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公共化的再現與凝視

2020-12-22 人民網傳媒

摘 要:隨著網際網路社會的發展,私人領域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公共空間,導致公私領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消失。本文以「網絡空間」為研究對象,借鑑「公共領域」理論考察了公私領域的界限,借鑑「對話理論」,從網絡技術,對話向獨白的轉變,個人空間的開放等三方面探討了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公共化的動因,結合「內爆理論」指出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公共化的的現實影響,即傳播儀式觀的消解,公私邊界的過度內爆以及網絡空間中符號的異化。

關鍵詞:網絡空間;私人領域;傳播儀式觀;內爆;符號異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051-03

網絡社會的出現重塑了哈貝馬斯的經典公共領域理論,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不斷向公共空間靠攏,造成了公私領域界限的日益模糊,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如傳播儀式觀的日益消解造成了公眾的非理性狂歡,公私邊界的過度內爆造成了意義的消亡,網絡空間中符號的異化使人們成為符號的奴隸等。為了給網絡空間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促進其成為哈貝馬斯理想的公共領域,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

一、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界限的考察

(一)網絡空間重塑下的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這個概念,最早由哈貝馬斯提出,他將公共領域界定為「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1]。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哈貝馬斯並未預見到網絡媒介的興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網絡媒介深刻改變我們交往方式的同時也在重塑著經典的公共領域。法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認為:「社會空間既不是客體也不是主體,既是真實的又是想像的、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實在的又是隱喻的。」[2]網絡空間作為一種虛擬的社會空間既有傳統社會空間的特點,又有它較為獨特的特徵。它脫離了對實體空間的依賴,使形形色色的人都能在這一空間中進行實時的交流,網絡空間憑藉這一特徵對公共領域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二)網絡空間下私人領域的瓦解

哈貝馬斯認為私人領域主要是指個人私域,即個人的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領域。個人的感情生活,個人的醜聞以及個人的肖像等都屬於私人領域,私人在這一領域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和隱私權。而網絡社會的發展使得這些本只能在小域場進行有限人際傳播的事件展現在公共空間中,這些事件的曝光是主動與被動的結合。各種熱衷於炒作和「秀」自己的人物都是主動的曝光,而諸如明星私生活尤其是醜聞的公共化則多數是被動的。這些霸屏的明星八卦很顯然都屬於私人領域,而所謂「屏」則是各種網絡平臺,屬於共享的資源,公共的空間。這些現象無疑證明私人領域正在向公共領域滲透並不斷被瓦解。

(三)公私領域界限的日益模糊化

哈貝馬斯關於公私領域的界定中公私領域是有明確的界限的,但在網際網路時代,公共領域的私人化和私人領域的公開化使這個界線已變得越來越模糊。網絡空間這一社會領域的同一性要求抹殺了一切個體的差異,使公共和私人兩個領域的界限日益消失。公共的事務既可以私人化,私人化的事物也可以分離,傳播到公共領域中,因此公私領域是沒有絕對的界限的。阿倫特在其著作中曾對私人領域的擴張表現出了深深的憂思,並主張保護公共領域,筆者尤為贊同阿倫特的獨到見解。

二、私人領域公共化的動因探析

(一)網絡技術為私人領域公共化提供了技術支持

加拿大學者英尼斯最早從媒介技術的角度考察了空間與社會的關係,認為任何特定的傳播媒介都有其偏向,任何社會中的媒介,都會左右社會組織形態和人際結合方式,傳播技術在所有技術中居於核心地位[3]。網絡自帶融合傳媒的特點,既可以作為大眾傳媒的平臺,也可以作為人際傳播的平臺,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分別帶有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特質,二者在網絡空間內互相融合。在網絡空間,網民可以自由轉換身份和空間,這種轉換具有隨意性,網民上一秒還在談論公共事務,下一秒就可能在談論家長裡短。普通市民往往更多關注與自己利益相關的部分,私人事件每天都在發生,網絡成為一種發洩平臺。2017年9月12日,李某某在微博上曬出一段文字,痛斥某某騙其錢財和感情的事件,隨後各大微博大號也都對其進行了轉發和評論,普通市民也紛紛在微博這一公共空間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一事件本是個人情感與糾紛,屬於私人領域的事件,正是憑藉因為網絡平臺迅速發酵,成為全國大多數人知曉的事件。私人領域的事件大肆地公共化佔用了寶貴的公共資源,也導致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二)獨白促成了私人領域的公開化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王怡紅在《得一門而入—對話研究及其方法指向》一文中探討了對話研究的思想源起、本質屬性和構成理論主要概念之間聯繫等問題,提出對話「它強調整體的,而非片斷的;對話的,而非獨白的交流方式。同時,對話研究關心人類傳播中的差異與對立。」[4]獨白概念正是從對話概念中得出的,它是與對話相對立的,對話蘊含著相互應答的意思,而獨白則是自言堂,獨白者不能回應他人,可以自己隨便說,也可能得不到任何回應,但只要他喜歡他可以一直說下去。

