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家」湯善央 ‖ 刻在秋風裡的印記(散文)

2020-12-20 今日作家

刻在秋風裡的印記

文/湯善央

春夏秋冬,四時循環往復,不改初衷,未易其容,亙古如是。然而,每個人因心境不同,或借物寓意,或感時抒懷,楞是把一個五彩繽紛的季節品出了萬般滋味。

春播夏長、秋收冬藏,每一個季節都賦予了自然特色,這是常而不斷的法則。春耕秋收、春華秋實、春代秋緒,春秋歲月,它們是隔山隔水難隔心的毗鄰,也許是物候相近的緣故吧,人們總是把炎炎夏日與凜冽寒冬相提相論,讓春與秋一脈相承。

然而,秋天卻總是在四季中獨領風騷,一絲悲喜、一縷悽婉讓秋天染上了無盡蒼涼,衝淡了碩果纍纍、收穫的喜悅。

草木萎黃而不枯,是對生的執著與不舍;落葉翻飛,是對幻化無常的表述。因此在賞秋之際,陡生出感秋、悲秋、傷秋、嘆秋的迥異。

輪迴的腳步從未停歇,在歷史的長河中,家國情懷,邊塞行途始終是文人騷客們心中難釋懷的結,在瑟瑟秋風中愈加濃烈,落入字裡行間,點染出秋的卓約與空曠……

衡陽雁去無留意,邊聲連角起的邊關,長煙落日下的孤城,一壺濁酒如何能掩蓋住那滔滔思緒。

漢代劉徹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天高雲淡,草木蕭蕭,衡陽雁去,雖蘭幽菊香也難以慰藉對伊人的無盡思念之情。

魏晉曹丕的《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

詩人感念客居異地的故交摯友,自己也在綿綿秋意中蒙生出思鄉之情,欲撫還休,欲慰頻添愁緒。雁尚知時而歸,日思夜想的朋友為什麼還不歸來?

唐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首詩映出了一幅江南水鄉畫。月落後,漆黑的夜色中,烏雅的啼叫喚醒了天地間霜寒之氣,漁船上的燈火與古寺的晚鐘交織,這個「愁」正是作者與船上漁火形影相弔的共鳴。

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是對秋天美好景色的描述,悠然自在的閒情逸緻之情躍然入目。遠離紅塵喧囂的寧靜,與雲毗鄰而居,與楓葉共語。

另一首《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詞句委婉動人,雖有一個「冷」字略顯涼意,更多的則是浪漫與愜意。

詩聖杜甫共有四首關於秋天的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這是對自己生不逢時,命運多舛的怨嘆,更是對老去無為的無奈。

《秋興》: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詩中即有對邊疆戰事的擔憂,更因睹菊兩度花開,勾起歸鄉夢而兩度淚灑孤舟。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詩人身世漂零,浮萍無寄,空懷抱負,報國無門,在感秋的同時迸發。

《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詩人心中處處透著憂國憂民的悲憤,借秋抒懷,把秋天的蕭煞與戰亂、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境況系在了一起,所以對秋的寫照悽厲至極。

詩豪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一改對秋煞的排斥,自然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給人釋然解脫的自在。詩中的「孤客」影射出詩人歸隱田園,託跡山林的願望。

詩仙李白的詩與詩聖的風格有些契入,其詩《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詩人把秋景、離人、戰火、民生揉成了一團,存治國安邦的志向,卻懷才不遇,難展抱負;有濟世安民的悲心,卻因顛沛流離,難償所願;只能憑藉詩句來抒發壓抑在心頭的愁緒,慨嘆憂國憂民的情思。

詩佛王維的《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秋燥水少,紅葉稀疏,已近深秋。詩中一句「空翠」透出幽幽禪境,無盡秋涼洗盡了心中煩惱。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詩中田園閒適生活的氣氛很濃,隱逸無為的心境泛現,一改秋煞肅穆之氣,是對秋的謳歌。最後嚮往的是與陶淵明一樣隱居田園,歡歌縱酒,快意人生。

李商隱《霜月》: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詩中的冷意直透人心,獨上高樓看水天一色,清涼的月或掛山峰之間,或懸九天之上,月光中隱隱青山與傳說中的嫦娥仙子在霜影廣寒中爭豔鬥俏,展現美好姿容。把肅秋中隱約的「柔」性捧了出來。

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想來秋天最是能喚醒人們思念情懷的時節,這與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雖然沒有對「秋」的點染,卻把秋思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

