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科學院院士、挪威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Guy P. Brasseur應邀來訪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
10月21日上午,Brasseur院士與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公共衛生學院以及上海市氣象局的十餘位專家學者以「空氣汙染」為主題開展學術研討。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系主任、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主持。
Brasseur院士首先給大家詳細介紹了他參與提出的空氣品質監測、分析、預報國際研究計劃(Monitoring,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Air Quality,即MAP-AQ)。他指出,該計劃旨在發展並實施一套具有區域降尺度功能的全球空氣汙染預報系統,加強空氣汙染領域科研人員和業務人員之間的合作,實現科學研究與業務應用和社會服務之間的有機結合,以期降低重汙染髮展中國家和地區(如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空氣汙染帶來的健康風險。該項目已獲得到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計劃(WMO-GAW)和國際全球大氣化學計劃(IGAC)的共同支持。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楊新教授、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上海市氣象局谷亦萱博士、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王曉妍副研究員分別做主題報告,介紹了各自在空氣汙染觀測、模擬、預測及風險等方面的最近研究進展。在隨後的討論環節,各與會專家圍繞空氣汙染相關研究領域的多個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張人禾院士在總結時提出,空氣汙染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境問題,對空氣品質進行監測、分析、預報以及控制對於保障人類健康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巨大意義,解決空氣汙染的問題需要科研與業務之間的密切合作,希望大家能聯合起來,為解決「空氣汙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
10月21日下午,Brasseur院士作了題為「The Ozone Layer: From its Discovery to its Recovery」的主題報告,向大家詳細講述了臭氧的「前世今生」。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60餘位師生聆聽了報告並與來賓進行了熱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