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黑猩猩比我們曾想像過的要更接近於人類!

2020-12-17 騰訊網

來源:物種日曆

身處在烏幹達基巴萊國家公園(Kibale National Park)的熱帶叢林,空氣裡瀰漫著那種潮乎乎的熟悉感覺。一隻成年雄性黑猩猩正從一棵大樹上爬下來,然後舉止威嚴不緊不慢地從我身邊走過。看著這地球上我們最近的親戚,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黑猩猩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名須正,言才順

分類學上將與我們人類關係最近的現生靈長類都歸入了人科(Hominidae),下轄兩個亞科:猩猩亞科(Ponginae)和人亞科(Homininae)。猩猩亞科包括了跟人類親緣關係較遠的三種大猿,生活在亞洲的蘇門答臘猩猩(Pongo abelii)、婆羅洲猩猩(P。 pygmaeus)和2017年才描述命名的達班努裡猩猩(P。 tapanuliensis)。人亞科則包括了非洲的東部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西部大猩猩(G。 gorilla)、倭黑猩猩(Pan paniscus),以及地球上跟人類最為接近的生物——黑猩猩。

雖說親緣關係較遠,但同在亞洲的猩猩orangutan,卻最早有了中文名字。「猩猩」一詞出現的時間可追溯至周朝荀況撰寫的《荀子》卷三《非相篇》,其中記有:「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而毛也。」而在漢武帝之前就已存世的《爾雅·釋獸》當中也記載:「猩猩小而好嗁(tí)」。不過,這些古時所用的「猩猩」指代並不明確。

雖說在如今的越南北部和馬來半島考古發現了猩猩的遺存,表明我國古人或許曾有機會通過進貢或貿易親眼見到這些大型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但還沒有確切的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1822年,有了明確的記錄將「猩猩」一詞跟這些紅毛大猿聯繫了起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編寫了《華英字典》的第三部分,其中oran otan的條目寫道:「猩猩sing sing,is also an animal of the monkey kind 。」

猩猩的英文名orangutan源自馬來語,意為「住在森林裡的人」。《華英字典》後來傳到了日本,可能是受其影響,日語中就開始用猩猩來對應orangutan了。大約在19世紀末,日語中的猩猩一詞經翻譯傳入了中國。比如1892年江南製造局的英國翻譯傅蘭雅(John Fryer)在所編輯的《格致彙編》裡收錄了題為《獸有百種論》的短文,其中提到:「猩猩,亦名林中野人。」這裡的「林中野人」顯然是在對應猩猩的馬來語原義。

猩猩屬的三個物種:婆羅洲猩猩、蘇門答臘猩猩和達班努裡猩猩。

隨後出現的是「大猩猩」和「黑猩猩」。它們均是先有了音譯名,而後才固定下來了中文名。1893年在當時的著名畫家吳友如(1840~1894)所作的《中外百獸圖》裡面,有一幅名為「歌利拉猴」。「歌利拉」是當時對大猩猩英文名gorilla的音譯。而到了20世紀初,跟前面提到過的猩猩一樣,大猩猩一詞也經由翻譯日語而進入到了中國。1908年出版的《英華大辭典》裡Gorilla詞條下面已有「哥利拉,大猩猩,狒狒,非洲大猴」的記載。

現在中文語境中的「狒狒」專指猴科狒狒屬的五個物種。圖為東非狒狒(Papio anubis)

同樣是在《中外百獸圖》裡,「歌利拉猴」之後還有幅名為「伸般西」的圖畫。「伸般西」即是黑猩猩英文名chimpanzee的音譯。還是在20世紀初,日語中的「黑猩猩」也進入了中國。1909年,鍾觀光所編寫的《理科通證·動物篇·猿 》中就記有:「黑猩猩,長與人等,毛黑色,顏面黃色,群棲樹上,集樹枝為巢,產非洲,西名伸般西。」除了「歌利拉」和「伸般西」之外,大猩猩和黑猩猩還曾有過其他的音譯名,例如在嚴復1898年的著名譯作《天演論》裡就記有:「非洲之戈慄拉、青明子兩種為尤近。」

到了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動物學大辭典》是我國的第一部動物學專業辭書,對後世影響甚大。此書中就列有「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三個詞條,這也表明orangutan、gorilla和chimpanzee至此已有較為正式的中文名稱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們仍能見到混淆上述三個專用名詞的情況。

黑猩猩的文化

上面的例子展現了新的名詞在語言文字中產生和演進的過程。如果將語言媒介作為衡量是否具有文化的標準,那就只有人類才具有文化。但在生物學研究領域,文化被視作是一種通過學習來傳授,可以在代際之間傳遞的行為特徵。按照這樣的定義,黑猩猩無疑也具有文化了。前段時間就有一則黑猩猩釣白蟻也分不同流派的報導。而實際上除了釣白蟻之外,還有另外38種黑猩猩的行為模式被認為是具有著文化起源。

