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科學松鼠會讀者花園小組」,作者叫「一起剝堅果」。
基於昨天小夥伴們在微信朋友圈針對『chemiosmosis』一詞詞義展開的討論。
今天繼續將「化學滲透」這一話題進行深入學習和探討。
現在就進入正題吧!
一.直覺與反直覺直覺(intuitive)和反直覺(counterintuitive)是科學討論在描述一個科學理論或者發現的時候,經常使用的二分法。這個叫法本身並不那麼科學和嚴謹,但是其中的意味卻是無限深長的。
既然不嚴謹,我也不去定義它,只看範例:
最簡單清楚的直覺理論,在古希臘科學有很多範例。比如「剛性物體排開的水量等於它的體積」。比如歐幾裡得平面幾何中的公設和簡單定理。「凡直角都相等」,「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初學幾何的人,都會想這不是廢話嗎。等到用這些廢話為基礎武器,逐步分解,證明了其他複雜得可怕的理論,我們才知道廢話的精闢之處。這就是直覺理論最原始的特徵:不言而喻。然而,即使在這種萌芽時代的智慧中,也埋下了「反直覺」理論的種子,那就是僅僅「篡改」了一條歐幾裡得公設,就闖出一片新天地的羅氏幾何。
【圖片出處:medicobsantiago.obolog.com】
牛頓第三定律是另一個直覺理論的例子:作用力必然導致反作用力。這看起來也是不言而喻的廢話。但牛頓第一定律就不是了:「物體將保持它的運動狀態,直到外力改變它」。這是一個相對原始的反直覺理論。在今天,初中物理課修完的同學也許會不同意這是反直覺的。但是在牛頓的年代,這卻是徹頭徹尾的反直覺。無數牛頓之前的大學者,都理所當然地認為物體要保持運動,必須不斷注入外力。這才是費勁力氣保持各種物體運動的古代人類的「直覺」。另一個直覺對陣反直覺的著名例子是伽利略對陣亞裡斯多德(我不叫它「比薩斜塔實驗」,是因為這個傳說本身是有誤的。但是雙方的論點是明確無誤的)。「更重的物體下落更快」,這樣既簡單又錯誤的直覺,連亞裡斯多德這樣的智者都不能免俗。可以保證,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一個純文盲多半仍然會有這樣的直覺。
直覺與反直覺是相對的,也是可以培養的。經過一定科學訓練的人(比如說讀完初中物理),他的直覺會超越兩足動物的局限,隨著訓練的程度達到新的精確度,比如說把牛一定律變成他的直覺。但一個人具體的生活年代和環境,並不反映他應有的直覺水平,或者他的直覺正確程度。比如我95歲的奶奶(文盲),直到今天仍然不同意我說的地球圍著太陽轉。比如美國仍然有20%以上的人認為地球生命歷史不超過4000年。
十八、十九世紀是直覺型科學理論達到頂峰的年代。能量守恆定律(在不久以後就將被進階的「反直覺」理論給河蟹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個房間不花力氣整理只能越來越亂」),在它們剛剛被提出的年代,文盲仍然會認為是反直覺的,受過良好科學訓練但非專業的頭腦,一聽到就知道是正確的。而真正的前沿研究者則是醍醐灌頂:「這麼簡單明白,怎麼我就沒有歸納出來呢?」非常精彩,非常輝煌,但在物理學上,一般人類直覺能夠企及的高度也就到此為止了。接下來的愛因斯坦、海森堡、薛丁格,一個比一個猖狂地反直覺。相對論剛剛提出的時候,不要說普通人,就是頂尖物理學家,也認為愛因斯坦簡直是在說胡話。對今天世界上99%的人來說,相對論和量子物理仍然是胡話。然而我們現在都知道,他們是正確的。因為廣島真的被炸掉了,我們車上裝的GPS也真的用上了相對論校正。
「反直覺」的優勢在現代物理學中很清楚。能夠以普通人類直覺發現的真理,基本都被發現了。剩下的真理必然都很古怪難以接受。在這樣的高度還去依靠直覺,多半都要犯錯誤。比如愛因斯坦的「上帝不擲骰子」,聽起來很美好很莊嚴,結果證明錯誤。同樣是老愛的堅信宇宙密度常數嚴格等於1,宇宙會無限震蕩,聽起來很和諧很完滿,從現在的證據看來,也是錯得離譜。即使是無數物理學家(再一次包括老愛)追求的聖杯:統一場理論,也是一個高級的直覺型假說,前景仍然不妙。總之在現代物理學中,尋求反直覺的答案,克服直覺障礙去接受和欣賞反直覺的理論,反而被養成了研究者的本能。看看霍金有多少胡話(姑且不說他的胡話站得住腳不),以及被學界和起鬨界怎樣異口同聲地熱捧。