秋收,有時候對於友情,可能也到了收穫的時節。亦或是落葉繽紛,飄零無寄的情景,最容易勾起離人的思念情懷。

張籍的《秋思》: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道出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在「家書抵萬金」的時候,唯恐遺漏情感,委託帶書信的人都要走了還要打開再看一遍,生怕表達不夠發完善,信未至魂夢先已飛越千山萬水了。

王績《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同樣表達的是離人思家的秋觴,秋風夕陽下,到處是匆匆歸家的身影,地陌人生的悵然,幽生出隱匿避世的傷感。

宋代鄭思肖的《寒菊/畫菊》: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則是借物言志,表達自己卓立不染,清淨無為的超脫情懷。

歐陽修的《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悽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表達了故交離散的惆悵,知己漸行漸遠,山高水長,音鴻遙隔。如此時節,再好的風景也因感染悽涼而化為無限怨尤。

程顥的《秋日偶成》: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這是一種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灑脫,是不可多見的從容置身於秋境中自在遨遊的心態。不論世事如何變化,都能以常態之心從容面對,心中再也不會有陰晴不定的漣漪生起。

清代曹雪芹的《代別離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澹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悽涼!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動恨照離情。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風急。連霄霢霢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

二十句中用了十五個「秋」字,詩與他所寫的《紅樓夢》一樣,悲涼的開始,紛擾的過程,悽婉的結局。慘澹、悽涼、驚破的是一簾幽夢。

王士禎的《江上》: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已經不勝秋意,卻更幻想著尋找秋的彼岸。那曾想,秋盡處落葉翻飛雁聲疾,身陷秋中難出離。

而辛棄疾的「天涼好個秋」與清末女豪傑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則是借秋的肅殺影射前途未卜的世事,是對「多事之秋」的另類詮釋。

秋意濃,宜遠行。敞開心扉,讓內外通透一番,以免情緒滑入死寂的冬眠狀態,方能換來風過疏竹,風去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過潭不留影的無羈。

悲秋莫言愁,感秋寄情遊。風光長著眼,春潮在前頭。三秋也只是紅塵過客,耐過三冬寂寞,自有春風妝彼岸。切莫讓自己淪為悲中客,遺恨成三世。

秋,是收穫更是斷舍離;秋收結束,人影疏落,野曠岑寂,極目處天地玄黃,芳草萋萋,多少會讓人感到失落。然而朝潮朝落般的人生,正是因此而充滿動感,向死而生方能換來浴火重生,鳳凰涅槃的華麗轉身。

有情世界,人是多愁善感的綜合體,悲天憫人,感時傷事,皆屬常態。秋天本是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何妨換個視角,來一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如此安好,豈不快哉!

秋因多心化為愁,點點滴滴今未休。物候自然變化從來不受情感左右,只是人在心意識的驅使下,難免沉溺於悲歡離合之境跌宕起伏。

若能置身物外,回望塵寰渾沌一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秋水長天安有彼此!

