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為筆線為墨 她巧手繡出農村婦女創業之路

2020-12-22 荔枝網新聞

  我的父親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習亂針繡,並開辦了現在的國鳳刺繡廠。是父親的期盼讓我最終進入了這一行。2000年我回到家鄉,開始學習亂針繡。只拿過筆沒拿過繡花針的我,常常戳破手指,腰也酸得直不起來,經常繡兩針就要拆一陣。那時候我是師傅身後的 「跟屁蟲」,白天刺繡,晚上畫圖,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5個小時以上。為了練習劈絲,我愣是把一根秀線分成128根絲。從怕苦怕累,到跟自己較勁,「再努力一下,我還可以再上一個臺階。」這時候我才發現,我真的沉迷於這一門藝術了。

最強大腦答題時間:
以下哪福圖是亂針繡呢?

左邊是羅中立的油畫代表作《父親》,右邊才是莫元花的作品啦!

你答對了嗎?

  在學習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亂針繡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做人物肖像時,雖然看起來很細膩,但是面部缺乏立體感,皮膚沒有彈性,色彩不夠柔和。我拿著自己的作品拆了繡、繡了拆,經過不斷研究和創新,終於讓我摸索到解決方案。現在,不管從哪一個角度欣賞,都很細膩、傳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06年時,我注意到有很多農村婦女賦閒在家。為什麼不把她們發展為我們的繡娘呢?「又可以充實生活,又可以增加收入,是個好事啊!」抱著這樣的心態,我開始挨家挨戶地做工作,並提供免費培訓。就這樣吸引了一批周邊鄉鎮的婦女來就業。我還和縣職教集團聯合開辦了職工職業技能中專班,幫助他們就業創業。很快,她們就感到「做亂針繡能賺到錢、還能照顧家裡,田也不荒了,娃也有人帶了」。許多在外打工的人也回來了,家家做刺繡,戶戶有繡娘,亂針繡成為了實實在在的富民產業,留守兒童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現在,全鎮現有刺繡企業及繡坊、繡莊30多家,從業者3000多人,年產值3億元,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魯垛鎮亂針繡產業園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亂針繡生產基地。

一副繡品,說聲「我愛你,中國」

  面對聲名日隆、產業漸火的亂針繡產業,我提醒自己,要幫助更多人脫貧致富,殘障人也不能落下。去年9月,我在縣殘聯開設亂針繡工作室,對有意學習的殘疾人進行免費技能培訓。習近平總書記3月10日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特別是要為中小企業、年輕人發展提供有力條件。我覺得這對於我們的繡娘來說,是特別好的消息。更多的人可以成立自己的小微工作室,收益就更好了。

