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B 尼格利羅人(非洲小黑人)
繼科伊桑人後,第二批從人類群體分化出去的 Y 染色體 DNA 單倍型類群 B 是一支更加矮小的尼格利羅人,他們又被稱為俾格米人。俾格米源自希臘語,意思為侏儒,顧名思義,他們成年人平均身高只有 130 ~ 140 釐米。尼格利羅人與黑人一樣,有著深色皮膚和濃密的捲髮,不過他們身材矮小、頭大腿短、長得精瘦,人人都腆著大肚子、凸起肚臍眼。他們沒有青春期,8 歲即發育成熟,可以結婚生子。由於俾格米人的外貌和常見的非洲黑人明顯不同,所以也深受黑人歧視,在剛果共和國俾格米人和笨蛋是同義詞。目前這群非洲小黑人主要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熱帶雨林中,他們稱自己是「森林的兒子」,過著最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用樹葉當衣料和蓋房子,實行父系一夫一妻制。由於俾格米人還不懂得人工取火,因此保存火種就成了婦女日常的重要工作。由於當地人傳言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可以壯陽,導致該種族目前有瀕臨絕種的危險。
三、D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與E 尼格羅人(非洲黑人)
約 7~5萬年前,現代人祖先又進一步分化出CF集團(攜帶著Y染色體C和F)和DE亞非黑人種(攜帶著Y染色體D和E)。DE亞非黑人又叫作尼格羅—尼格利陀人種,是現在非洲尼格羅人種(黑人)和亞洲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的共同祖先。
一般認為亞非黑人的祖先最早在東南非沿海地區居住,後來在東非衣索比亞與西亞葉門交界的紅海口處分為D和E兩支,攜帶E的人群向西進入非洲演變成今日非洲的尼格羅人種,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非洲高大黑人。
攜帶D的人群則沿著東非沿海—阿拉伯半島—伊朗沿海一線前進抵達印度、東南亞,東亞地區,如今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如藏族、彝族等其父系都有較高的D 單倍群比率。現代 D 種群最純種的直系後代被統稱為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與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形上相似,都有著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膚,所以又被稱為亞洲俾格米人或矮黑人,除又矮又黑外,尼格利陀人還有小眼睛、深眼窩、厚嘴唇、粗顴骨、短方臉、黑眼珠、體毛髮達等特徵,一般認為,唐朝的崑崙奴就是指矮黑人。尼格利陀人主要包括印度安達曼群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土著,其中印度安達曼群島土著的 D 單倍群比率達 100%,蘇門答臘島土著達 91%,此外在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緬甸等也有少數矮黑人零星分布,過著原始遊獵和採集生活,如馬來西亞的塞芒人、菲律賓的阿埃塔人、泰國的俄克人等。
尼格利陀人多為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社會,住所用樹枝、樹葉搭成,其中最落後的安達曼群島土著甚至不會生火和穿衣。位於馬來西亞的尼格利陀—塞芒人會使用一種較為先進的狩獵武器——吹箭筒和毒矢,通過吹管將毒矢射出,可以在數秒內殺死小型的動物。
由於當時處在冰河時代,海洋中大量的水被凍結在冰川中,因此全世界海平面要比現在低得多,東亞、東南亞沿海島嶼連成一片,北到日本和庫頁島。東南亞的尼格利陀人從印度尼西亞出發,經菲律賓、中國臺灣、琉球群島抵達日本,他們的直系後代就是日本北海道島上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如今琉球群島上琉球人中D單倍群比率高達約55%,而阿伊努人中D單倍群比率更是高達約90%,阿伊努人又叫蝦夷人,古稱毛人,他們是日本最早的原住居民,創造了 1 萬年前以繩紋式陶器而著名的日本最早新石器時代——繩紋時代,直到公元前 3 世紀前後才被外來民族黃種人彌生人徵服取代,其後他們中的一部分北逃到本州島北部、北海道和庫頁島等地,而另一部分則和外來的彌生人混血融合,成為今天約三分之一日本人的祖先,在Hammer的數據(2006年)中,259個日本人有90個為D單倍群,佔34.9%。
雖然阿伊努人的父系與東南亞的矮黑人相同,但阿依努人的母系卻不是矮黑人的原配,她們幾乎全都是來自西伯利亞、東亞、中亞、高加索一帶,因此他們的體態特徵,尤其是他們的淺膚色與東南亞矮黑人明顯不同,乃至過去一直有學者認為他們是東遷來的高加索人種的後裔,事實上他們也確實是黃白黑三大人種的混血後代。
那麼阿依努人的母系怎麼來的呢?請看下章——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