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
在知乎上看到有個案例,一個初二男生,小學階段因為家長的約束,很少接觸電腦IPAD手機,即使是需要通過IPAD上的某些軟體進行學習,家長也不同意。主要是怕用多了讓孩子的心野了。
孩子小升初很順利,上了很好的學校,開始住校。然後,就默默地放飛了。
男孩跟著同學們開始玩遊戲,自己偷偷地借用同學的手機,甚至購買同學從家裡拿去的二手手機。屢次發現,家長勸說、批評、氣急敗壞地趕出家門,又去找回來,仍然如故。親子關係陷入低潮,孩子學習熱情持續降溫。
心理學上說,如果小時候嚴重匱乏某樣東西,長大後就會啟動補償機制,拼命追求你不曾擁有的,並沉溺其中。
孩子對於長期得不到滿足的好奇,就會滋生出貪婪。一旦有一天終於拿到手機,便會成為手機黨。
比如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因為孩子沉迷手機,就把他手機收繳了。有次陪孩子出門,孩子見到一個小吃店,說要去買點吃的東西,朋友在車上等了六、七分鐘還沒見他回,就自己下車去小吃店看看。
孩子正在店裡一個角落,玩一部智慧型手機。他一看見媽媽進來,就趕緊收起手機。
問他手機是誰的,他很不高興地說是借同學的,他們母子之間為手機多次發生衝突,所以,媽媽也沒有逼他交出來,就跟他說,儘快還給同學吧,今後不許找同學借。
這事也給她一個警示,家長不給孩子買手機,或者孩子沒有手機玩,遲早有一天,他會從別的地方,用他的方式獲得手機來玩。
朋友後來給孩子買了一臺手機,用時間管理的方式,規劃著孩子玩手機的額度。
在我看來,對於電子設備,家長要用理性去看待,合理使用,對孩子是好事不是壞事。
1.孩子之間,電子設備已成為社交工具之一
有次朋友跟我說,孩子之間在幼兒園裡會交流看過的動畫片,如果自家孩子從沒看過動畫片就會跟其他小朋友無話可聊,甚至會被排擠。
作為過來人,朋友說對於電子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不能簡單粗暴地採用「閉關鎖國」的策略,這樣孩子會損失大量與同齡人交流的話題。
那也是,你很難把孩子放在一個隔離了電子設備的養育環境中,當別人的孩子都在用電子設備,你的孩子就會成為孤島。
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發布報告,題為《青少年、技術與友誼:電子遊戲、社交媒體和手機在青少年的友情交互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報告中揭示了一組數據:所有的青少年中,有57%的孩子曾完全依靠線上交流交過新朋友;有52%的孩子會和朋友一起玩電子遊戲,且有13%的孩子每天都會這麼做。
電子遊戲已經成為孩子重要的交流方式。
有次聽我的小表妹說,她最近參加了一次同學間的聚會,大家聊著聊著就開始了聯機玩遊戲,如果不玩遊戲,跟大家也無話可聊。
電子產品是一個必然會對當下孩子產生影響的事物,線上遊戲也是被年輕人默契認同的交流模式和社交形態。
因此,隨著孩子的長大以及其社交的拓展,家長不可能永遠將孩子約束在自創的安全純淨的小世界裡。
更何況,前衛的電子設備是未來社會科技生活的基本,沒有充分接觸科技生活,也少了一部分競爭力。
2.
電子產品,可以成為親子關係的破冰工具
對於電子產品,與其堵,不如疏。家長可以讓電子產品成為親子關係的破冰工具。
進化心理學家大衛·巴斯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面對面的,就是你說我聽,我說你聽,運氣好的話能彼此溝通下去,運氣不好的話就變成了單方面的碎碎念。另一種是肩並肩的,就是咱倆一起去做某件事情。
家長可以利用電子產品,和孩子一起玩親子遊戲。我就曾聽一位家長說,他們家有Switch,有搭載了VR設備的PS4,還有PC。
這些設備上的遊戲,都是供一家三口玩的,每周末,他們夫妻都會和兒子一起用Switch玩兩局《馬裡奧賽車8》,這是一家的親子時光。
讓遊戲成為生活中親子共處的一種方式,能夠發揮它更積極的效果。
在很多家庭裡,晚飯後,媽媽玩手機,爸爸玩手機,唯獨孩子要認真學習,孩子心裡也不服氣呀。只要孩子完成了作業,一起來玩一場線上的親子遊戲也很好。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跟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內容,可以見縫插針地窺探孩子的想法。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和孩子培養親密的情感,讓孩子更信任我們,更能接受我們的觀點和態度。
看過不少新聞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因為手機遊戲而矛盾升級。大多數父母都將電子遊戲看成是負面的,但如果從另一角度看,電子遊戲使用得當,也會給親子交流提供一個入口。
電子設備不是洪水猛獸,可以玩親子遊戲、可以玩線上學習,也可做各種有趣的事,看你怎麼順勢而為。
3.
物理性封鎖,不如合理的安排使用
當然,孩子用電子設備也不能徹底放開,如果過於寬鬆,孩子會被動而無力地面對風險巨大的未知領域,那就要對孩子玩電子設備進行時間管理。
1.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玩手機時間
以家庭會議的方式,和孩子共同商定玩手機的時間,並約法三章,寫下承諾書,籤字畫押。將承諾書貼到顯眼的地方,時刻提醒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
另外,在執行的過程中,家長的態度一定是溫和而堅定的,並且只說事實,不指責,不評判。
2.家長以身作則
在家裡家長要以身作則,如果我們對孩子說玩手機的危害有多麼嚴重,而自己卻無限制地玩手機,孩子很難信服於你。
對於制定的時間規劃,要持之以恆,不能今天心情好,孩子多玩一會也沒關係,今天心情不好了,超過一秒都不行。
3. 給孩子的大腦卡位,減少玩手機時間
如果不想讓孩子在閒暇時一直想著手機和遊戲,最好安排一些其他的事讓他想。大腦總是要想東西的,這個抽屜不存放東西,它就會自己找東西塞滿。
那麼這時就要給孩子的大腦安排一些其他活動來卡位,比如能激活身體的體育活動,比如桌球和跆拳道;或者有合作屬性的活動,比如跟孩子一起玩拼圖樂高,還有些高難度的活動,如拼裝模型、數字遊戲等,家長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完成。
讓孩子在現實生活裡用更有趣的活動卡住大腦快閃記憶體,他才能忘掉手機的好玩。
所以防止沉迷的最好辦法,不是禁止不是拒絕,而是陪伴,帶孩子發現原來還有比手機更有趣的事,才能得到孩子內心的認同。
從來不讓孩子接觸電子設備的家長,是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既然禁不住,那就好好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電子設備,讓彼此都享受到科技進步的紅利。
回顧往期精彩文章
-來撩-
我是喵媽
有個逗比兒子三喵
非主流職場婦女
愛說大實話
聊職場
聊情感
聊女人處境
聊不嚴肅的育兒經
如果你也有話想聊
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