秋已去,秋還來,來去之間,願你我都能以平常心相待。

相關焦點

  • 「散文」巴中行
    庚子年更顯不平靜,"雙節"前後淫雨連綿,不時伴隨秋風,又添寒意,仿若把你帶入冬季。光霧山的楓葉、恩陽古鎮、將帥碑林等大巴山紅色之旅,早已名聞遐邇,錯過多次機緣前往觀賞。前幾日(月末),應好友相邀不宜推辭,怡然諾允。第一日午前,走進恩陽古鎮,徜徉雨中的古鎮別有一番韻味。
  • 「玫瑰印記 Rose D′Amour」戰略合作夥伴籤約發布會舉行
    自2007年到2017年,在成長盛放的璀璨十年裡,「玫瑰印記Rose D′Amour」秉承「一座城市一朵玫瑰」理念,令嬌豔玫瑰開遍全國,也得到業者擁躉熱烈的支持與認可。今次,值誕生十載的閃亮日子,「玫瑰印記Rose D′Amour」廣邀貴客到場共襄盛舉,也攜手英國DAVID AUSTIN ROSES「大衛?
  • 一個中國作家在美國,成了寫「孤獨」的高手 哈金對談吳明益
    吳:您曾提過納博可夫離開母語使他成為語言殘廢,他說「從俄羅斯散文徹底轉到英語散文是件極其痛苦的事,就像爆炸中失去了七、八個手指後重新學會握東西。」您自己也說過,用英文寫作比用中文寫作困難十倍。我想到部分臺灣作家在戰後,擅長的日文書寫被禁止,也不能返回母語寫作,只能試著創作漢文文學。
  • 林文月經典作品推薦,《林文月散文精選集》最受讀者歡迎
    林文月(女,1933年-),臺灣省彰化縣人,作家、學者、翻譯家。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捷克查爾斯大學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學創作者、翻譯者三種身份,並且於這三個領域中都交出亮麗的成績單。
  • 「今日作家」於影 ‖ 烏蘭布統(散文)
    從我走進赤峰的那刻起,就明顯感覺到蒙古豪邁的氣息,想走進真正的草原,感受異域風情,還是得去烏蘭布統看看。從赤峰去往烏蘭布統,行程是450公裡,烏蘭布統是丘陵草原,有牧場,有河流,有樹林,有溼地,因為,它是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 「今日作家」王守學 ‖ 發現「嵐峪遺址」(散文)
    發現「嵐峪遺址」文/王守學清水溝是孝裡鎮一條季節性河流,它發源於陶山之陰的房頭村,迤邐西北三十餘華裡從姚河門入黃河。在人們的記憶中清水溝一直是流水潺潺不曾斷流的,在這清清的河水岸邊勤勞的孝裡人民創造了世人矚目的孝裡文明。近世考古發現的「房頭遺址」、「嵐峪遺址」,都位於清水溝上遊的兩岸。嵐峪村是清水溝源頭流出不遠的一個較大村莊,它就坐落在舉世聞名的抗日革命根據地大峰山的西麓。
  • 「今日作家」凹凸 ‖ 舞者紅杉林(散文)
    不要誤會我們的堅守是固執,面對大自然的狂風暴雨,我們如同大海裡上下飛舞的海燕,面對黑暗的日子,我們能呼喚出一片燦爛的光明……青龍湖尾青龍灘,青龍灘上是故鄉。每年三、四月,當湖水隨著春季雨水的逐漸降臨而抬升,我們也慢慢地吸足了養分,拔節似的生長著。
  • 學習「文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從文字來源上來看,作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1)創作型作家(文字主要來源於作者對外界生活環境、個體內心感觸的描寫反映):比如那些寫唐詩宋詞、寫青春言情、武俠玄幻小說的作者,這些文字大部分都是個人連綴創造出來的。他們是(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的直接創作者。
  • 「今日作家」鐵城‖ 家有賢妻(散文)
    在羅鵬和曉蘭婚後兩年多一點的時間裡,終因羅鵬那「敢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臭秉性,朋友「東窗事發」牽連到了他的身上。又因他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一直是「扛著彩旗上路」的標杆性人物,難以接受那不太「光彩」的打擊,毅然決然地作出了離開體制、另闖生路的決定。此時的羅鵬比誰都明白,年輕的曉蘭肯定是憂慮滿腹。因為:明理的她不得不擔心,走出機關大門的羅鵬將要去向何方?一無所有的他們又將怎樣生存?
  • 秋風的口哨一吹,是誰在狂歡
    我懷疑,在縱橫交錯的皺褶裡,是歲月的刀刻下的,一定有一個個故事 。抬頭仰望 ,一朵雲和另一朵雲 ,剛好相遇,像廣場一起練單槓的戀人一樣,輕輕地輕輕地,不言不語,此時不屬於塵世,獨屬於你,這樣的默契心生歡喜。一個晨讀的女孩,坐在健身器材上,不畏世態炎涼,心無旁騖的朗讀,一個個英語單詞輕輕地唱出來。
  • 「今日作家」學文 ‖ 南關小學的記憶(散文)
    在北面的一棟草房裡的西頭有兩間教室,是六年級教室。東頭住著三戶人家,都是鎮內不同三所學校的老師。南面一棟房子是一年到五年級的教室和中間一間房子裡是老師的辦公室,最西頭是南關大隊的大隊部。學校南北兩棟房子中間隔有六十七米的寬度和東西長有一百多米的空闊的空場地,就算是操場。這個操場裡面東西有老百姓隨意行走的馬路和南北便道,牛馬車和手扶拖拉機等等一系列車輛都可以在任何時間隨便來往。
