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面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濱州醫學院堅持培育一流人才,凝聚推進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為培養社會主義醫學人才積極創造條件,用實際行動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
堅持黨的領導
把牢發展航標
圍繞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濱州醫學院積極探索符合中央要求和學校特點的黨建路徑,確保學校黨建高起點謀劃、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推進,為辦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匯聚起磅礴力量。
黨建引領,築基固本。濱州醫學院在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實踐中,始終把講政治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牢記「四個意識」,用「四個自信」強基,用「兩個維護」鑄魂。始終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引導黨員幹部和廣大師生醫護員工深刻理解其科學內涵和精髓要義。始終把黨的建設放在首位,創新實施「主體工程、堡壘工程、先鋒工程」,從校黨委、黨總支(黨委)、黨支部、黨員等4個層面,重點強化黨建工作,構築黨建工作的四梁八柱,形成一線貫通、四級聯動的黨建工作新局面。
黨旗飄揚,醫者擔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濱州醫學院黨委將疫情防控工作作為超越一切的重要政治任務嚴抓落實,開闢前方救援和後方防疫兩大主戰場,組成上百人多梯隊黨員援助醫療隊伍投入抗疫一線,以仁心妙術扶危渡厄。面對決戰脫貧攻堅,選派師生黨員全力做好定點精準扶貧工作,充分發揮科技知識和優秀人才對地方脫貧致富的核心帶動作用。通過幹部掛職鍛鍊、幹部培訓交流、學生就業實踐、開展志願服務等方式推動人才精準扶貧工作;通過支教幫教活動、發展遠程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等推動教育精準扶貧;通過聯合申請項目、促進成果轉化等方式推動科技精準扶貧工作;通過文化交流、文化用品捐贈、文化宣傳等推動文化精準扶貧工作。
思政創新,擦亮底色。在多年辦學歷程中,濱州醫學院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打造具有醫學院校特色的「醫本思政」和「精準思政」,著力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讓每位教師都成為思政課教學「局內人」,努力培養懷仁心行仁術的醫學人才,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價值導向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實踐要求相統一。依託學院優勢師資,組建專家宣講團,創新推出菜單式宣講服務;成立青年理論宣講工作室,把理論宣講工作納入全校政治理論學習宣傳教育和「開學第一課」、形勢與政策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雙報到」等活動中,將青年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統一。
堅持一流建設
深耕高質量發展
圍繞「培養人」這一根本出發點,濱州醫學院順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要求,聚焦「一流標準」,持續推進綜合改革,聚合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著力振興「一流」本科。濱州醫學院對接國家醫學教育標準,開展「新時代本科教育教學大討論」,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省「一流專業」、高水平應用型專業、「一流課程」建設集群,學分制、校企合作、產教協同等模式成效明顯。加大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和基層醫學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複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一批臨床醫學專業基礎紮實、防治結合的公共衛生人才。深入推進「三全育人」,加強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協同培養,構建「三全育人」教育生態圈。深化課堂教育、移動學習、實踐體驗創新互動,打造全方位教學體驗。夯實附屬醫院醫學人才培養主陣地,建立健全以醫教協同為主體的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區多方合作育人機制。
著力提升「一流」學科。濱州醫學院堅持突出特色、強化優勢、差異化發展思路,實施學科建設「六大工程」和學位點建設「四個一推進工程」,構建「六大保障體系」,形成「一優兩特」學科特色,實現學科水平的重點突破和全面提升。加強醫學研究生跨學科合作,探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學+」複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成立康復學部,統籌全校大康復學科體系構建,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協同創新,打造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的優勢學科群,提高學科的核心競爭力。
