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見丨美國大城市在1918年大流感中的死與生

2021-01-09 澎湃新聞
1918年,美國加州奧克蘭市,因發生大規模流感,市政禮堂被用作臨時醫院,由美國紅十字會的志願護士在這裡照顧病人。人民視覺 資料圖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將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置於人人皆知的未知領域(known unknowns)中,引發了關於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應當採取哪些危機應對措施等等亟待解決的一系列問題。

比如,儘早防控疫情,是否有利於經濟與生產儘快復甦?對經濟真正的影響是暫時性的還是長期性的?不同的公共衛生應對措施如何影響疫情的嚴重程度?如何權衡限制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等非藥物幹預(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行為的經濟成本?

分別來自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理事會(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紐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和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三位經濟學家Sergio Correia、Stephan Luck和Emil Verner,在一篇3月底提交的一篇

工作論文

(見於在線預印社區網站SSRN即社會科學研究網)中,利用43個美國城市應對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歷史資料,嘗試探尋重視公共衛生、限制社交距離與城市經濟如何從疫情中復甦之間的關係。

1918年1月爆發,至1920年12月結束的1918年大流感(1918 Flu Pandemic),是美國也是現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流感疫情。據估計,這場流感感染了當時世界人口的約三分之一,即5億人,並導致至少5000萬人死亡。在美國,疫情造成全美共55萬至67.5萬人死亡,使美國人口減少了0.66%,健康群體和18歲至44歲的中青年年齡組別中死亡率尤高。

本研究的三位作者發現,

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非藥物幹預行為來限制社交距離和民眾互動的城市,在疫情結束後有可能取得更為強勁的製造業增長。

與面對新冠病毒疫情的今日世界各地採取的措施類似,1918年大流感中實施的非藥物幹預式的公共衛生應對措施,包括關閉學校、劇院和教堂等公共場所,禁止公共聚會,隔離疑似案例,以及限制商業場所營業時間,等。

當年,加州的奧克蘭(Oakland)、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Omaha)、俄勒岡州的波特蘭(Portland)和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等在公共衛生政策方面表現最好的城市,都在疫情中規定了120天以上的限制社交距離措施,因此死亡率更低,疫情後經濟復甦表現更好。具體而言,每提早10天採取防控措施,就能在疫情後讓自己的製造業僱傭水平提升5%;每延長50天防控措施,製造業的就業機會將增加6.5%。這些「優等生」城市甚至在1919年就開始進入經濟復甦初期,就業、製造業產出和銀行資產等各方面均有增長。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紐約州的奧爾巴尼(Albany)、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罕(Birmingham)和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Saint Paul)等城市只規定了少於60天的限制社交距離措施,因這些城市的此就業、製造業、銀行業等方面的許多經濟指標在疫情中遭受重創,製造業產出水平下降了18%。(參見下圖1)

圖1:藍點代表的城市在1918年流感中採取了更加積極主動的非藥物幹預行為,從而在疫情結束後製造業增長更為強勁。資料來源:Sergio Correia, Stephan Luck, and Emil Verner, 「Pandemics Depress the Economy,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Do Not: Evidence from the 1918 Flu」.

那麼,限制社交距離和民眾互動所產生的經濟成本會不會讓防控措施得不償失?本文用不同城市的數據進行了解釋:「在這場大流感中,如果沒有此類措施,經濟活動也會減少,因為家庭減少了消費並較少外出工作,以減少感染風險。因此……(這些防控措施)減輕了疫情給經濟帶來的擾動。」

用作者的話來說:「沒有證據表明,在公共衛生方面採取更積極行動的城市在經濟方面表現較差。」換言之,疫情的大爆發無疑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越早防控,越有利於降低死亡率,並促進經濟儘快恢復。

可以說,長期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此消彼長,取決於不同城市決策者在疫情中對治理與施政的不同態度。但城市決策者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具有政策積極性與政策自主性,而非受到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階段、財政實力、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體系等方面的制約與影響?