正如對話要發生在一定的環境中,獨白也要發生在一定的空間。網絡空間是一個公開的空間,在這個公共的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與內容都是顯現的,而獨白者在這一空間中帶有「霸權」的特質,他可以完全不必顧忌他人,把私人的東西強行暴露到公共空間。儘管這種暴露可能帶有某種目的,如藉助網絡進行輿論施壓,想要成名或者彰顯個性等,但其性質都是獨白的。獨白者不僅僅指發布者,還包括評論者,評論者通常會將在公共空間看到的內容同自身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從而使網絡空間成為一個私人生活公開,發洩的大平臺。

(三)個人空間的開放是私人領域公開化的催化劑

網絡的發展使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絡空間的一份子,他們可以自主選擇想要展示的內容,不再受媒體的擺布。在網絡空間中每個人都能構建「個人空間」來展示自己,但這個「個人空間」不僅是為了自娛自樂,而是為了讓普通的大眾去點擊,去閱讀,收看,評論,轉發,而點擊,評論,閱讀和收看的數據是衡量他們私人空間成功與否的標誌。

事實上「個人空間」由於其開放性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公共空間,在這一空間中充斥著大量私人的內容。而這些私人空間中的內容之所以被受眾所接受和歡迎與受眾集體的「窺私慾」是有極大關係的。心理學者蘇小波說「只要人格還沒有成熟,人們就還會熱衷於窺探別人的隱私;只要還有欲望被深深壓抑的人,就會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別人隱私,借著別人隱私宣洩自身欲望;只要人性還存在這缺陷,窺探隱私的喜好,就永遠不會結束。」[5]在鬥魚、戰旗等視頻直播平臺上很多人靠挑逗網友有等不雅方式來引發關注,甚至更誇張的還有的直播其露骨程度令人汗顏,但很少有人在網際網路上對這一現象進行抨擊,更多的則是「求資源」,「求網盤」的評論。網絡空間由於其私密性使得很多網友說出生活中絕不會說出的話語,在網友「留下種子」的齊聲歡呼中這些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登堂入室的窺私則成為可以堂而皇之的狂歡式娛樂。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淺析新浪微博中公共領域與私人和公共權力領域的互動關係
    三個領域在微博上逐漸形成,相互影響,並共同作用於社會輿論的形成與對公共事務的影響,所以不能撇開其餘兩個領域單單探討公共領域。本文結合當前較為熱點的PM2.5議題,對三個領域的相互關係進行了探討,進而提出了微博領域建設的建議。     公共領域一直是網絡空間,尤其是微博空間的討論重點。
  • 天花亂墜的「公共化」,都成了「綠營化」
    社論指出,民進黨在野的時候高呼「公共化」,執政時卻大力推動「國家化」,以遂行政治上的「綠營化」為目標;這樣的「三段論」,正是民進黨把公共資源當成政黨私庫管理的謀略。正當蔡英文以「轉型正義」之名清算國民黨早年「國庫通黨庫」的舊帳,但蔡當局現在做的事,其實是如出一轍。這樣的倒退作法,更顯不堪。
  • 文與圖:從空間再現到空間分裂
    換句話說,如果不知道詞話中這段敘述,可能搞不清圖像中發生的具體事件和人物關係;但即使如此,也仍然可以從圖像中讀出某種活生生的生活情景。這種圖像比起純粹依附性的插圖,已經具有了一些獨立性的活態空間再現特徵。從這種插圖走到近現代更具獨立再現性的連環畫,在邏輯上已經是勢在必然了。
  • 臺灣《東森新聞網》:華視臺視「公共化」的兩難
    還是新聞局鼓吹的「公共化」?目前已形成兩派論述,究竟哪一種方式比較好,沒有人敢打包票。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代,長期掌控無線電臺資源,在政黨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黨政軍退出三臺」遂成民進黨的強力訴求。然而,這幾年的政治情勢及媒體生態已有大幅改變,隨著頻道的開放與多元發展,「黨政軍退出三臺」的訴求立基點已有弱化跡象,衍生出的卻是「媒體與政黨」分際的新問題。
  • 臺灣「準公共化」託育新政釀「保姆危機」
    中新社臺北9月14日電 臺灣「準公共化」託育新政8月1日實施以來,飽受保姆群體詬病。14日,新北、臺中、桃園等多個城市的近千名保姆走上街頭抗議,稱新制度損害她們權益。據了解,為緩解父母育兒壓力、刺激社會生育,臺灣行政機構推出所謂「準公共化」託育新政。居家託育人員(即保姆)與私營託兒機構憑意願與衛生福利事務主管部門籤約;家長若將2歲以下嬰兒送往籤過約的保姆或私營託兒機構處照料,每月可獲6000元(新臺幣,下同)補貼。
  • 網絡公共領域研究文獻綜述
    阿倫特,她認為政治屬於行動領域,是公共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按照她的觀點,公共領域意指一個共同的政治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公眾作為公共空間的政治成員參與政治的討論。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問世引來了英語世界對於「公共領域」的討論熱潮。
  • 臺民間機構籲當局完善託育準公共化政策