珍·古道爾博士在坦尚尼亞貢貝(Gombe)研究黑猩猩的故事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大家不太熟悉則是幾乎跟珍博士同一時期,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西田利貞(Toshisada Nishida)也在坦尚尼亞的馬哈納(Mahale)開始了對野外黑猩猩的觀察和研究。可以說,這兩位的工作開創了我們對野外黑猩猩行為研究的先河。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漸漸發現了黑猩猩具有多種多樣的行為。

為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以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Andrew Whiten博士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Christophe Boesch博士牽頭,聯合珍·古道爾博士和西田利貞教授在內的另外7位黑猩猩研究人員進行了一次系統的調查。最終,他們甄別出至少39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可以被視作存在文化差異。在這項大規模的研究之前,人們對於野生動物文化差異的認識只限於單個的行為模式,而黑猩猩所具有的豐富多彩的行為特徵也著實讓人眼界大開。

人們發現每一個研究地的黑猩猩群體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一整套行為模式集合,甚至可以歸納總結出「貢貝文化」或「馬哈納文化」。換句話講,光靠它們表現出的某些具體行為,就能馬上推斷出這隻黑猩猩生活在哪裡。比如,一隻黑猩猩如果有砸開堅果、打鬧時撕碎樹葉、一隻手使用短棍釣白蟻,以及敲打指關節來吸引雌性黑猩猩注意這樣的行為組合,那麼它顯然就來自於西非象牙海岸的塔伊森林(Taï Forest)。不過,有些行為之所以不存在於某些群體當中,原因可能是當地並沒有催生這種行為的條件。例如,烏幹達布東戈森林(Budongo Forest)的黑猩猩就不會像塔伊森林裡的同類那樣砸堅果,因為布東戈森林完全就沒有那種堅果。

這項研究發表在了1999年的《自然》雜誌上面,隨即引發了延續至今的激烈爭論。有人不同意將「文化」一詞沿用到黑猩猩身上,還有人則認為關注野外觀察的這些靈長類研究者並未證明行為是如何在黑猩猩的代際之間傳承。Andrew Whiten博士和Christophe Boesch博士則表示其工作指出了黑猩猩其實比我們曾想像過的要更接近於人類。而通過圈養黑猩猩所進行的室內試驗也表明,黑猩猩和其他的猿類能夠通過模仿而習得新的行為。就生活在野外的黑猩猩而言,向群體中的年長者學習對於它們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

為了更好地了解黑猩猩的文化行為,Christophe Boesch博士於2010年在馬普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發起了「泛非黑猩猩項目」(Pan African Programme,縮寫PanAf)。我們已經知道黑猩猩的屬名是Pan,而在英文中pan又有「泛、全部的」的意思,所以這裡其實還有個雙關。人們對整個黑猩猩分布區內約40個種群開展為期至少一年的研究工作發現,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強會造成黑猩猩可利用資源的減少,也會干擾到它們的社會學習行為,導致高達88%的行為呈現下降,長此以往將很有可能導致它們行為多樣性的喪失。

由此,研究人員提出了「文化顯著單元」(culturally significant units)的概念,強調在以棲息地和遺傳多樣性保護為目標的傳統實踐基礎上,對於像黑猩猩這樣具有複雜社群結構和行為模式的動物還應當注重保護其文化及行為的多樣性。

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以內,黑猩猩的數量已經急劇下降。今天,受到偷獵、毀林和棲息地破碎化的嚴重影響,它們的數量仍在持續減少。如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楚,人類所導致的每一隻黑猩猩個體的消亡,不僅意味著它身上所承載傳遞了上百萬年基因演化的終結,可能也代表著永遠丟失了屬於它們寶貴文化中的一部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吶。