相關焦點

  • 惠苑路社區婦女巧手繡香囊
    惠苑路社區婦女巧手繡香囊 2020-06-25 06: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留守婦女巧手繡出致富路 手工鞋墊賣到全國各地
    驗貨開始了,大娘、大嬸、小媳婦、大姑娘們紛紛亮出「傑作」:「情深似海」「馬到成功」「浪漫情懷」等彩色字體工整秀氣;山水、花草、蟲魚等刺繡圖案惟妙惟肖。真沒想到這些精美的鞋墊竟出自農家女之手。 「只要檢驗合格,一雙鞋墊網店按圖案的難易給付加工費。」網店老闆葉一貴介紹說。
  • 我縣藍染文創產品在首屆甘肅婦女手工創業創新網絡大賽中榮獲...
    我縣藍染文創產品在首屆甘肅婦女手工創業創新網絡大賽中榮獲創新類優秀獎!王方在講話中強調,本次大賽對於總結和提升全省隴原巧手項目實施以來的成果,充分發揮手工產業在吸納婦女就業、促進婦女創業和弘揚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積極作用,深入推進「巾幗脫貧行動」,團結引領廣大婦女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貢獻巾幗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 【學習時刻|沙畫】脫貧「她」力量,繡出新生活
    年輕人紛紛選擇離鄉背井、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孩子生活困在了一個「窮」字裡,然而讓她們沒想到的是,自己從小做到大的刺繡活兒可以成為脫貧的好手藝。  為了幫助農村貧困婦女,2013年以來貴州省推出了「錦繡計劃」,以保護和挖掘優秀民間民族技藝並著力展開非遺扶貧工作,系統化地推動就業創業工程。2015年,凱裡市啟動苗繡扶貧計劃,通過資金投入、技術培訓和資源對接幫扶當地貧困繡娘。
  • 滿繡:繡滿
    文化不高的桮小麗以針代筆、以線代墨成為滿族民間刺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桮小麗滿族民間刺繡技藝成為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繡品就是我們日子裡的東西。」滿繡是自然而然進入桮小麗生活的,「刺繡是奶奶和母親每天都做的事。」 桮小麗奶奶的時代,是「大姑娘窗下繡鴛鴦」。滿族少女從十三四歲起就開始描花樣,繡枕頭頂、鞋幫、幔帳等出嫁用品。
  • 讓傳統技藝在指尖傳承,巧手「繡」出致富夢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發揮婦聯在脫貧攻堅中的積極作用,鶴慶縣婦聯以「美麗鄉村·女子學堂」為載體,把婦女素質提升工作作為激發婦女活力、服務婦女成才、凝聚婦女力量的基礎性工作,積極舉辦各類技能培訓,努力提升婦女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
  • 大學生返鄉做「針線活」創業:巧手編織「小幸福」
    甘肅金張掖巧手產品展銷館負責人姚豔玲日前接受記者採訪說,作為第一個享受張掖市婦女聯合會8萬元創業資金的大學生,她不僅編織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還把「針線活」共享至千家萬戶,婦女們在家就能織出「小幸福」。2011年,大學生姚豔玲從異地返鄉創業,在張掖高臺縣做起了兒時喜好的「針線活」,將地域風情和絲路元素用一針一線融入其中,做成不同種類的手工藝品,銷往全國各地。
  • 定海:飛針走線繡出幸福生活
    每天上午9時許,定海區幹(石覽)鎮青龍村劉彩素工作室裡彩線飛舞,現年65歲的工作室負責人劉彩素戴著老花鏡細心地教導村民如何用絨線繡出精美作品。劉彩素是定海區首批引入絨繡技藝的刺繡手藝人之一,她懷揣著傳承絨繡技藝的初心,帶領村民們一針一線繡出美好的小康藍圖。以針代筆繡丹青這兩天,劉彩素工作室的刺繡工人在為客戶趕製一批掛畫。
  • 陝西省婦女手工創新創業大賽決賽舉行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王嘉)巧手織錦繡巾幗建新業,這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女性實現夢想的舞臺。9月22日,陝西省婦女手工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陝西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行,30組手工技藝組選手們同場競技。
  • 「巧手幫幫匯」教你繡香囊
    比一比,看誰繡的香囊最好看!連日來,石家莊裕華區建華南街道潤園社區的紅色社區社會組織「巧手幫幫匯」隊長張秀鳳忙得不亦樂乎,她聯合社區共同召集轄區居民舉辦了主題為「黨建引領傳承 守望紅色初心」巧手繡香囊活動,旨在貫徹落實「三創四建」「雙問計」活動要求,調動轄區紅色社區社會組織的積極性、轄區居民的參與性。在社區居委會活動室,參加活動的阿姨們從穿針引線開始。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近年來,各地幹部群眾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 我市婦女創業創新工作登上《中國婦女》雜誌英文刊!
