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秋風裡的印記
文/湯善央
春夏秋冬,四時循環往復,不改初衷,未易其容,亙古如是。然而,每個人因心境不同,或借物寓意,或感時抒懷,楞是把一個五彩繽紛的季節品出了萬般滋味。
春播夏長、秋收冬藏,每一個季節都賦予了自然特色,這是常而不斷的法則。春耕秋收、春華秋實、春代秋緒,春秋歲月,它們是隔山隔水難隔心的毗鄰,也許是物候相近的緣故吧,人們總是把炎炎夏日與凜冽寒冬相提相論,讓春與秋一脈相承。
然而,秋天卻總是在四季中獨領風騷,一絲悲喜、一縷悽婉讓秋天染上了無盡蒼涼,衝淡了碩果纍纍、收穫的喜悅。
草木萎黃而不枯,是對生的執著與不舍;落葉翻飛,是對幻化無常的表述。因此在賞秋之際,陡生出感秋、悲秋、傷秋、嘆秋的迥異。
輪迴的腳步從未停歇,在歷史的長河中,家國情懷,邊塞行途始終是文人騷客們心中難釋懷的結,在瑟瑟秋風中愈加濃烈,落入字裡行間,點染出秋的卓約與空曠……
衡陽雁去無留意,邊聲連角起的邊關,長煙落日下的孤城,一壺濁酒如何能掩蓋住那滔滔思緒。
漢代劉徹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天高雲淡,草木蕭蕭,衡陽雁去,雖蘭幽菊香也難以慰藉對伊人的無盡思念之情。
魏晉曹丕的《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
詩人感念客居異地的故交摯友,自己也在綿綿秋意中蒙生出思鄉之情,欲撫還休,欲慰頻添愁緒。雁尚知時而歸,日思夜想的朋友為什麼還不歸來?
唐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首詩映出了一幅江南水鄉畫。月落後,漆黑的夜色中,烏雅的啼叫喚醒了天地間霜寒之氣,漁船上的燈火與古寺的晚鐘交織,這個「愁」正是作者與船上漁火形影相弔的共鳴。
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是對秋天美好景色的描述,悠然自在的閒情逸緻之情躍然入目。遠離紅塵喧囂的寧靜,與雲毗鄰而居,與楓葉共語。
另一首《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詞句委婉動人,雖有一個「冷」字略顯涼意,更多的則是浪漫與愜意。
詩聖杜甫共有四首關於秋天的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這是對自己生不逢時,命運多舛的怨嘆,更是對老去無為的無奈。
《秋興》: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詩中即有對邊疆戰事的擔憂,更因睹菊兩度花開,勾起歸鄉夢而兩度淚灑孤舟。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詩人身世漂零,浮萍無寄,空懷抱負,報國無門,在感秋的同時迸發。
《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詩人心中處處透著憂國憂民的悲憤,借秋抒懷,把秋天的蕭煞與戰亂、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境況系在了一起,所以對秋的寫照悽厲至極。
詩豪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一改對秋煞的排斥,自然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給人釋然解脫的自在。詩中的「孤客」影射出詩人歸隱田園,託跡山林的願望。
詩仙李白的詩與詩聖的風格有些契入,其詩《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詩人把秋景、離人、戰火、民生揉成了一團,存治國安邦的志向,卻懷才不遇,難展抱負;有濟世安民的悲心,卻因顛沛流離,難償所願;只能憑藉詩句來抒發壓抑在心頭的愁緒,慨嘆憂國憂民的情思。
詩佛王維的《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秋燥水少,紅葉稀疏,已近深秋。詩中一句「空翠」透出幽幽禪境,無盡秋涼洗盡了心中煩惱。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詩中田園閒適生活的氣氛很濃,隱逸無為的心境泛現,一改秋煞肅穆之氣,是對秋的謳歌。最後嚮往的是與陶淵明一樣隱居田園,歡歌縱酒,快意人生。
李商隱《霜月》: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詩中的冷意直透人心,獨上高樓看水天一色,清涼的月或掛山峰之間,或懸九天之上,月光中隱隱青山與傳說中的嫦娥仙子在霜影廣寒中爭豔鬥俏,展現美好姿容。把肅秋中隱約的「柔」性捧了出來。
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想來秋天最是能喚醒人們思念情懷的時節,這與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雖然沒有對「秋」的點染,卻把秋思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
秋收,有時候對於友情,可能也到了收穫的時節。亦或是落葉繽紛,飄零無寄的情景,最容易勾起離人的思念情懷。
張籍的《秋思》: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道出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在「家書抵萬金」的時候,唯恐遺漏情感,委託帶書信的人都要走了還要打開再看一遍,生怕表達不夠發完善,信未至魂夢先已飛越千山萬水了。
王績《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同樣表達的是離人思家的秋觴,秋風夕陽下,到處是匆匆歸家的身影,地陌人生的悵然,幽生出隱匿避世的傷感。
宋代鄭思肖的《寒菊/畫菊》: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則是借物言志,表達自己卓立不染,清淨無為的超脫情懷。
歐陽修的《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悽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表達了故交離散的惆悵,知己漸行漸遠,山高水長,音鴻遙隔。如此時節,再好的風景也因感染悽涼而化為無限怨尤。
程顥的《秋日偶成》: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這是一種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灑脫,是不可多見的從容置身於秋境中自在遨遊的心態。不論世事如何變化,都能以常態之心從容面對,心中再也不會有陰晴不定的漣漪生起。
清代曹雪芹的《代別離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澹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悽涼!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動恨照離情。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風急。連霄霢霢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
二十句中用了十五個「秋」字,詩與他所寫的《紅樓夢》一樣,悲涼的開始,紛擾的過程,悽婉的結局。慘澹、悽涼、驚破的是一簾幽夢。
王士禎的《江上》: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已經不勝秋意,卻更幻想著尋找秋的彼岸。那曾想,秋盡處落葉翻飛雁聲疾,身陷秋中難出離。
而辛棄疾的「天涼好個秋」與清末女豪傑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則是借秋的肅殺影射前途未卜的世事,是對「多事之秋」的另類詮釋。
秋意濃,宜遠行。敞開心扉,讓內外通透一番,以免情緒滑入死寂的冬眠狀態,方能換來風過疏竹,風去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過潭不留影的無羈。
悲秋莫言愁,感秋寄情遊。風光長著眼,春潮在前頭。三秋也只是紅塵過客,耐過三冬寂寞,自有春風妝彼岸。切莫讓自己淪為悲中客,遺恨成三世。
秋,是收穫更是斷舍離;秋收結束,人影疏落,野曠岑寂,極目處天地玄黃,芳草萋萋,多少會讓人感到失落。然而朝潮朝落般的人生,正是因此而充滿動感,向死而生方能換來浴火重生,鳳凰涅槃的華麗轉身。
有情世界,人是多愁善感的綜合體,悲天憫人,感時傷事,皆屬常態。秋天本是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何妨換個視角,來一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如此安好,豈不快哉!
秋因多心化為愁,點點滴滴今未休。物候自然變化從來不受情感左右,只是人在心意識的驅使下,難免沉溺於悲歡離合之境跌宕起伏。
若能置身物外,回望塵寰渾沌一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秋水長天安有彼此!
秋已去,秋還來,來去之間,願你我都能以平常心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