  • 瞿友寧打造同志純愛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由導演瞿友寧監製,刻畫解嚴時空下的同志純愛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1日在臺北忠烈祠重現領袖逝世歷史場景,3位主演的銀幕新面孔陳昊森、曾敬驊與邵奕玫,也以復古造型亮相。「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一部耗資新臺幣7000萬打造的史詩愛情電影,由「花甲大人轉男孩」導演瞿友寧監製、導演柳廣輝執導,故事述說在解嚴前後的時空下,2位男主角間原本曖昧的情愫,因1位女孩的介入,打亂了愛情的節奏。瞿友寧表示,本片時代背景設在解嚴前後,渴望自由的氛圍蠢蠢欲動,社會體制卻又還有許多事情沒有解禁。
  • 「今日作家」胡海舟 ‖ 紙上做「夢」(散文)
    我曾經也做著自己無數個的夢:做一個戰士去保衛祖國奉獻青春的夢,做一個「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遊子的夢,做一個會寫文章的作家的夢,做一個自己創業的老闆的夢,做一個企業家的夢,做一個對社會有責任感的農民的夢……我是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人,雖然我是一個洗腳上田的農民,文化粗淺,不知一二。
  • 貴州作家 王鵬翔 散文《面對螞蟻》
    住在森林裡住在沙漠中住在高山上住在草原上的螞蟻,母儀天下的蟻后,勤勞奔忙的工蟻,擅鬥好戰的兵蟻,切葉的螞蟻兇猛的螞蟻燃燒的螞蟻在空中飛翔的螞蟻搭橋的螞蟻,蛀空了大樹的螞蟻鑽進枯骨的螞蟻蠶噬腐肉的螞蟻毀掉千裡之堤的螞蟻吃掉一支軍隊的螞蟻,細小的螞蟻無處不在,成千上億的細小力量聚集在一起讓人類膽寒。
  • 「今日作家」張國丁 ‖ 人在困境中,文學是催人奮進的力量
    漸漸地喜歡上了文學,曾信誓旦旦地說要當作家。可是自初中畢業後,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自然離不開把一半或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土地耕作上,而也間或務工。不知覺又成了家有了兒女生活的重擔和為人父的責任。三十多年光陰在吃喝睡臥中耗費的一乾二淨,唯有換來一具弱不禁風的身架和憔悴無光的面容。正如七堇年的散文小說《被窩是青春的墳墓》。改革開放的時代人們以勤勞智慧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水平,實現著人生價值。
  • 伊莉莎白·伍策爾:這位瘋狂暴露私生活的女作家定義了「X世代」
    2020年文學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損失應該是先鋒作家伊莉莎白·伍策爾(Elizabeth Wurtzel)的去世,上述的每一位作家可以說都欠了她「一筆債」,這其實是一個苦樂參半的諷刺,但伍策爾(Wurtzel)具有典型意義、結構複雜的遺留作品的價值遠不止於此。
  • 「今日作家」王長柳 ‖ 尋回淡去的味道(散文)
    尋回淡去的味道文/王長柳那時,一進入臘月,平房裡的人就動手殺年豬了。一大鐵鍋水在通紅的灶膛上散發出團團蒸汽,氤氳得若大的廚房裡只有臉對臉才能看清對面是誰。一口肥豬剛剛收拾妥當,主人就忙不迭地揀幾塊肥瘦相間的腰排放入開水中,接著把頭天晚上切好的一大盆酸菜倒進鍋裡,最後再丟進幾棵大蔥,一把八角,一塊黃姜。不到半個時辰,豬肉與酸菜的鮮香便從鍋蓋縫中鑽出,人們張大鼻翼貪婪地允吸著這久違的味道。
  • 「物賞」清心一寸竹
    「焦慮」如同空氣一般存在,充斥在所有忙碌的縫隙之間。面對焦慮,有的人用慌亂對之,用無關痛癢的荒廢,企圖稀釋恐懼;有的人以沉溺應之,以更危言聳聽的景象,妄想提高閥值。然而這一切看似「努力」的辦法,終將在發生的那一刻被擊潰。焦慮最大的傷害是「亂心神」,未曾識得,自已潰不成軍。應對焦慮,唯有自存清明之心,方能不為所動,以不變應萬變。
  • 「榕樹下」團隊時隔20年再創業,「榕書」能否成為新一代用戶的原創...
    創辦於1997年的「榕樹下」是國內成立最早、最具影響力的原創文學作品網站,走出了一批如韓寒、慕容雪村、寧財神、李尋歡、安妮寶貝、郭敬明等知名作家,之後幾經轉手賣給了盛大文學。20年後,創始人朱威廉再次創業,與當初的團隊一起成立了新的原創文學作品平臺「榕書」。
  • 在田野裡拾起的美——讀王鵬翔散文《村莊的背影》
    「花朵在山野裡歌唱,歌聲發自內心」,這種花朵的歌唱,是作家的歌唱,是對生命中深沉情感的歌唱,是對農業的歌唱,是對作家翻騰的血液的歌唱,作家就是通過這種歌唱,表達一種對自己的生命之根的懷念,對養育自己靈魂的黃土地的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