成為了大部分北印度人和歐洲人的男性祖先,如今歐洲60~70%的男性都R下的R1類型。

Q與R最初分化時兩者之間的外貌應該沒有太大的差異,隨後Q在途徑亞洲東進美洲時,途中不斷娶亞洲黃種人女子為妻,最後使自身也變成黃種人。而R在西進歐洲時,同樣也不斷娶歐洲的白人女子為妻。從線粒體分析可知,歐洲女性97%的的母系祖先都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到45000年前冰河時代的7個不同女人,這7個「歐洲祖母」除了最年輕的j 外,其他都誕生在歐洲境內,女兒最多的母系祖先h 大約誕生於2萬年前的法國,早於R1進入歐洲的時間,至於R1最初的原配反而在今日的歐洲難尋蹤跡。也就是說大多數歐洲男人和歐洲女人都不是原配,是R1系人群替代了大部分早期的歐洲男人,並搶走了他們的女人作配偶。

在R1系人群進入歐洲時,最初並非白人,而且他們的數量極少,遠不能與歐洲的白人土著相提並論,在以後的數千年裡,R1系人群在徵服歐洲過程中,不斷與歐洲當地的白人女子混血,最終被漂白,所以雖然今日歐洲人的父系祖先大多不是歐洲土著,但歐洲人的常染色體仍然大多源自歐洲土著。

印歐人群在進入歐洲時,最初並非白人,但他們在徵服歐洲過程中,不斷與歐洲當地的白人女子混血,最終被漂白

如今R1的後代主要為使用印歐語系的族群,所以 R 1人群又常被稱為印歐人,對應印歐語系民族。R1 在 2 萬年前分為 R1a 和 R1b 兩支。

R1a 向西北進入東歐,後來又擴張到亞洲,在語言上 R1a 的後代主要分布在歐洲東部、西亞、南亞地區,使用印歐語系東支 S 類語言,包括:

印度的印歐語系民族

1. 印度—伊朗語族:主要包括今日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中西亞的伊朗、阿富汗、塔吉克各國的印歐民族的語言,其中南亞印歐語系民族的約 40% 都為 R1a 類型。

印度雅利安人與歐洲人有共同的祖先,印歐語系也就是印度—歐洲語系

2.斯拉夫語族:對應歐洲東南部的斯拉夫民族,共分為東部、西部、南部三大語支。東部語支包括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對應東斯拉夫民族;西部語支包括捷克語、斯洛伐克語、波蘭語、盧薩提亞語,對應西斯拉夫民族;南部語支包括保加利亞語、馬其頓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和斯洛維尼亞語,對應南斯拉夫民族。如今斯拉夫語族中波蘭人的約56.5%、烏克蘭人的約 50%、俄羅斯人的約 46% 都為 R1a 類型。

俄羅斯人與印度人的父系祖先同樣多為R1a類型

3. 波羅的海語族:主要分布在蘇聯波羅的海沿岸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兩國的語言,如立陶宛人的約 38% 為 R1a 類型。

R1b 向西南進入西亞,並在 約7000 年前進入歐洲西部,如今在語言上R1b 的後代主要分布在歐洲西部,使用印歐語系西支 K 類語言,包括:

1. 凱爾特語族:使用者稱凱爾特人,目前主要分布在英倫三島的蘇格蘭、愛爾蘭、威爾斯地區,佔威爾斯人的約 82%、愛爾蘭人的約 79%、蘇格蘭人的約 72.5%,今日歐洲西北部是 R1b 比率最高的地區。

2. 日耳曼語族:包括英語、德語、荷蘭語和除芬蘭外北歐各國的主要語言,使用者被稱為日耳曼民族。如今英格蘭人的約 67%、荷蘭人的約53.5%、德國人的約45%、丹麥人的約44.5% 都為 R1b 類型。

3. 拉丁語族:包括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這些國家使用的語言都是從古羅馬的拉丁語演化而來的,羅馬拉丁語相當於漢語文言文,現今拉丁語國家語言相當於漢語方言白話文,歐洲的拉丁語國家在過去都屬於羅馬帝國的領土,所以拉丁語族又稱為羅馬語族。如今西班牙人的約 69%、法國人的約 61%、義大利人的約 49% 都為 R1b 類型。

4. 希臘語族:目前主要在希臘和賽普勒斯兩地使用,由於希臘位於西亞和歐洲交界處,希臘人長期和亞非閃含語族、南歐斯拉夫人混血,是R1b 比率較低的地區,其R1b與R1a各佔12%左右。

到此,歐洲成為由 I、N、R1a、R1b 四大單倍群後代主導的大陸。其中 I 集中在北歐和巴爾幹,N 在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R1a 在歐洲東部,R1b 在歐洲西部,古代人類遷移活動大體結束。