相關焦點

  • 那個與人類嬰兒一起長大的黑猩猩,認為自己是人類,結局怎樣了?
    至今而言,動物想要作為生命平等的和人類展開相處關係,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條件下,生物科學的研究重點逐漸開始向動物的行為和特徵轉變。尤其是研究動物生存方式,一度成為了社會重點關注的話題。而同時,人們往往最感興趣的也是那些對人類發展有潛在價值的生物。黑猩猩是靈長類動物中行為方式和基因結構最接近人類的。
  • 越了解黑猩猩,就越了解我們人類自身
    與此同時,松澤哲郎還發現,黑猩猩的短時記憶力完全超過人類,哪怕受到同樣的訓練,人類也沒法比黑猩猩更優秀。在這個項目的實驗過程中,第一個階段屏幕中顯示的是一些白色的方格,數字隨機從這些方格中出現,然後消失。
  • 聽得懂英語,還上過大學,世界上最接近人的一隻黑猩猩去世了
    文/行走天涯聽得懂英語,還上過大學,世界上最接近人的一隻黑猩猩去世了人類的祖先很可能是大猩猩,達爾文曾經就揭露過人類的生存法則和由來的過程,大約在幾百萬年之前,人類還不是長著如今這副模樣的人類在最初的時候,人類和黑猩猩的長相一樣,黑猩猩在進化的過程中慢慢的褪去了毛髮,然後又學會了直立行走以及解放了雙手之後。智慧也就越來越高了,這時人類才脫離了低等生物的種群走向了高等生物,慢慢的人類成為了地球上的統治者。但是究其根本來說,人類和黑猩猩是不是原本就是一體的呢?現如今大自然界內還是存在著很多黑猩猩的,但是這些黑猩猩為什麼就沒有進化成人類呢?
  • 人類測試讓黑猩猩坐在一起看電視、成為朋友
    而本周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的一項研究展示了這種聯繫是如何通過讓黑猩猩一起看電視而深深紮根於人類進化史中的。電視以往人們認為通過共享大大小小的社會活動獲得社會親密感是一種獨特的人類行為。
  •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也就是說,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差異只有1.6%,遺傳學家由此推算出,人類與黑猩猩的祖先在700萬年前才分道揚鑣,而這也被古人類學家的化石發現所證實。在這以後,各個人種和二種黑猩猩才陸續演化出來。黑猩猩確實是我們的近親,在外形、習性、使用工具等很多方面都與我們相似。那麼我們知道達爾文發明了「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學說,用來解釋物種的起源。
  • 黑猩猩與人類嬰兒一同長大,以為自己是人類,後來變成什麼樣了
    猩猩與人類DNA基因相似度接近97%,身高大概170cm-180cm之間,被稱為「人類最直系的親屬」之一。儘管我們現在都認為猩猩和人類都擁有共同的祖先,但是直到19世紀,人類對於猩猩都不了解,即使在16世紀,人類探險家在叢林之中發現了它們的身影,後來,達爾文在1871年發表的《人類的由來》中,論述了人與猿應當擁有共同的祖先,這在當時遭到了學術界的譏諷。
  • 非洲一黑猩猩基因突變,差點變人類,科學家:基因與人類只差1.2%
    我們都知道,黑猩猩和人是非常接近的生物,但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基因突變的黑猩猩,並且這個黑猩猩的基因與人類的基因之差1.2%,真的是太驚人了。這個黑猩猩叫做奧利弗,奧利弗不僅能夠直立行走,而且它的胸部、頭部的毛髮比其他的黑猩猩要少。
  • |人猿|黑猩猩|...
    即使人類和黑猩猩的DNA非常相似,人類擁有46條染色體,黑猩猩有48條,因此培育能夠存活的後代是不可行的。不過,人猿混合體並非超乎想像。現代生物醫學研究取得了許多進展,目前研究者正致力於在動物體內培養腎臟、肝臟等器官。研究者還試圖找出哪一物種的遺傳指紋足夠接近智人的遺傳指紋,進而被人類受體的免疫系統接納,同時也能代替受體的受損器官發揮功能。
  • 《黑猩猩》:假如人類退化成黑猩猩的智力,會發生什麼?
    有沒有發現,很多經典電影當中都有黑猩猩的身影,比如《金剛》《2001:太空漫遊》等等。但魚叔今天想說的,不是科幻大片。而是一部腦洞大開的亞洲神片。它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假如人類退化成黑猩猩的智力,將會發生什麼?
  • 上世紀發現一隻黑猩猩,基因與人類只差1.23%,幾乎成了人類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137,閱讀約3分鐘翻開任何一本關於人類起源的書,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結果,人類是從類人猿逐漸進化而來的。如果你現在要從地球上尋找一種接近人類基因的動物,那一定是黑猩猩。1838年3月,「小獵犬」號環球航行後,達爾文歷經一年半終於抵達倫敦動物園。達爾文此行的重要目的是觀察倫敦動物園的雌性黑猩猩珍妮。通過仔細觀察黑猩猩珍妮的日常行為和情緒,達爾文最終在《人類的起源》中論述了人類和猿類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 人類和黑猩猩都是群居動物,為什麼群體規模相差那麼大?
