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國家美術館羅浮宮中,被安置在防彈玻璃之後的《蒙娜麗莎》(也稱《喬康達》)注視著仰慕她的人群。神秘環繞著這位美麗的婦人,不僅是因為她的身份被討論了如此之久,還因為她的面部表情是那樣充滿矛盾:不可思議地開放卻又同時安靜地有所保留。
(《蒙娜麗莎》約1503—1506年, 白楊木板上油畫 ,77釐米×53釐米 ,羅浮宮,巴黎,法國)
她坐著,微微轉向你,仿佛置身在一個陽臺上,背景是一片想像中的風景。框在兩根幾乎看不到的圓柱中,她微笑著、凝視著,目光簡直要穿透你的眼睛,但她交疊的雙臂卻又與你保持了一定距離。通過這幅驚人的圖像,達·文西在被畫者與觀眾之間建立了一種心理上的聯繫感,這種肖像畫上的革新,迅速為其他藝術家所採用。
肖像畫中的現實主義
達·文西最偉大的本領就是在這幅卓越的肖像畫中注入了生氣。看著這幅畫,仿佛真的有一個人坐在你的面前。蒙娜麗莎皮膚的柔軟,頭髮上的閃光,眼波的流轉,都在每一微小的細節中呈現出來。她穿著樸素,姿態放鬆,而尤為著名的便是她的微笑,她有著被形容為謎一樣的微笑。如果僅從她的嘴和眼睛去觀察,很難判斷出她確切的心情。她的唇邊帶著一抹微笑的閃光,但眼睛卻沒有流露出一點詼諧。
在當時的肖像畫中有這樣一種風尚,將婦女描繪成神話、宗教或歷史中的形象,這些形象體現著受人稱頌的女性品質,例如美麗與優雅。這樣的肖像誇大了女性特徵以達到如此的理想範式:拉長的鼻子與頸項。蒙娜麗莎既不代表著那位美與愛及豐饒的羅馬女神維納斯,也不代表著聖母—她們對當時的女性來說都是流行且理想化的角色。不藉助任何寓意的修飾,甚至不加以珠寶與華服的裝點來讚美這位婦女自身特質的完美平衡,達·文西顯然在打破著傳統。
對於這幅肖像畫的委託,沒有任何留存下來的記錄,我們對於這位被畫者的了解來自達·文西的傳記。她可能是麗莎·格拉迪尼,佛羅倫斯富商弗朗西斯科·喬康達的妻子,她的另一個名號喬康達即是來源於此。「蒙娜」就是「夫人」的意思。這幅肖像是在1502年開始繪製的,大概就在這段時間,喬康達買了一所新的住宅,這對夫婦的第三個孩子也在此時出生,這些似乎都可以成為委託一幅肖像畫的理由。《蒙娜麗莎》的構圖採取的是半身坐像,這是義大利最早期的肖像畫中經典的姿態之一。
神秘的微笑
達·文西探索出了一種名為「暈塗法」(sfumato technique)的繪畫技巧,巧妙地運用了混合色調。這種技巧在此產生了偉大的效果,賦予了蒙娜麗莎的微笑一種神秘的溫柔。她的嘴角向上微微翹起,但表情卻難以解讀。連同她的姿態的其他部分,使蒙娜麗莎具有一種難以接近的平靜。
目光接觸
看著一個人的眼睛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如同許多肖像一樣,蒙娜麗莎的眼睛似乎是直直地盯著你,當你移動時, 她的眼神似乎也追隨著你。達·文西創造出這一幻覺是通過讓她的左眼直視觀眾,而讓右眼略微偏向一邊。
頭髮
仔細地觀察這幅畫的此一部分,你就會看到有一層黑色的紗罩在蒙娜麗莎的頭上,落在她的臉頰邊,或許這是在暗示她的貞淑。她髮際處的頭髮與眉毛也許出於當時的時尚而被拔掉了。
雙臂與雙手
蒙娜麗莎交叉的雙臂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底邊,而她的頭是三角形的頂點。達·文西運用了這種構圖技巧將他的模特置於一個和諧的空間中—在幾何學的意義上—使人感到十分悅目。蒙娜麗莎既沒有戴戒指也沒有戴手鐲,她的手看起來年輕而豐滿。她的雙臂與雙手放鬆,似乎坐得非常舒適。
袖子
遠景中的橋
就在她右肩的後方,你可以辨認出幾個橋拱橫跨在河流上。如同這片想像中的風景的其他部分,達·文西對它們的描繪方式是想讓你以一種向下的目光去看。然而,蒙娜麗莎的眼睛卻是與觀者在同一水平面上。
達·文西對油畫顏料的靈活運用可以在袖子的立體感和色調中看出。本來這些袖子應該是橘黃色的,但多年之後顏料褪了色,施用在表面以保存繪畫的清漆也使顏色變得更暗。
蜿蜒的小徑
在一幅較早的素描中,達·文西就已經開始運用悠長的道路與河流這類圖像將觀者的目光引領至遠方。表面上,這些圖像似乎只是風景中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它們卻是以一種頗具智慧的方式被用來創造畫面的深度,使空間顯得不那麼單調而平面。
(來源:《偉大的繪畫》,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