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都希望能夠生活美滿如意,特別是孩子出生之後,我想每一個父母都是希望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幸福的家庭環境。但是生活難免有不如意的事情,育兒問題,工作問題,感情問題,生活問題等無一不是在時刻考驗著每一個人。
遇到矛盾,夫妻吵架可以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從孩子的角度,又會怎麼看待父母吵架呢?曾有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多名孩子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問題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下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吵架。」
家長們以為孩子還小,不會在乎大人之間的爭執。然而實際情況是,不管多小的孩子,都可以從父母的語態,表情,動作裡感受到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將大人的所有言行全部記錄下來。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吵不休,粗話連篇,甚至情緒不受控制的動手打起來,這將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成長過程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1
不同時期的孩子
爭吵帶來的影響也不同
隨著生活情境的不斷變化,父母之間發生爭執也未必會有一個特定的日子。這時,理智的父母們會針對不同時期孩子的特點,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儘量給孩子一個寧靜發展的空間。
嬰兒期(≤1周歲):嬰兒出生第一天就有聽覺反應,對聽覺的感受有撫慰、警覺、痛苦。如果嬰兒時期的孩子聽見父母強烈的吵架聲,他的感覺是痛苦,身體會變得僵硬起來。會自主收縮神經,封閉起來進行自我保護。如果在嬰兒期經常受到痛苦感受的刺激,勢必會影響嬰兒聽知覺,視知覺發育,在嚴重的情況下,將來甚至會出現感統失調。
幼兒期(1~3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認知發展的階段。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孩子由於認知能力不足,會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他不能辨別誰是誰非,也不願意去認定誰好誰壞。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有的孩子會認為是自己不好,自己是壞孩子,因此有心理負擔。本能的害怕,會令孩子在幼兒園裡退縮,孤僻,不合群,害怕與家人分開,嚴重情況下甚至會有孤獨症的傾向。
兒童期(3~6歲):這個時期的孩子如果經常經歷父母爭吵,非常容易因此而給他帶來羞辱感。如果父母爭吵的原因還是關於他的事情,孩子會顯得特別難受。家庭中父母無休止的爭吵,他們會感覺很難置身事外。因而總是會在惶恐之中度日,感到焦躁與不安。「媽媽生氣了」,「爸爸不高興了」這一類的事情甚至會讓他們感到害怕。這樣的孩子,很難專下心學習,自尊感低,極易對今後的人格成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2
爸媽有時也不成熟
要引導孩子學會成長
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在所難免。但吵架之後怎麼處理,卻很少有人願意談論。如果我們去否認壞事的存在,將是更大的一件壞事。吵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關鍵在於如何進行吵架後的處理。
夫妻之間的爭吵,往往都有一個基礎立場——認同自己是在為這個家庭好。雖然可能吵起來時情緒會失控,但深究起來,家長們的想法還是在同一個軌道內。因為不同的理念而起爭執引發的矛盾,加上情緒原因,導致解決矛盾的方式不對。
有時候就有孩子跟我說:「XX家的爸爸媽媽又吵架啦,他害怕他爸媽會離婚。」這時我會告訴孩子:「不用怕,沒那麼容易離婚。因為每個人的爸爸媽媽都會吵架。」
每個人的爸爸媽媽都會吵架,對孩子來說,也可以是意味著爸媽並不完美,甚至是不成熟。孩子自身也有一定的應對問題的能力,如果父母在吵架中克制使用暴力以及劇烈的言語刺激,在吵架後與孩子好好溝通。那麼父母吵架的問題,孩子也能應付過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許是他走向成熟的契機,至少,他能認識到現實是什麼。
3
也許生活就是這麼糟
但我們可以勇敢面對
吵架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為意味著情緒失控。一些人小時候都有類似的記憶,縮在屋角看著父母像仇人一樣聲嘶力竭。如果那個時候,父母中的某一方冷靜下來,走到孩子旁邊輕輕抱住他,對他說:「不用怕,雖然爸爸媽媽看起來很憤怒,但我們都愛你。」也許,他們的童年將會不一樣。
相信很多父母都擔心吵架時不留神傷到了孩子,這份小心謹慎的態度是好的。但對於孩子來說,傷人的未必是吵架本身,而是父母會以怎樣的態度來應對這些矛盾。
生活不會永遠糟糕,但吵架的時候確實表明現狀很糟糕。父母可以讓孩子看到一個態度:糟糕的情況是可以承受的,只要我們願意正視問題,面對錯誤進行改正。
父母對孩子表達出愛,這一點比什麼都強。吵架這件事在所難免,但是在之後,要注意及時去陪伴孩子,甚至可以藉此教育孩子:「爸爸媽媽剛才那樣並不好,但我們都愛你」,向孩子展示更多面的自己,既能緩和吵架時的緊張氛圍,也能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
只有用愛陪伴,孩子才會有一個真正快樂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