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龜年》為七言絕句,作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也就是杜甫59歲去世的那一年。杜甫自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離開四川成都草堂,乘舟到處漂泊,詩題所指「李龜年」乃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音樂家,當時受到的殊榮禮遇連王孫公侯都比不上他。
但經過安史亂事,曾風光顯赫的李龜年流落到了潭州,每逢良辰美景,常為人歌唱,他的歌聲能觸動人們感傷的心弦,聞者莫不掩泣痛哭,一方面哀慟國家的殘破,一方面也悲憐自身的顛沛流離。
杜甫過去曾在岐王府見過李龜年,也到過崔氏舊堂前欣賞這一代音樂家的美妙歌聲,當時正值太平盛世,滿朝歌舞昇平;相隔多年之後,兩人卻在潭州重逢,此時大唐已由鼎盛走向衰微,詩人撫今追昔,自是無限感慨。
詩中末兩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表面雖言江南風景的燦爛秀麗,老友的再度相遇即在如此落花紛飛之季節,但實際上,此時杜甫和李龜年都已年近垂暮,詩人借用江南美景,反襯兩人漂泊無依的風燭殘年,人生好景已然不再,只留感時傷春的愁情。
清人蘅塘退士編選《唐詩三百首》,他評論此詩:「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悽涼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絕,此為壓卷。」晚年的杜甫僅運用了短短28個字,只寫外在景況,完全不敘情懷,卻能將整個時代興衰、人事炎涼,全都蘊含在詩意中。
江南的明媚風光歷來為文人所不斷歌詠,如五代前蜀詞人韋莊《菩薩蠻》上片寫道:「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作者直指江南之美乃人盡皆知,就連遠方遊客也嚮往在江南終老晚年。
五代後蜀的末代國君孟昶,其夫人貌美如花蕊,故封「花蕊夫人」,此姝不但精通詩詞,且才貌兼備,備受孟昶寵愛。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遣兵徵蜀,蜀軍大敗投降,孟昶偕同夫人入京受封,宋太祖傾慕花蕊夫人美色,待孟昶一死,即納其為妃。
《全唐詩》收錄花蕊夫人所作七言絕句《宮詞》:「龍池九曲遠相通,楊柳絲牽兩岸風。長似江南好風景,畫船來去碧波中。」龍池九曲乃蜀地名勝,花蕊夫人本為蜀人,對蜀地自有一份深厚情感,故形容故鄉如似「江南好風景」,直指蜀地之美,足以媲美江南的好山好水。
清初才子納蘭性德,其詞作《風流子·秋郊即事》上片為:「平原草枯矣,重陽後、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意思是說,廣闊的原野上,草已枯萎,九九重陽過後,黃葉在風中作響。回想今年暮春落花之時,曾騎馬到此踏青,遇見一個少女,想起古人吹簫引鳳凰。如今卻見遍地燒痕,滿眼秋霜,紅葉凋零散落。
詞人秋天外出射獵,憶起同年暮春曾到此一遊,兩景映照,更顯今日的秋意蕭索,詞中借晚春的「落花時節」,到深秋的「霜影亂紅」,透過季節交替的自然變化,領悟到光陰易逝、人生易老,一切理應及時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