    和早期人類社會一樣,黑猩猩的群體也充分利用著群居所帶來的益處,畢竟「抱團生活」意味著更高效地獲取食物、更有效地躲避危險,隨之而來的也會有進食時的秩序和競爭。僅從黑猩猩群體的這幾個特徵上,我們就能發現它們與人類群體的不同。首先,如今的人類社會大多都為一夫一妻,家庭是最小、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單位,而不是像黑猩猩那樣多雄性搭配多雌性共同生活;其次,人類不像黑猩猩那樣採用大群體分散-聚合的方式處理問題,而是採用更多成員的分工-合作。
  •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是如何演化成為今天的樣子的
    而今天講的這本《第三種黑猩猩》,是戴蒙德的成名作。他招牌的、以「氣候、環境、物產、科技」等視角研究歷史的方法,正是在這本書裡初步形成的,可以說,沒有《第三種黑猩猩》,就沒有後來火遍全球的《槍炮、病菌與鋼鐵》。麗貝卡·斯黛芙奧夫是本書的改編者,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更簡潔,也更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版本。
  • 最接近凱撒的黑猩猩:奧利弗,像人一樣養大,會產生什麼後果?
    它跟隨著男主人家庭成長,最後成為一隻和人類智商相當、能說英語、且保留黑猩猩優良身體素質的存在。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一百多年裡,從來不缺乏質疑者,他們始終不願相信人是由猿進化而來,今天最接近人類的動物是黑猩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人員熱衷於尋找人類和黑猩猩之間的存在。
  • 倭黑猩猩性愛和吸血蝙蝠借貸
    倭黑猩猩用性愛解決糾紛倭黑猩猩和黑猩猩外表類似,但比起黑猩猩來說,它們較能直立,但體型較小。維基百科對倭黑猩猩習性是這麼介紹的:「倭黑猩猩住在叢林裡,和黑猩猩一樣,過著性生活,他們許多方面與黑猩猩相似,但是比起黑猩猩,他們較為愛好和平,且他們的性生活較黑猩猩活躍頻繁。」看過之後讓人納悶。
  • 愛滋病源自非洲黑猩猩及大猩猩,它們是如何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
    科學家確認,人類的HIV,全部來自於非洲的黑猩猩及大猩猩,其中傳播最廣的M和N毒株,此前已證實來自於黑猩猩,而較為罕見的O和P毒株,則是來自於喀麥隆西南部的大猩猩。從20世紀八十年代首次發現人類感染愛滋病病毒,到現在,已經感染了超過7000多萬人。
  • 這隻差點變成人類的黑猩猩,和人類的基因相比高達98.8%!
    歡迎大家來到奇葩論生活,接下來小編就帶您體驗一下您不曾了解過的全面的養生知識,如果覺得小編說的有道理,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這樣就可以第一時間收到小編的消息啦,您的支持就是小編的動力,好了,今天我們來了解的是:這隻差點變成人類的黑猩猩,和人類的基因相比高達98.8%!
  • 人類是唯一能感知時間的生命,連我們的近親黑猩猩都不行,為何?
    筆者:三體-小遙無論是人們的普遍認知,還是科學家們得出的科學結論,黑猩猩與人類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二者在很多方面也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某些研究中,黑猩猩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科學家們認為,即便黑猩猩沒有發展成為智慧生命體,人們也不能小看它們的潛力。因為已經有很大一部分黑猩猩具備使用工具的能力,只不過它們仍無法快速進化而已。此外,人類與黑猩猩的區別還在於時間概念上。
  • 黑猩猩跟人類小孩一塊養育,誤以為自己也是人類,它後來怎樣了
    筆者-小文人們常說,黑猩猩是最接近人類的生物,它們的基因和人類的重合率高達百分之98以上,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一位科學家在雜誌《科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通過對比人類和黑猩猩的蛋白質差異,就判斷了人類和猩猩基因的重合性。而到現代以來,在更加先進的檢測方法下,人們發現,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重合率不過在百分之80到86之間而已,沒有百分之98那麼誇張。
  • 黑猩猩為什麼扔大便?
    也有的是出於攻擊或自衛,比如曾有人目睹大象卷樹幹扔犀牛,果斷髮文記之。黑猩猩作為人類近親,當然是工具使用的能者。在所有工具利用行為中,從神經生物學來講,扔大便確實複雜,不光要手眼配合、肢體配合,還要心算靶子移動速度、大便初速度、受力之間的關係。除此也要做好未來規劃。
  • 人類智力未必如想像中獨特:少數幾種動物或有自我意識
    此外,黑猩猩還會為了美觀、用草裝飾自己的耳朵。其它黑猩猩甚至還會模仿它的行為。一些研究人員將其視為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許多動物似乎還有著與生俱來的公平感,甚至會對同類產生同情心,說明動物也有著豐富的情感生活,這種能力並非為人類所獨有。還有人看見過一條座頭鯨從一條殺人鯨嘴邊救下了一頭海豹,說明動物中也存在利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