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和七年七月,登州長官向朝廷上奏的一件事情,引起了徽宗皇帝的關注。
在當時,登州還沒有升級為府,只管轄蓬萊、黃縣、文登、牟平四個縣。州的長官稱作「知登州(事)」,時任知登州的人叫做「王師中」。
王師中的生平,史料記載不多。一些專門收錄異聞的筆記,曾提及他在登州任上見到的怪事:一條「大海鰍」(多半是鯨)從蓬萊海上經過之前,當地曾颳起了異常的大風,王師中詢問老人,知道海鰍將來,於是專門到蓬萊閣上觀看。結果,「海鰍」來的時候,「不見其首,但其脊如山。」
這在古代的確算是奇聞,但王師中向朝廷上報的並非此事。他在奏報中說:「遼人薊州漢兒高藥師、僧即榮等,以舟浮海至文登縣。」(《三朝北盟會編》)
此事在《續資治通鑑》當中也有記載,主人公不變,仍是高藥師等人,但地點有所出入。史載:「金之蘇州漢兒高藥師、曹孝才及僧即榮等,率其親屬二百餘人,以大舟浮海,欲趨高麗避亂,是月,為風漂達宋界駝基島(砣磯島)。」
從地理位置綜合推斷,《續資治通鑑》的說法更為可信。也就是說,高藥師一行原本要從遼東半島走海路到高麗,但途中遇到大風,漂流到了北宋地界的砣磯島。砣磯島位於長山列島的中間位置,北宋在此設軍駐守,在宋遼時期,算是兩國事實上的分界線。
與王師中類似,高藥師的生平也沒有太詳細的記載,但他的名字很有特點。在宋金之際,「藥師」似乎是一個很流行的名字,除了高藥師之外,還有一個先降宋、後降金的郭藥師。不知道是否是受此影響,金庸大師在武俠當中還塑造了一位經典人物,叫做「黃藥師」。
高藥師的到來,為北宋方面帶來一個重要情報:女真人在東北興起,攻奪契丹舊地,已經推進到了遼河以西。
實際上,女真首領阿骨打早在遼天慶四年(宋政和四年)就已經起兵。但古代通訊條件有限,北宋君臣對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形勢變化並不了解。
徽宗雖然被後世視為昏庸的書畫皇帝,但其實也頗有開疆拓土的想法。尤其是五代時割讓給遼人的燕雲十六州,他一直想伺機收回。因此聽到王師中轉來的情報,他很重視,讓大臣們商議對策。
經過廷議,徽宗皇帝決定派高藥師以買馬為名(宋初曾有先例),跨海與女真方面取得聯繫,投石問路,試探結盟攻遼的可能。
皇帝過問的事情,效率自然很高。王 師中 在七月份上奏,八月初就收到了朝廷的詔書。他很快挑選了七名將吏,與高藥師組成一支使團,配備好船隻。在當年八月下旬,高藥師一行就出發了。
然而,高藥師此行並不順利,不僅沒有見到女真首領,甚至都沒有正式登陸。《三朝北盟會編》記載:「藥師等既至彼境北岸,相望女真巡海人兵多,不敢近船,幾為邏者所害,遂復回。」
高藥師回到宋境,已經是政和八年的事情了。宋廷聞訊,或許認為是高藥師缺乏正式頭銜,因此女真不加禮遇。於是,改派武義大夫馬政為正使,另外挑選會說多種語言的平海軍卒呼延慶,與高藥師等七八十人,再次過海,出使女真。
這次使團規模可謂隆重,並且還攜帶禮物,但渡海登陸之後,女真人的態度仍不友善。巡邏隊捉住他們一行之後,不僅搶走了禮品,還多次動了殺念。使團一行反覆比劃,其中以高藥師出力較多,這才逃過一劫。但也是被綁著送到了阿骨打處。
阿骨打聽聞馬政一行的來意之後,與大臣商議,認為此舉有益,於是也派人出使北宋。雙方就此建立起正式聯繫。經過幾番討價還價之後,達成了「結盟攻遼」的共識,史稱「海上之盟」。
弔詭的是,作為「海上之盟」的牽線人,高藥師在此後的史料中鮮有出場。在剛結盟時的形勢看,他算是給北宋立下了功勞。按說應有封賞,但並沒見提及。
幾十年之後,在金國海陵王時期,又出現了一位「高藥師」。這位高藥師並沒有單獨的列傳,只是介紹蕭裕的時候簡單提及。《金史》記載,蕭裕曾向高藥師抱怨海陵王,而高藥師告密。蕭裕最終被殺,高藥師則加官受賞。此高藥師,到底是不是彼高藥師?史無明載,不敢輕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