然而在生物學中,直覺與反直覺的力量對比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生物學中開天闢地的反直覺理論。在著名的鐘表匠辯論中,神創論者洋洋得意的雄辯(Paley主教:「我們看見地上有一個精緻的懷表,自然能肯定某處一定有一個鐘錶匠!」),首先是一個蹩腳的比喻,然後不過是一個粗淺短視的人類直覺。如果放到現代物理學那種氣氛中來看,連認真駁斥的價值都沒有。然而這種直覺式的大腦當機,卻能跟進化論翻翻滾滾地鬥上一百多年。直到今天,仍然妨礙大眾在生物學上入門,仍然堂而皇之披上科學的外衣來反科學,仍然有少數嚴肅的學者在掉進相同的直覺陷阱(Fred Hoyle,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生命起源於地球的概率就像大風吹過機械垃圾場組裝出一架波音747的概率」。這句話被各種神棍肆無忌憚地篡改,主語直接變成了「進化論」。實際上Hoyle並不反對進化論原則,只是在概率計算上有異議,從而認為地球生命必然有地外來源,才有時間來滿足他的概率計算結果。他的領域是生命起源)。這篇文章的主題不是跟他們叫板,所以這裡先暫且不提,後文再加討論。
並不是說,科學家就不會被直覺蒙蔽。前面曾提到,反直覺天才如愛因斯坦,也曾連挖三個直覺的大坑。只是在生物學中,直覺理論的頑固性來得特別的強,而對反直覺理論的接受來得特別的艱難,不管大眾和專業領域都是如此。進化論就曾有直覺與反直覺的爭論,即是用進廢退學說和自然選擇學說。在那個對遺傳的物質細節一無所知的年代,用進廢退理論的描述來得如此自然。「長頸鹿需要吃高處的葉子,伸著伸著脖子就變長了」,直到我上小學《自然》的時候,我的老師仍然是這麼講的!近兩百年之後都還是這樣,可想而知達爾文主義在初生年代的四面楚歌。話說回來,即使艱深繁雜如生物學,仍然是科學。科學的偉大就在於在科學的競技場中,我們可以肯定真理必勝,即使前面被拍倒一百次,走上一千個曲折。人生中其他的事情,不管是政治、感情、事業還是道德正義,我們都不能打這樣的包票。這也是科學對我的終極吸引力。
這篇文章要介紹的化學滲透理論,就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反直覺」生物學發現,雖然它並不為公眾熟知。這裡所說的直覺,並非一般常識,已經是二十世紀生物學家和化學家中非常精深的理論直覺了。然而當直覺走入死胡同時,一個「怪異」程度不下於相對論或者進化論的新理論蹦了出來。它在初期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它最後的輝煌成功,都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化學滲透簡單模型,圖片出處:http://www.ib.
【樂活寄語】
Chemiosmosis詞義釋疑
關於小夥伴提出的:[『chemiosmosis』是化學滲透不是化學偶聯] 這個問題,
工作室王牌生物大牛——袁老師為大家釋疑,下面做出統一答覆:
Chemiosmosis這個單詞,其中『osmosis』是滲透作用,滲透是說水分子通過半透膜的運輸。但這個詞的含義不是滲透,而是指ATP合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這個特定的產生ATP的過程是與水分子的滲透作用osmosis有關的,所以叫『chemi-osmosis』 。
這個詞語翻譯成「偶聯」或「滲透」都不準確,卻也同時包含這兩方面的含義。更具體的了解它,同學們可以查閱wiki百科中關於細胞呼吸作用的過程闡釋。所以袁老師再一次建議大家,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最好不要依賴中文解釋哦!
綜上所述,夏老師會在公眾平臺的 [每日單詞] 中為大家附加英文解釋噠!
祝大家每一天都能收穫新鮮的知識和滿滿的快樂!
【聯繫方式】
QQ :1636911614
微信 : freshknowledge
Email: freshknowledge@sina.com
手機 :18600914572
【關注途徑】
新浪微博:樂活知識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freshknowledge
【學習共享QQ群】
AP計算機科學交流:370909640
國際生物課程:364084938
國際化學課程:218543873
國際數學課程:421176865
Learn Fresh Knowledge for the living LIFE!
AP各科學習資料及更新請聯繫新浪微博或微信「樂活知識」
公開課視頻等可以搜索樂活知識新浪博客或優酷網站
祝大家一切順利、諸事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