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個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都出現了這個問題,到底跟哪些原因脫不了干係呢?如何才能預防?出現的話,一定要切除膽囊嗎?此文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它是在膽囊裡形成的石塊,石塊的體積有大有小,結石的出現會影響到膽汁的正常排洩,還會刺激到膽囊,很不利於膽囊和整個身體的健康。
該問題的出現,跟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都沒有吃早餐的習慣,但一整夜過來,膽囊裡已經充滿了膽汁,如果長期不吃早餐,膽囊就得不到刺激,裡面的膽汁無法被及時排出,會逐漸濃縮,濃度還會增加,當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會有結晶析出,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結石。
除了不吃早餐,長期過午不食、長時間不吃飯等,飲食沒有規律性,也會使得膽囊的排空速度減慢,膽汁會淤積,同樣會增加體內長「石頭」的風險。
與所吃的食物也有關係,現在食物越來越多樣化了,人們吃得更好了,比如主食,很多家庭都是習慣吃精細的白米白面,像米飯饅頭等,吃雜糧比較少,精製食物中的纖維素含量較低,或者平時吃大魚大肉比較多,攝入脂肪過多,長期吃都會增加膽囊的負擔。
跟缺乏運動也有關係,運動太少,膽汁排空就會出現延遲,進而就可能會淤積,長期下去,也會有結晶析出。
還可能是疾病所致,與胃和肝的健康有很大關係,肝不好的人,往往膽囊的功能也會有所下降,收縮能力比較差,排空會受到限制,胃出現異常的話,也可能會使得膽囊排空出現延遲,進而都會增加長結石的機率。
此外,還跟年齡有一定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各項機能在衰退,體內膽固醇的比例會上升,容易在膽囊內堆積,增加風險。特別是膽固醇偏高、肥胖的中老年人更容易中招。
了解原因之後,可能很多人也比較關心出現該問題後,到底是保膽還是切膽呢?其實這要因人而異。
如果膽囊功能良好,更傾向於保留,及時取出石塊即可,一般來說,不會損傷到膽囊和周圍的一些組織,如果覺得切除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等不適。
如果膽囊功能已經無法正常運轉了,可以在專業人員的建議下考慮切除,一直拖著,可能隱患會更大。
對於出現該問題之後,沒有任何異常表現的人來說,不需要刻意採用特殊的緩解方法,要養成好的飲食習慣,一定要定期的去複查,及時了解結石的大小;如果之後經常感到腹痛、噁心和嘔吐,皮膚和眼睛都發黃了,最好及時去看,防止拖的時間久了,帶來其他一些並發問題。
綜上所述,出現該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十有八九跟以上幾個原因有關,不同的人,身體表現不完全相同,緩解的方法也不一樣,要根據自己膽囊的健康程度選擇合適自己的緩解方法,想要預防長結石,大家平時一定要養成好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