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軍管會政務接管委員會法院接收處第三組的毛榮光、王正福以正副接收專員的身份率員接管監獄。經過清理、整頓、改造,「上海人民法院監獄」於1949年9月正式掛牌成立
徐家俊
監獄史學者
舊上海不少馬路是用人的名字來命名的。如用民國歷史人物陳其美命名的其美路(今四平路)、用實業家虞洽卿命名的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用法國軍人霞飛命名的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以及用比利時國王亞爾培命名的亞爾培路(今陝西南路)等。
在虹口一帶還有一條叫「愛爾考克路」的馬路,此路始建於1901年,是以公共租界時期英國第二任駐上海領事拉瑟福特·愛爾考克的名字命名的。1943年下半年,這條愛爾考克路改稱安國路(安國系河北省縣名,中國著名的中藥之都)並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查閱一下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上海市地區或上海交通圖,就會發現這條愛爾考克路,原是南起華德路,北抵嶽州路,比現在要長。那麼,為什麼後來少了一截呢?原來租界時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監獄(即提籃橋監獄)就毗鄰愛爾考克路。監獄始建於1901年,經過公開招標,由新加坡工程師中標設計,上海的營造廠建造,啟用於1903年5月。初建時,監獄大門開在華德路117號(今長陽路111號),規模比較小。後來,隨著公共租界的押犯人數急劇上升,提籃橋監獄在20世紀20年代,陸續向北面和東面擴展。據《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報》(英文版)記載,1903年年底監獄押犯僅156人,1911年年底達1302人,1927年年底上升到2457人。
當時,提籃橋監獄東邊,也就是愛爾考克路與華德路的交叉處,基本上沒有什麼房屋,僅有中國人搭建的幾間平房和一兩家小店。在工部局的幹涉和批准下,愛爾考克路被圈入監獄的範圍內,幾戶居民另行搬遷。這樣,從1928年起,在監獄的東面又陸續建造了一批5層高的新監樓。
這幾座樓的建築圖紙是由外國人設計的,經工部局審定後,在報刊上刊登廣告,提出具體要求,進行公開招標。在規定時間內,讓各營造廠(承建商)投標承攬,將標書寄送到指定地點。在規定的時間揭標,篩選後選擇信譽較好、報價較低的成泰、建業、三森等營造廠承建。在承建前,由監獄的上級機構工部局出面與承建方籤訂合同。為了保證質量,營造廠要向工部局提交施工保證金(事先商定一個數目或總施工價款的1/10),如果竣工後,工程不符合質量要求,則從保證金中扣除;如果工程符合質量標準,工部局不僅如數退還保證金,而且還會按當時銀行利率,另支付利息。
總之,監獄當時的基建有以下特點,一是承建方和委託方的權利、義務對等,責任清晰,而且嚴禁轉包、嚴禁偷工減料;二是按專業分割承包施工範圍,用其「精華」,由營造廠負責土建,五金公司負責安裝水電設備,各司其職;三是法律意識較強,承建時都訂有周密的書面合同,有些技術性、專業性強的項目另有附件。合同訂立後還請有關部門鑑證,合同文字嚴密,同時有中、英文兩種版本。
由於在建造的過程中,使用了一批犯人做工,工程進展很快。1933年年初又把1903年5月啟用的AB監、CD監、E監等老建築拆除,重新建造了一部分新建築,包括工場、絞刑房、橡皮監(防暴監)、「風波亭」(緊閉室)等,至1935年,形成了監獄今天的規模。而且監獄內分成了華人區及外人區兩個區域,兩個區域各自獨立,互不幹擾;其中8層高的監獄醫院和一幢6層高關押外國籍犯的監樓設有電梯,其建築風格為英國式,佔地面積達60.4畝,共有各類監室近4000間。
這近4000間是什麼概念呢?不妨打個比方:如果一個犯人每天換一間監室,10年下來,全監獄的監室他還沒有輪遍(當然,實際上絕不可能這麼做)。由於這座監獄建築精良,規模宏大,同時又大於印度的孟買監獄、日本的巢鴨監獄,因而有「遠東第一監獄」之稱。從監獄關押犯人的人數而言,在20世紀30年代曾為世界各國之最。監獄經擴建、改建後,其大門就開設在今長陽路147號處。
自從提籃橋監獄擴建後,與監獄相鄰的那條愛爾考克路部分路段被劃入監獄,並在上面建造了有關建築物,愛爾考克路的起點就從原來的華德路(即長陽路,位於監獄的南面)變成了今天的昆明路(位於監獄的北面)。可謂監獄「吞吃」了馬路,馬路變成了監獄的一個組成部分。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了上海的公共租界,提籃橋監獄被日本人接管,按照日本人的稱呼,監獄被稱為「刑務所」,菅井喜三郎首任刑務所所長。監獄的各課(科)長,均由日本人擔任。1943年8月,汪偽政府接管提籃橋監獄,名義上是中國人管理監獄,邢源堂任典獄長,實際上其背後仍由日本人當家。提籃橋監獄的名稱改為「司法行政部直轄上海監獄」,簡稱「上海監獄」。監獄原來由英文命名的各監樓,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字命名,分別稱為「忠」字監獄、「孝」字監、「仁」字監等,並把獄中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為中文。1945年抗戰勝利後,提籃橋監獄才真正由中國人管理,曾留學法國的徐砥平以接收專員的身份接收監獄,並出任代理典獄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軍管會政務接管委員會法院接收處第三組的毛榮光、王正福以正副接收專員的身份率員接管監獄。經過清理、整頓、改造,「上海人民法院監獄」於1949年9月正式掛牌成立。
1994年2月,監獄所在的建築群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單位」。2013年5月,提籃橋監獄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黃浦江畔的有著100多年歷史的提籃橋監獄不僅有重要的司法功能,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歷史價值。
責任編輯: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