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技藝在指尖傳承,巧手「繡」出致富夢

2020-12-20 雲南張會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發揮婦聯在脫貧攻堅中的積極作用,鶴慶縣婦聯以「美麗鄉村·女子學堂」為載體,把婦女素質提升工作作為激發婦女活力、服務婦女成才、凝聚婦女力量的基礎性工作,積極舉辦各類技能培訓,努力提升婦女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12月25日,由縣婦聯主辦的「美麗鄉村·女子學堂」刺繡技藝培訓班在金墩鄉化龍村開班,鶴慶縣巾幗巧手致富帶頭人楊文煥擔任此次培訓的主要授課老師。

開班儀式上,縣婦聯主席絞蘭瑞明確了舉辦此次培訓班的重要意義,並作動員講話:

一要珍惜此次學習機會,真正學有所得,通過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手工刺繡致富能手;

二要增強創業意識,真正學有所成,將培訓中學到的知識消化吸收、化為己有,通過吃苦耐勞和勤懇努力,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學習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新技術,增加收入,實現小康;

三要發揮示範帶頭作用,真正學以致用,將本次學到的知識轉會化為實際能力,轉化為婦女手工產業創新發展的實際成果,切實把手工技藝與本地傳統文化、旅遊文化以及現代生活中的個性化需要有效結合起來,在手工產品流通中實現傳統文化價值,用自己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帶動影響周邊群眾,激發她們的潛能,引領更多的婦女增收致富、共同發展。

鶴慶甸南刺繡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集工藝、民俗、實用與審美於一體,世代傳承,是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此次培訓以刺繡基本針法實際操作為主,50名刺繡愛好者通過為期3天的培訓,逐步掌握手工刺繡的技能技巧,幫助她們就地創業、就近就業、靈活就業,增強了她們創業致富的信心,引導她們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創業致富夢。

