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飛
我國居民的思想一直以來都是比較保守的,但當下很多年輕人的思想和老一輩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管是金錢觀還是消費觀方面,現在就連在生孩子上面,兩代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分歧。許多老年人都有著「多子多孫」,「多子多福」的觀念,因此,在我們父母那一代都有許多兄弟姐妹,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受到了人口紅利,使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但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生育,隨著計劃生育的不斷實施,以及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多子多福」觀念逐漸被淡化。在很多人思考未來80、90後要生幾胎時,卻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當下的年輕人並不想生,連一胎都不想。在思想越來越開放的當下,年輕人崇尚自由,單身人群達2.6億。
於是在2016年,中國開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在這一政策剛剛出臺的時期,主張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專家們預測用不了多久,我國就會迎來「嬰兒潮」,一開始嬰兒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均出現短暫增長,但自2017年以來,出生率再次進入下降通道,到2019年,中國出生率將降至10.48%,創歷史新低。這也意味著社會對二孩政策的反應並不是很強烈。
新生兒數量減少,而我國老年人口的數量卻在增加。據統計,到2019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4億,佔總人口的18%。65歲以上人口已達1.76億,佔總人口的12.6%。老年人越來越多,所以養老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於是我國的社會矛盾開始發生變化,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轉變。
出生率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一個國家的發展必定是靠人口,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發展這麼快,人口紅利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出生率下降,甚至是負增長,那意味著這個國家人口將不斷萎縮,最終導致國家發展受阻,競爭力下滑。其次,老齡化加劇,養老金負荷重。
至此,我國人口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增長過快,而是人口紅利消失、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生育率接近超低水平、出生性比失衡等等問題接踵而來。無奈之下,許多省份只能加入催生大軍。
例如遼寧省人口為4400萬左右,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就佔比20%以上,是國內唯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數的地區。於是遼寧推出一些政策支持,增加了兩個月的產假,而且還有20萬元的「獎勵」,但是效果還是不明顯。面對當今的社會形勢,專家們也坐不住了,不斷提出生育相關建議。
某研究院的專家表示,建議可以儘快開放三胎,逐步推進並觀察效果。專家稱,開放三孩政策不僅符合民意,賦予家庭更大的生育自主權,也能緩解保守派對全面開放生育導致人口暴增的擔心,這符合中國漸進式改革、增量式改革的傳統智慧。不少網友表示一胎都不想生,第三胎就更不用提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人們不願生育孩子?
生育率下降的背後,確實有育齡婦女減少的原因。當然,造成這種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在於是「現實原因」。例如,生育成本變高。如今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非常高,有人做過計算,從孩子出生時的奶粉錢,到日常開銷,再到教育醫療的費用加起來在30萬左右,如果是個兒子之後還得娶媳婦買房,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近年來,「恐婚恐育」的觀念也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在過去,我們都有著「養兒防老」的想法,但如今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很多人也不再需要更生孩子來保障他們的老年生活。此外,隨著中國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生育成本的上升,絕大多數人對婚姻和生育的看法都發生了改變。
眾所周知,由於今年年初的疫情,很多人成了「宅男」、「宅女」。另據報導稱許多「計生用品」都被搶購一空,因此,很多人對今年的出生率非常樂觀,又有人認為會在年底帶來一波「嬰兒潮」,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現實也與預期有所不同。因此,不難看出,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除了一些不婚族和丁克家庭外,大部分人其實並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有專家表示,中國的生育政策放開得太晚了,即使是全面放開生育了,我們的生育率的增長趨勢也難以樂觀。而在「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發展新趨勢下,真正的「著力點」應該是鼓勵未生育的家庭生孩子,解決影響人們生育的這些「痛點」問題,給予更大力度的補貼和政策上的扶持,只要能提升「一胎」的出生率,中國人口出生率才會整體上實現提升,否則再怎麼開放,效果也是不理想。
本文由企業先鋒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