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的長島,是山東省唯一一個海島縣。長島縣下轄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島嶼,其中居民島有十個,根據方位的不同,分為南五島和北五島。
北五島當中,位置最靠南的是砣磯島。在長島縣境內,砣磯島可謂「大鎮」,無論島嶼面積還是人口規模,都排名靠前。其實,這個島上也只有8個村莊而已,分別是大口(分四個行政村)、井口、呂山、後口和磨石嘴。
從地圖上看,砣磯島的形狀有點像直角三角板,而本文要介紹的井口村,就位於直角三角板底邊的中間位置。井口村依山望海,村前的海灣恰似一口井的形狀,因此而得名。
陸地上的村莊姓氏結構通常比較簡單,有不少村莊甚至只有單一姓氏(鎮駐地村莊除外)。與之不同的是,海島上的村莊,姓氏就要複雜的多,井口村也不例外,這個村莊約三百戶人家,規模也不算太大,但姓氏種類卻有20多個。
根據《井口村志》記載,2009年時的統計顯示,全村共有24個姓氏,分別是王、劉、孫、朱、李、陳、趙、張、宋、吳、武、喬、郝、寧、菅、楊、徐、彭、葛、梁、姜、滕、袁、龐。
井口村姓氏種類雖然多,但規模並不均衡,大的姓氏人口超過百戶,小的姓氏則僅有數十戶乃至幾戶。
其中,朱姓和梁姓遷來較早,也是村裡的大姓,人口都超過了百戶,佔全村的三分之二以上。
根據村名石碑記載,這兩個姓氏都是清順治年間從蓬萊遷來,朱姓源自蓬萊朱家莊,梁姓源自磕頭崖村。
朱姓和梁姓之外,其他姓氏的規模就要小的多,除了王姓和吳姓超過10戶之外,剩下的戶數基本都是個位數。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砣磯島的地理位置是主要原因。
此前已經提到,砣磯島大致位於長山列島的正中,過去航海技術有限,船隻通常只能逐島航行,遇到大的風浪,就要到臨近海島的港灣中躲避。在闖關東的過程中,不少內地的移民乘船經過此處,或因為天氣耽擱行程,或因為盤纏用盡,或看中了這片海上沃土,陸續在此落戶。井口村位於砣磯島的南岸,外來船隻多半要從這裡經過,因此在此歇腳落戶的人尤其多,姓氏種類也不斷增加。
島上的耕地面積雖然有限,但臨近的大海卻資源豐富,只要勤勞能幹,就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就這樣,20多個姓氏的人們居住在這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經過數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現在的井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