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焦慮,我們自然會想到壓力。似乎沒有壓力就不可能產生焦慮。的確,壓力和焦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現代人普遍認為「壓力山大」。
那麼,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壓力呢?誰會告訴我們需要減壓呢?
壓力,是人對外部威脅所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是一種對引起不愉快事件的心理反應或感受。只要有不愉快的刺激或威脅面臨,我們就會感覺到有「壓力」存在。這種有壓力的感覺,會促使我們努力適應環境,求得生存。
值得注意的是,壓力有時候會製造問題,但我們不能為此輕易否定壓力。
正常的壓力引起的適度焦慮對生存很重要,它能幫助我們應對挑戰,實現目標。問題並不在於正常的壓力,而在於過度的、長期的壓力,以及我們在處置壓力時的無能為力。
面對壓力時,我們固有的反應模式是由大腦內天生固有的「程序」決定的。雖然這些反應受到後天學習的影響,但它基本上是一種天生的反應,一種在很大程度上不需要意識參與的本能反應。這些本能反應可能首先會通過身體的敏感系統表達出來,那就是鮮為人知的軀體「症狀」。
焦慮是一種瀰漫性的、不愉快、模糊的緊張感,是對未知的、內在的、模糊的威脅的一種回應。
從積極意義方面講,焦慮是人體的一種預警信號,作為內部或外部威脅的提醒,幫助人們應對當前或將要出現的危險狀態。
焦慮和壓力一樣,是人類必要的保護本能。當人面對將要出現的危險、傷害、痛苦、無助、潛在懲罰時出現的一種正常適宜性反應,促使人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減輕威脅造成的後果。
雖然焦慮是一種保護反應,但如果在沒有威脅或應激源的情況下出現,或者反應過度,且影響正常的社會功能,則可能會構成精神衛生問題而需要處理。
研究發現,在長期壓力下,人體的植物神經系統會給身體內部器官發出信號,啟動一些應對壓力的生理反應。所以,當我們身體發出一些信號,經過全面醫學檢查又測查不出任何原因時,有必要考慮是否是壓力作用下的焦慮發出的「求救」信號。
心悸心慌
「心為君主之官」。當我們長期處在壓力情境時,明察秋毫的「君主」首先會發出求救信號。我們會感覺到心急心慌,心跳加速,甚至感覺心臟要從嗓子眼跳出來似得。心慌讓我們坐立不安,甚至思緒煩亂,不知所措。
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幾乎和心跳加速同時啟動,以互相協調。有的人出現氣促,有的人會伴有胸悶,呼吸不暢,上不來氣的感覺;有的出現頸部有一種被繩子捆住的感覺。與此同時會出現強烈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又會反作用於植物神經系統產生強烈反應,讓原有的症狀進一步惡化,甚至有一種即將瀕臨死亡的感覺。
頭暈頭昏
長期壓力情境下的焦慮,控制不住的胡思亂想會讓大腦發熱「死機」,出現對周圍環境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多疑敏感,或相繼出現頭昏頭暈,頭皮緊張感,或者發麻瘙癢感,或脫髮不止。
睡眠障礙
失眠的一個首要原因就是「壓力山大」促成的焦慮。最多見的失眠發生於應急事件中,如失去親人、失業、各種關係問題、離婚、意外事故等。這些壓力事件導致的焦慮,會讓人思緒不寧而失眠,或者惡魔易醒,或者夢魘驚恐不定。久而久之,會造成頑固性失眠。
皮膚異常
壓力讓植物神經系統啟動後,皮膚出汗增多,尤其顏面頸部、手腳心多汗,或者身體潮熱汗出,或者忽冷忽熱,或起雞皮疙瘩,皮膚瘙癢或皮膚蟻行感,皮膚乾燥皸裂,或原本白淨細膩的皮膚色素沉著粗糙。
頻繁感冒
人類的免疫系統是為了應對短期的應激源而進化出來的,所以在面對長期壓力的時候,免疫系統可能會因為過度使用而耗竭崩潰,最終導致免疫力低下,頻繁感冒,甚至招致各種感染性疾病,或與免疫有關的各種疾病,如腫瘤、紅斑狼瘡、乾燥症候群、口腔黏膜症候群等。
慢性疼痛
不明原因的頸部酸困、疼痛、拘束感,很可能被診斷為「頸椎病」;晨起手指僵硬感,全身關節遊走性疼痛,部位不固定,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慢性、不固定部位的疼痛,如有時候肚臍以下疼痛,有時候脊背疼痛,有時候全身酸困疼痛不舒等,而醫學檢查沒有診斷依據。
體重改變
壓力作用下,消化液分泌減少,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導致體重減輕或暴食暴飲導致體重急劇上升。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人體的植物神經系統具有調控身體內部器官活動的功能。植物神經系統掌控著性命攸關的心臟、呼吸、消化、血壓、新陳代謝等。在長期壓力作用下,植物神經系統持續啟動會導致功能紊亂,使身體多個系統出現不能適應的反應。
其他
長期高力下的胃腸道會出現肌肉痙攣,蠕動減慢而出現胃腹部疼痛、飽脹感、呃逆、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或裡急後重感。「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消化液及胰腺分泌減少而出現厭食或食之無味。膽囊的疏洩功能失常而口苦苦幹,脊背脹痛、厭油膩、腹部燒灼感等。
肝臟向血液中釋放肝糖原,導致血糖升高出現糖尿病,或原有的糖尿病加重。
腎上腺素分泌失調,導致血壓升高或原有的高血壓病藥物控制不能達標。
性慾減退或性冷淡,尿急尿頻,夜間頻繁入廁,嚴重影響睡眠。
可見,身體就是自己最高明的心理醫生,當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出求救信號。
覺察自己的身體,就是最便捷有效的醫學體檢。
(作者系天津知育心理資深心理諮詢專家:王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