    :11:1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霈韻   中新社臺北8月11日電 (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託育準公共化政策實施滿周年,臺灣民間機構託育政策催生聯盟(簡稱「託盟」)11日召開記者會,敦促臺當局針對政策漏洞修正相關法規。
  • 福利:小公寓中的私人空間
    壁櫥櫃窄櫃儲物櫃小型儲物櫃轉角廚房儲物櫃嵌入式儲物櫃轉角儲物櫃人們通常喜歡把餐具、食物、酒、油等放到儲物櫃中保存,平時不經常使用的物品也會保存到儲物櫃裡這樣有助於我們房間的清潔,此外還可以為小型的公寓提供額外的私人空間。這種角儲藏櫃的優點1.大量的架子小廚房只需要在柜子上增加幾個架子就可以提供充足的空間。如果您卸下儲物櫃的門,您會獲得開放式的儲物貨架,可以給您帶來新鮮感。
  • 臺灣民間機構籲當局完善託育準公共化政策
    中新社臺北8月11日電 (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託育準公共化政策實施滿周年,臺灣民間機構託育政策催生聯盟(簡稱「託盟」)11日召開記者會,敦促臺當局針對政策漏洞修正相關法規
  • 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 依法治理網絡空間
    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增強公民公共衛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識;18.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建立完善失信懲戒制度;19.完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加強權利保護20.落實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在重大公共決策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制度機制
  • 隱私、私人空間與社交距離
    人與人的關係與空間距離密切相關,有的人走的很近,親密無間,有的人難以親近,拒人於千裡之外。人與人的距離有物理的,也有精神的。有人雖然物理上極為接近,卻同床異夢,志不同道不合,也有人雖遠隔千山萬水,百年千載卻惺惺相惜,如舊日老友。
  • 哈貝馬斯:作為私人自律領域的市民社會
    在專制主義統治下,最初只有在私人意義上才談得上建立起作為私人領域的市民社會——社會關係被剝奪了其準公共性質。法律和行政等方面的政治功能都被收歸公共權力機關。脫離公共領域的絕不是從國家權威統治下解放出來這一意義上的「私人」領域;這種領域只是作為屈服於重商主義法規的領域才出現的。
  • 臺灣:「準公共化幼兒園」建設,讓私幼業者變成公共託育的「加盟店」
    以「準公共化幼兒園」來說,讓私幼業者變成公共託育的「加盟店」,只要符合臺當局所訂合作要件,包括收費、教師與教保員薪資、基礎評鑑、建築物公安檢查、教保生師比、教保服務質量等,符合標準的私立幼兒園申請並通過審核程序,即可成為準公共化幼兒園。
  • 新書訊 | 論私人幹預義務——網絡時代的一種行政法學理更新
    也就是說,既然網絡監管部門難以直接對「網店」實施有效監管,那麼就應當通過立法課以網絡平臺運營商幹預「網店」經營活動的義務,與網絡監管部門一起治理網絡世界,即所謂「公私協力」。正如萊斯格所言:「在網絡空間中,某隻看不見的手正在打造一個與網絡空間誕生時完全相反的架構。
  • 老A私人空間完整高清好課
    老A私人空間高清完整,好課分享(有需要的找我)     為什麼從古自今,所有人都倡導我們要學習,是因為學習能獲得知識,學習能夠掌握必須的生活技能
  • 老A私人空間完整好課低價
    老A私人空間高清完整,好課分享(有需要的找我)     為什麼從古自今,所有人都倡導我們要學習,是因為學習能獲得知識
  • 讓藝術「公共化」 寶龍酒店藝博會第十站上海臨港再綻光芒
    超豪華嘉賓陣容強勢助陣,全沉浸式藝術情境、多樣化藝術互動精彩加成,寶龍酒店藝術博覽會將藝術品與家居情境巧妙融合,為魔都愛好藝術的大眾消費者們呈現了一處美好藝術互動空間,在酒店邂逅美好生活。讓藝術「公共化」 活動再獲政府美贊第一屆寶龍酒店藝術博覽會自首站青島啟程,全國巡展至此次的第十站,不斷收穫來自藝術行業、市場、媒體乃至政府機構的高度重視及支持美贊。
  • 孩子的私人空間,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發展空間.
    而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與孩子保持親密的關係,同時又要給予孩子一定空間和私人領地。現在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父母都希望寶貝能夠在自己的呵護下健康成長,殊不知在某種情況下卻給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插上了更多的荊棘……在開始之前,蘭蘭媽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你一般進孩子的房間時,是先敲門,還是直接推門呢?
  • 設計師張昕:如何打造私人定製空間 創屬於自己的仙山樓閣
    私宅定製一直都是一個比較私人和個性化的話題,它的本質是讓更多的好朋友享受專屬的私人住宅生活,同時也代表著未來主人私人生活空間的生活品質,因此如何做好私人定製空間成為了現如今熱議的話題。我們邀請到來自越界精造的張昕與我們一同探討私宅定製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