著力打造「一流」人才。濱州醫學院堅持「人才強校」戰略,精做「加法」,不斷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改進引進方式、延展引進渠道,國際國內同時發力,確保人才數量和質量雙增長。精做「減法」,優化人才工作制度、流程,建立有利於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精做「乘法」,用好各級人才政策紅利,打好「組合拳」,以紅利釋放聚人才,在北歐瑞典設立離岸創新基地,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使之成為海外人才孵化基地,人才虹吸效應充分顯現。精做「除法」,堅持分類考核、扶優去劣,重人才融入、重骨幹培育,出臺骨幹教師發展支持工程、青年教師職業發展意見等,建立開放動態的人才服務系統,統籌協調好人才增量與存量的問題,人才引進和文化交融同步運行,讓守成者和創業者的聰明才智都發揮到極致。
著力強化「一流」科研。濱州醫學院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對接新舊動能轉換,服務地方科技創新和醫養健康產業發展,發揮科技創新人才的引聚作用,遴選科研創新團隊並強化建設,凝聚科研合力。搭建高水平科研創新平臺,推進與國外高水平科研機構的合作,成立國際創新平臺和國內合作平臺,深化校企合作和科技創新,聯合立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深化科研管理內涵式發展,完善科研競爭激勵機制,鼓勵支持重大原創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催生一批高水平、原創性研究成果,營造良好科研創新生態,持續激發科技創新力。
著力邁向「一流治理」。濱州醫學院堅持改革與發展並重,以相關重大規劃和整體發展為依據,全面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推進綜合改革,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內部治理體系,嚴格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不斷完善黨委會、院長辦公會、學術組織決策機制,深化兩級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目標管理制度和分類分級考核指標體系。牢固樹立一流意識、緊緊圍繞一流目標、認真執行一流標準,讓成就一流事業成為濱醫人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開啟「濱醫之治」的新境界。
堅持人民至上
服務國家戰略
濱州醫學院以國家「雙一流」戰略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為新引擎,助力「健康中國」「健康山東」戰略,貢獻脫貧攻堅,著力特色發展、協同發展、創新發展,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和健康需求。
殘健融合,特色發展。1985年,濱州醫學院秉持「以民為本」的初心,在國內率先創辦了專門招收殘疾青年的大學本科專業。35年來,探索形成「殘健融合、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多專業多層次多類型協調發展的殘疾人高等教育體系。近年來,濱州醫學院聚焦康復治療學、特殊教育和聽力與言語康復學等學科的培育,構建以醫學康復為特色的「大康復」研究項目群,提前布局建立臨床醫學、中醫學、老年醫學、護理學、心理學等學科專業與康復學融會貫通的「大康復」學科專業體系。
校地融合,協同發展。濱州醫學院不斷提高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水平,堅持「校地一家親」的理念,立足「藍黃」,依託煙臺、濱州兩個校區,主動對接社會需要,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與地方探索共建健康大數據中心、煙臺市中小學生脊柱健康促進中心等協作中心,構建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對接機制。注重直屬附屬醫院建設發展,深化「鄉村醫生培訓」「居民健康檔案」等項目,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醫工融合,創新發展。濱州醫學院推進新醫科新工科建設,堅持「一優兩特」辦學格局,建立康復工程研究院、醫養健康產業研究院、醫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所、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等,積極推進殘疾人高等教育、醫養結合、康復醫學國際專業認證,促進醫工交叉融合、協同創新,促進醫學科學、醫療技術的跨越式進步。
堅持傳承創新
豐植醫者仁心
濱州醫學院按照尋根、固根、強根的思路,以「三個校園」為抓手,致力構建大學精神新家園。
深挖創業歷史。學校著力以濱醫在祖國各個時期各個領域的奮鬥、建設與創新歷史為主題,以尋根尋訪等形式,推出《口述濱醫》《康復之夢》《面朝大海 夢想花開》等原創視頻,彰顯精神傳承。
精抓文化載體。縱向,以史為本,牽頭主抓(中國)康復博物館與校史展館建設,搶救式挖掘梳理中國康復史與學校發展中的珍貴史料和精品展示;橫向,呈現亮點,聯合院系立體推進「仁愛校園、美麗校園、活力校園」建設,創建「一院一品」文化品牌,獲得全省高校思政工作十大建設計劃創新重點項目。建設以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文宣創意孵化中心為主體的校園「中央廚房」,打造校園媒體3.0版。
引樹精神典範。圍繞立德樹人的思想內涵和「仁心妙術」的校訓精神,系統挖掘了育人楷模王滬祥、張文博和全國「黃大年團隊」等不同時期的師德醫德榜樣,將濱醫人的價值取向自覺融入國家主流價值體系。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面對新要求、新機遇、新挑戰,高等醫學教育必須牢記使命與擔當,抓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秉持人民至上的信念,賡續文化基因和血脈,圍繞健康中國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支滿足人民健康需要、適應社會需求、德醫雙馨的高層次醫學人才隊伍,書寫高等醫學教育奮進之筆。
(來源:《中國教育報》,作者系山東省濱州醫學院黨委書記 車先禮)
RECOMMEND
原標題:《他山之石丨濱州醫學院:堅守育人初心 牢記醫者擔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