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祥導演的《七月與安生》改編自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講述兩個13歲的小女孩從開始懵懵懂懂的相識相知到長大後相愛相殺的青春成長故事,帶給觀眾許多關於青春的緬懷和回憶。
一部優秀的影片,離不開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是各元素綜合運用到一起的效果。影片《七月與安生》無論是視覺元素還是聽覺元素的運用,都極為克制並恰到好處。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還是在於影片的色彩處理方面。
色彩不僅僅是簡單的再現真實環境,而是一種藝術符號,使畫面中的色彩關係比其在真實自然界、現實空間更加強烈,影片《七月與安生》導演通過對色彩有意識的運用,既推動故事發展的同時也更好地渲染了氣氛,塑造人物性格,進而升華主題,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和回憶。
色彩營造故事氣氛
《七月與安生》主要通過色彩的運用以及冷暖色調的對比來表現時代氣氛,以及兩個不同階段的變化,兩個人在遇見家明之前,無論是幼時結伴在森林裡奔跑,還是兩個人在七月家中出吃飯,或者是兩人結伴遊玩,都以黃紅等暖色調為主,在渲染氣氛的同時也體現了兩個人親密無間的關係。
在兩個人遇見家明之後,影片的色彩開始有暖色調,後來逐漸變為冷色調,也體現了兩個人關係在一點點疏遠。在小小的、閉塞的浴室中,兩個人發生爭執,以黑色的冷色調為主,壓抑憤怒的氣氛展現在觀眾面前,傷痕累累,或許在那叫青春。
最後三個不同結局都採用暖色調的處理方式,三個結局都與家明無關,最後你變成我,或者我成為你,這可能才是青春時代關於友誼的最好見證,帶給觀眾更多的是對於青春的緬懷。
色彩塑造人物性格
無論是外在的服飾體現人物性格以及人物性格的轉變,或者是通過不同色彩體現人物心境的變化,色彩在人物塑造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影片開始兩個人都穿著軍綠色的軍訓服裝,統一的制服,不能體現兩個人性格的差異,綠色象徵著和諧,希望和生命,兩個人斑斕的命運色彩由此塗抹開來。褪去軍訓服,七月的衣服顏色以白色灰色為主,體現她不過分張揚溫柔如水的性格和沉著冷靜的心境。而安生的衣服卻以鮮豔的紅色為主,體現了熱情如火的性格,敢做敢當的心境。
隨著故事的發展,兩個人的服裝顏色也不斷發生變化,在浴室的那場戲中七月穿著紅色的衣服,安生穿著灰色的衣服,體現了兩個人性格的轉變,七月性格變得張揚,安生也漸漸學會了冷靜。
七月壓抑憤怒甚至歇斯底裡,都體現了其性格的變化,從溫柔似水到熱情如火的轉變,電影中色彩的應用都是在客觀基礎上的主觀再現,因而比客觀的世界更深刻。
《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最成功之處在於導演通過有意識的色彩運用,將色彩與敘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是色彩更好地為作品主旨服務,敘事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渲染氣氛、塑造人物,進而深化主題,帶給觀眾更多關於青春的緬懷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