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2020年中國奮力奪取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作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0年的中國經濟延續穩定復甦,並為世界注入更大確定性。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年終專稿《中國經濟站穩2020》盤點中國經濟不同凡響的2020年。本期推出:財政政策「挑大梁」,穩住經濟「基本盤」。
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家製藥企業裡,全自動生產線正在「加班加點」運轉。相關負責人劉偉欣算了算,2020年全年公司減稅降費總額超過8000萬元。這筆錢對企業復甦而言,是現金流上的及時「輸血」。「資金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企業的血液一樣。減稅降費這一塊的紅利,對我們企業的現金流是非常有好處的。」
在長三角,外資企業的負責人李培明這兩天在忙著準備年度財務核算,公司2020年全年減稅降費總額同樣達到上千萬元量級。他把2020年非同尋常的減稅降費比作「雪中送炭」。「這是雪中送炭,讓企業渡過難關。只要企業渡過了難關,恢復了正常運轉,今後都會順利地繼續發展。」
減稅降費,這是市場主體在2020年體感最強的政策紅利之一。進入2020年以來,已有7批28項稅費優惠政策相繼出爐,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5萬億元。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用「前所未有」來形容減稅降費的力度之大,減稅降費成為市場主體和中國經濟快速復甦的關鍵因素之一。透視2020年減稅降費的結構性特點,降費「唱主角」,佔到總規模的約三分之二。劉尚希說:「2020年的減稅降費和以往的減稅降費相比有一個不同的地方,以往的減稅降費以減稅為主,而2020年的減稅降費以降費為主,『費』主要體現在社保繳費方面。應當說,企業的獲得感是非常強的。我們國家之所以在前所未有的疫情衝擊之下沒有出現大量企業倒閉,這與前所未有的減稅降費是分不開的。」
特殊之年財政政策「挑大梁」,大規模減稅降費繼續推進,切實讓利於民。不過,財政收入少了,支出卻有增無減。無論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還是穩就業保民生,都需要資金「撐腰」,這對政府的「錢袋子」無疑是一種考驗。
那麼錢從哪裡來?2020年的兩個「1萬億元」格外打眼——財政赤字增加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發行1萬億元。這兩個「1萬億元」同樣是前所未有。新增的這兩筆萬億級財政資金通過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第一時間「一竿子插到底」。
重慶市財政局預算處副處長唐語見證了2020年宏觀調度方式的創新。唐語說:「以我們重慶為例,從財政部下達我們省一級預算,再到全部分配到區縣,只用了8天時間。」
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財政學系主任劉怡剛剛結束在全國多地的調研。她在基層觀察,兩個「1萬億元」已經在保障基本民生、穩定居民就業、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等多方面發揮出實效,穩住了經濟「基本盤」。
劉怡說:「這2萬億元都是通過中央財政資金的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調研中我們發現,基層財政部門普遍有一個非常積極的反饋,認為這2萬億元資金有助於緩解地方財力困難,基層的運轉能力、保障能力有了顯著提升。」
特殊之年的政府「錢袋子」,除了開源,還要節流。2020年,政府過「緊日子」的信號更強、要求更高、力度更大。中央政府帶頭過「緊日子」,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
在劉尚希看來,政府過「緊日子」為的是讓老百姓過「好日子」,政府過「緊日子」的背後是對財政支出績效的強調。劉尚希說:「政府過『緊日子』不光是個口號,實際上是要通過調整支出結構來提高財政資金支出的績效。調整支出結構的背後實際上是要倒逼政府轉變職能。」
前瞻2021年,積極財政政策如何繼續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給出了自己的預判。「財政政策作為傳統結構性政策,擔負著『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任務,預期2021年積極財政政策將圍繞科技創新、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立足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促進消費等方面進行更多結構性安排。」張連起說。
記者:劉柏煊 王業豐
播音:鴻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