    以「三瓜公社」婦女創業為案例詳細講述了安巢經開區婦聯在推動婦女創業創新、拓寬婦女致富渠道方面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之路。,從積極落實「三免兩減半」幫扶政策到打造婦女就業創業一條街……在上級婦聯的指導和幫助下,安巢經開區婦聯在推動婦女創業創新,拓寬婦女致富渠道方面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之路。
  • 繡出多彩幸福生活 - 西海都市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記者 祁繡娟 山川美景、民俗歷史、豔麗花鳥……蘇曉莉在一針一線中繡出了大美青海。作為一名青繡手藝人,蘇曉莉不僅傳承了青繡文化,還帶著家鄉的姐妹們用手工盤繡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而她也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1971年,蘇曉莉出生在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新添堡村。
  • 瓜州縣婦女手工「雙創」大賽參賽項目展示(二)小手工編織/香包刺繡
    為深入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於脫貧攻堅的新部署新要求,紮實推進巾幗巧手脫貧行動,充分發揮手工產業在吸納婦女就業、促進婦女創業就業和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積極作用,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貢獻巾幗力量。
  • 「網際網路+」助力婦女繡出富裕~
    為決戰脫貧攻堅,2013年,貴州省提出發展民族特色服裝產業的思路,推出了「錦繡計劃」。項目啟動以來,省婦聯發起成立了貴州省婦女手工協會。省婦聯、省科技廳出資300萬元設立「貴州省婦女創新創業合作基金」,共實施項目46項,支持蠟染防脫色技術、刺繡技法融合創新研究等,轉化推廣科技成果三十多項。實施婦女手工扶貧行動,在臺江、三都、冊亨、織金、松桃、鎮寧、榕江、丹寨建立8個省級「錦繡計劃巧手脫貧示範縣」,全省建成千餘個巧手脫貧基地,1354家婦女特色手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
  • 扶貧工廠開進村 針線「繡」出好日子——農家姑娘返鄉創業戰貧記
    返鄉創業三年來,她的21個村級扶貧工廠相繼紮根各村委會,帶領家鄉1000餘戶貧困戶3000多名留守婦女,一針一線「繡」出了好日子。厚積薄發 刺繡走紅窮村侯佑林原本在昆明經營彩票店,2015年,與丈夫商量後放棄了彩票店經營,獨自來到浙江義烏刺繡工藝品廠打工。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十一)巧手編織幸福路 攜手共圓致富夢
    近日,記者在富源新村看到,十多名「巧媳婦」正忙著繞線、鉤織、包裝,製作手工飾品,這是民權鎮在該村設立的「巧手之家」忙生產的一個場景。如今,「巧手之家」已成為民權鎮幫助貧困農村婦女創業就業的一個助推器。為改變貧困婦女「圍著鍋臺轉,抱著孩子看」的生活日常,幫助她們掌握一技之長實現脫貧增收,民權鎮立足實際,以實施「巧媳婦」工程為抓手,深入推進「巾幗脫貧行動」,通過成立「巧手之家」培訓基地,對貧困婦女進行手工技能培訓,使眾多農村留守婦女變成「巧媳婦」,實現就近就地靈活就業,充分發揮了脫貧攻堅「半邊天」的作用。
  • 巧手細工 繡出「醉美」椰城
    綠樹林蔭的休閒馬路。今天,記者帶領大家一起了解海口「環保人」是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巧手細工繡出「醉美」椰城——   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 精準防治大氣水土汙染   「保護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僅是環保一個部門就能做好,需要大家攜起手來,久久為功。」
  • 傳統漢族刺繡,「繡」出江東美好生活新畫卷
    芒市江東鄉是以漢族聚居為主的山區鄉鎮,濃鬱的漢文化在江東鄉得到了代代傳承,具有漢族特色的傳統手工藝也成為江東鄉的代表,從織布、服裝、配飾、點綴都是江東婦女純手工製作,也體現了江東婦女心靈手巧、勤勞持家、大方樸實的特徵。江東傳統手工藝文化是中原漢文化在邊疆的完美保留,至今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
  • 【最美家庭】九襄鎮桃源村阿衣約扎:身殘志堅 巧手織錦繡
    【最美家庭】九襄鎮桃源村阿衣約扎:身殘志堅 巧手織錦繡 2020-10-12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