相關焦點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1——科伊桑人
    人類遷徙路線圖研究現存人類種族的演化一直是人類學的熱門話題,目前科學家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組中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 DNA已初步得出現代人類的遷移演化進程。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 從印歐人起源說起
    通過檢測現代人的線粒體 DNA 與 Y 染色體,就能弄清各種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緣關係與遷徙路線。 線粒體 DNA遷移圖 分子人類學表明,歐洲70%的男性都R下的R1類型,而R1是在大約1萬年前進入歐洲。
  • 以分子人類學解讀中華民族的起源
    要了解東亞民族的起源,就要涉及到分子人類學(基因學)。
  • 【體質人類學 】&【分子人類學】
    人類學( Anthropology)一詞,起源於希臘語 Anthropos(人)和Logos(科學),意為研究人的科學。人類學是一門以人類自身為對象研究人類的起源與發展以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規律的學科。
  • 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
  • 【科普】|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導讀:人類學在過去10-15年內有了長足進展,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
  • 人類起源與全球遷徙路徑(下)
    講座概要:人類學在過去10-15年內有了長足進展,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在講座的上一講,介紹了人類學研究的四種方法以及生物分子學在人類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並結合本人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做的基因檢測介紹了現代智人7萬年前從非洲到中國的遷徙路徑(之一)。這一講企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 「人」究竟應該如何定義?他們與「動物」的分界或聯繫在哪裡?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8月21日,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上海科協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復旦大學教授李輝、上海自然博物館何鑫博士,共同討論人類起源之爭,用科學的證據來回答人類和中國人起源及遷徙的問題。分子生物學力證人類起源於非洲人類起源中,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並無太多爭議。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2——亞非黑人
    二、B 尼格利羅人(非洲小黑人)繼科伊桑人後,第二批從人類群體分化出去的 Y 染色體 DNA 單倍型類群 B 是一支更加矮小的尼格利羅人,他們又被稱為俾格米人。平均身高只有 130 ~ 140 釐米的俾格米人三、D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與E 尼格羅人(非洲黑人)約 7~5萬年前,現代人祖先又進一步分化出
  • 人類起源與全球遷徙路徑
    10-15年內有了長足進展,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體質人類學分舊體質人類學和新體質人類學,舊體質人類學歷史也蠻悠久,從16世紀就開始了,主要研究身體構造、人體骨骼測量和人種劃分,以及人種體質特徵,一般僅限於對人的發色、髮型、眼色、膚色等。老方法雖然有一定用處,但總體說都是研究人的外部差異,比較膚淺,無法反映人種演化的本質。 新體質人類學是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 人類起源與全球遷徙路徑(上)
    10-15年內有了長足進展,過去有關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爭論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的突破已得到解決。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是一年前在三角地群舉辦,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本公號擬分三次轉載。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3——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
    在D人群進入亞洲的同時,CF集團中的一支 C 也大體沿著 D 的老路進入亞洲,C 和 D 人群是最早佔據亞洲的現代人,故被統稱為老亞洲人。C 人群的後裔主要分成南北兩支,南支 C人群後來演變成棕色人種的祖先。
  • 中國科學家解密柬埔寨土著人群母系起源與遷徙
    中新網昆明10月17日電 (顧一航 張剛強)記者1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合作,首次系統地描繪了柬埔寨土著人群母系起源與遷徙的模式,印證了亞洲人群的祖先在約六萬年前走出非洲、首先到達東南亞次大陸和中國南方地區,爾後由南向北遷徙。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現代體質人類學更多地轉向由生物學引導的主題,如基因、進化生物學、營養/生物適應性、生長發育等,這一轉變反映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成果,也引領人們對人類體質及行為與環境等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現實的應用。 問: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 分子人類學——又一個偽科學騙局
    這種「大眾分子人類學」和「人類學」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徹頭徹尾的「家譜學」。換句話說,你的祖先是誰不是誰,絕不以你的測試和測試結果為轉移;你也不會因為參加了這個測試就變得更像他們,或是更認識他們。測試能做的,只是用數據和算法幫你快速生成一個連給你做測試的人自己都看不懂的家譜,僅此而已。這種測試,其實就是簡單的概率論加集合論拼湊出來的數學魔術。仔細一想,你就發現這根本是扯淡。
  • 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後代?別被騙了
    印第安人首先,印第安人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是黃種人,因此從相貌方面看,印第安人與中國人幾乎看不出區別。其次,大部分的印第安人使用象形文字,如瑪雅文、阿茲特克文等。印第安人自己並不叫自己印第安人,而是有很複雜的稱謂,有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印加人等等,那為什麼大家統稱他們為印第安人呢?
  • 人類亞當及Y染色體譜系樹 | 分子人類學連載1
    一、分子人類學發展簡明史分子人類學產生於二十世紀60年代,它是分子生物學與人類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準確地說,體質人類學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規律的科學。發掘現場鑑定體質人類學的主要研究範疇包括三大領域:第一,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除了研究現代人外部的形態特徵以及身體內部的生理特徵和生物化學特徵外,還研究在不同的群體中,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在個體之間、性別、年齡上的差異,以及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及規律。
  • 【分子人類學】金力:《寫在基因中的歷史——金力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講演》
    當然,遺傳學和歷史學最大的差別在於,遺傳學是真實的。你可以到處說你是某位歷史名人的後代。而遺傳學只要獲得了關於那位名人的DNA準確信息,就可以準確無誤地告訴你:你究竟是不是他的後代。遺傳學或者分子人類學可以做什麼?在我看來,它是連接史籍、考古、家譜等的橋梁,其中家譜實際上也是一種歷史記載。從遺傳學角度如何看人類歷史?
  • 安德魯強制遷徙印第安人的歷史
    因為美國目前的現狀,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利堅是否會重演1830年代強制遷徙印第安人的歷史,把黑人也集中起來放在一個州自食其力?很顯然這不可能。黑人一直是靠自己吃飯而不是白人的施捨好不?400年前如此,現在也是如此,美國沒有理由如此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