供稿 | 鶴慶縣婦聯

核稿 | 李菊榮 楊沁

來源:大理婦女

相關焦點

  • 傳統漢族刺繡,「繡」出江東美好生活新畫卷
    藍天、白雲、高山、森林,在芒市江東鄉,除了可以賞山鄉美景、聽江東山歌,還可以與刺繡親密接觸,感受指尖上的非遺魅力。江東傳統手工技藝包括:古法織布、大襟服飾、繡花鞋、刺繡、掇花繡等,傳統手工技藝代代傳承。掇花繡手工藝是江東鄉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圖案主要以動物、植物、花卉為主,寓意著生活平安幸福、家庭和美,代表著淳樸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反映了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掇花手工藝主要運用在背腰、統帕上作為裝飾,刺繡手工藝主要運用在繡花鞋、尖頭圍腰、枕套上作為裝飾。
  • 飛針走線,傳承「指尖」技藝——專訪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1993年,我為著名作家峻青老先生繡了三幅照片。繡好後,我直接坐火車到上海送到了峻青家中,當時老先生沒在家。沒想到回到濰坊後,我收到了峻青寄來的親筆信,他特意寫信來讚賞我的刺繡技藝。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也成了我一輩子的驕傲。」丁培玲說。
  • 這麼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的青繡!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針線縫製出來的衣服、刺繡都有自己的價值它不單單只是一件衣服、一個作品而是被賦予了細膩的感情和文化傳承雙雙巧手,繡出美好生活種種繡法,傳承千年技藝新華網發(賈海元 攝)如今,青繡產業的發展讓老技藝散發出新魅力讓非遺文化在傳承中實現精準扶貧讓青海多了一個有溫度的文化符號更是在扶貧產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手工染線代代相傳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 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文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
  • 定海:飛針走線繡出幸福生活
    每天上午9時許,定海區幹(石覽)鎮青龍村劉彩素工作室裡彩線飛舞,現年65歲的工作室負責人劉彩素戴著老花鏡細心地教導村民如何用絨線繡出精美作品。劉彩素是定海區首批引入絨繡技藝的刺繡手藝人之一,她懷揣著傳承絨繡技藝的初心,帶領村民們一針一線繡出美好的小康藍圖。以針代筆繡丹青這兩天,劉彩素工作室的刺繡工人在為客戶趕製一批掛畫。
  • 臺繡:非遺手工刺繡技藝的現代時尚呈現
    和合文化和傳統刺繡的完美交融一花一葉,一針一線,一繡一物,一巾一盒。「和合花韻刺繡長巾」,比起流通的商品,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大氣又優雅。「材質親膚,圖案獨特别致,包裝精緻用心,款式豐富多樣,通過臺繡純手工刺繡形式來表現現代時尚概念,集文化內涵、手工溫度、藝術品味、生活美學、實用舒適於一體。」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冼女士說。
  • 傳統手藝代表土家織錦、連物繡與打籽繡等,文化傳承價值大於實用
    在古代,服裝穿戴物都是手工完成,工藝手法比較有講究,民間也傳承下來許多經典的工藝,比如土家織錦、以及連物繡與打籽繡等。一、傳統手藝土家織錦凡是由彩線織就圖案的織物,都能統稱為「錦」,錦是一種相當古老而美好的東西。3000多年前的周朝絲織物中,就已經有錦,五色燦爛,華麗異常。
  • 文化共傳承,多彩傳統技藝走進東方社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凡銳近日,沙河街道東方社區黨委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8場主題為「非遺進社區 文化共傳承」傳統技藝學堂的活動。活動中,講師講解非遺文化知識,同時手把手教居民非遺物品古法造紙、風箏、金絲彩沙畫、中國結、麵塑、浮雕畫,剪紙、皮影戲的製作技巧,結束後並開展一場「我是非遺傳承人」傳統文化進社區活動的成果展。通過8次活動,在手工技藝的陶冶中,使社區居民們了解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在社區中發揚光大。
  •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2015-07-15 16:06:25傳承千年的古造紙術,面對工業化衝擊,開始由「技術」變身「藝術」,以賀孝先為代表的造紙藝人通過九代人的傳遞與努力,完整演繹古人造紙場景,力圖延續這古老的技藝。  15日,中新網記者走進了蒼嶺村。在賀孝先的作坊裡,記者看到他正站在石槽邊齊腰深的坑裡,用竹簾不斷從紙漿槽中「撈」出白色的溼紙,壘成堆壓出水分後,搬到牆根,貼上去晾乾。
  • 「巧手幫幫匯」教你繡香囊
    比一比,看誰繡的香囊最好看!連日來,石家莊裕華區建華南街道潤園社區的紅色社區社會組織「巧手幫幫匯」隊長張秀鳳忙得不亦樂乎,她聯合社區共同召集轄區居民舉辦了主題為「黨建引領傳承 守望紅色初心」巧手繡香囊活動,旨在貫徹落實「三創四建」「雙問計」活動要求,調動轄區紅色社區社會組織的積極性、轄區居民的參與性。在社區居委會活動室,參加活動的阿姨們從穿針引線開始。
  • 【學習時刻|沙畫】脫貧「她」力量,繡出新生活
    貴州黔東南地區聚居著大量的苗族人口,秀麗的山水滋養著古老的苗族文化世代相傳。  為了幫助農村貧困婦女,2013年以來貴州省推出了「錦繡計劃」,以保護和挖掘優秀民間民族技藝並著力展開非遺扶貧工作,系統化地推動就業創業工程。2015年,凱裡市啟動苗繡扶貧計劃,通過資金投入、技術培訓和資源對接幫扶當地貧困繡娘。到2019年,繡娘們每年可增收數千元。
  • 枝葉繞指尖 巧手傳非遺
    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觀察袁潔演示東山草編技藝。文\海南日報見習記者 邱江華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長長的椰子葉纏繞在靈巧的指尖,經過按壓、挑起、翻轉、穿插,不出幾分鐘,一隻栩栩如生的粽子就出爐了。袁潔循循善誘,認真觀察孩子們的動作,不停上前講解、糾正,手把手親自指導,原本被孩子們揉皺的草葉在她指尖舒展開來,經過數次有規律的穿插,粽子的輪廓逐漸明晰,孩子們也漸漸舒展開緊皺的眉頭,興致漸濃。玩物「尚」志,傳遞匠心「『玩物尚志』的草編魅力,不僅僅是一草一編的玩樂,更是世代傳承的匠心精神。」袁潔在朋友圈裡寫道。如今,她的草編技藝成熟、動作一氣呵成,這是紮實功底的呈現。
  • 中國刺繡:四大名繡與地方傳統名繡(全面收藏知識)
    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詳解中國各地的名繡特點,使您認識和了解我國四大名繡與地方傳統名繡的全面收藏知識。一、獨具藝術魅力的中國四大名繡刺繡工藝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已經有數千年的世代傳承,是我國經典的傳統工藝之一。明清時期先後形成了最為著名的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這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十一)巧手編織幸福路 攜手共圓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十一)巧手編織幸福路 攜手共圓致富夢 2020-09-14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惠苑路社區婦女巧手繡香囊
    惠苑路社區婦女巧手繡香囊 2020-06-25 06: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寧強繡娘王小琴:41年如一日傳承羌繡技藝 帶動近千人居家就業...
    10年前,「偶然」看懂不起眼的刺繡技藝裡「暗藏」商機的王小琴,如今不僅已成為羌族刺繡傳承人,還將全縣20多個羌繡專業合作社聯合起來,創辦了寧強縣羌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深入貧困村舉辦羌繡技藝培訓、構圖設計繡品圖案、加工生產、聯繫客戶,一天忙得不亦樂乎。興許是耳濡目染,王小琴從小就對奶奶手中的繡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滿繡:繡滿
    文化不高的桮小麗以針代筆、以線代墨成為滿族民間刺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桮小麗滿族民間刺繡技藝成為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繡品就是我們日子裡的東西。」滿繡是自然而然進入桮小麗生活的,「刺繡是奶奶和母親每天都做的事。」 桮小麗奶奶的時代,是「大姑娘窗下繡鴛鴦」。滿族少女從十三四歲起就開始描花樣,繡枕頭頂、鞋幫、幔帳等出嫁用品。
  • 指尖繪錦繡 巧手助脫貧-施秉縣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國慶期間在杭州...
    日前,杭州市臨安區與黔東南州施秉縣在杭州市臨安區錢王財富中心和萬華廣場以「黔貨出山  消費扶貧」為主題,舉辦了為期五天的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讓不少臨安市民及浙江遊客近距離感受到了苗繡的華彩之美和領略了中國優秀苗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價值和魅力。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她趕上了好時代,自小接受義務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我們這些村裡的年輕女性,再沒有學習過盤繡,更沒有人去給自己繡嫁妝。」  曾幾何時,席金花、林三秀們都不無憂慮:自己家的閨女都不肯學,盤繡技藝怕是要在她們這一輩手裡失傳了。
  • 指尖「繡」技藝 巫溪展區驚豔「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
    而在巫溪寧河繡展區,這些小物件卻成了香餑餑。「這個手機殼也太漂亮了,摸起來太有質感了,巧的是還有我手機的型號,我買了兩個,輪換著用。」來逛展的劉女士被巫溪寧河繡深深吸引住了,買了兩個手機殼,一旁的筆記本、筆筒、團扇都讓劉女士非常喜歡。「太佩服我們的繡娘了,還能在手機殼和筆記本封面上繡花。」劉女士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