作者從流行病學中文獻發現,稍晚爆發疫情的城市有機會從首先爆發疫情的城市防疫抗疫的經驗中吸取教訓。伴隨著這場大流感由東至西橫掃美國本土,越來越多的城市採取了更為積極主動的非藥物幹預行為,各地公共衛生響應強度相對有所提高。也就是說,懶政、惰政、怠政會為當地市民帶來災難,而敢於決策、善於決策的勤政,則當為鄉梓之幸事。(參見下圖2)

圖2: 當1918年大流感從美國東岸向西岸蔓延時,越來越多的城市採取了更為積極主動的非藥物幹預行為。城市示意點尺寸越大,表示當地公共衛生響應強度更高。資料來源:Sergio Correia, Stephan Luck, and Emil Verner, 「Pandemics Depress the Economy,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Do Not: Evidence from the 1918 Flu」.

不過,當下的人類社會與一百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不斷提升的人均壽命和社會發展水平,帶來更高的人口基數和人口密度;全球化帶來更高的人口流動比率和外來人口比例;各國和各地的人口素質和公共衛生系統均有改善,如在信息的傳遞和接收、避免高危人群聚集、降低醫療系統交叉感染、及時供應醫療物資等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應急反應方面,能力更強大。

三位經濟學家特別指出,

中國內地、臺灣地區和新加坡及早採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有助於儘快壓平新增病例曲線,闖過流行高峰期,避免成為疫情「震中」,同時還有利於避免經濟活動過度受擾,增長斷崖式下跌

值得讀者留意的是,在過去的百年間,美國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活動中已有約70%與消費部門有關,就業結構也主要依賴服務業:服務業部門貢獻的新增就業人數遠多於製造業部門貢獻的新增就業人數。

而在此次疫情中,美國的服務業尤其是休閒娛樂行業嚴重受挫。過去四周內,美國初次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數超過了2200萬,幾乎抹去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所有新增就業增長數。失業率的上升通常會令個人收入承壓,也與個人支出下行、GDP增長放緩、經濟步入衰退及公司盈利停滯等有關。由此可見,疫情一旦開始影響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廣泛的開支削減及就業緊縮將不可避免地削弱美國的經濟發展。

因此,新冠病毒疫情中的公共衛生政策和社交距離控制,可能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該論文的研究結論,對某些尚未打贏抗擊疫情戰,就開始迫不及待,希望分階段重啟經濟的政客來說,不啻是強有力的警醒。

隨著新冠疫情曲線有所平緩,美國白宮方面在4月16日宣布,將分階段重啟美國經濟,開放社會生活,具體由各州州長依據本州情況自行做出決定。4月17日,川普連發三條推特,內容分別為「解放明尼蘇達州」,「解放密西根州」,「解放維吉尼亞州」,呼籲放寬對上述幾州的管控措施。隨後幾日,美國多地爆發民眾反對「居家令」、「封城令」的示威活動,抗議者高喊「不戴口罩、不做檢測」口號,甚至有示威者攜帶槍枝參與抗議活動。

這意味著,

如果必要的病毒檢測能力和傳染病學追蹤能力有所缺失,貿然過早重啟經濟,解除「封城」,大有可能引發第二波新冠疫情,削弱正在進行的防疫工作

使醫療體系不堪重負,並最終拖累經濟的復甦態勢和社會的恢復進程

。這篇論文,值得好好閱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舊影|「美國的歷史為什麼忽視了1918年流感大流行」
    1918年被稱為「西班牙流感」的圖像能教給我們有關COVID-19的什麼信息?美國國家檔案館保留了豐富的「1918大流感」圖像,顯示其與今天的危機驚人的相似之處——從口罩到急救醫院。遺憾的是,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在美國的歷史上似乎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展示這些流感時期的文獻有助於認清該疾病在世界重大災難的歷史上應有的位置。
  • 為什麼1918年流感大流行從未真正結束
    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俗稱「西班牙流感」)使全世界50到1億人喪生。這是自黑死病以來最致命的全球性流行病,在流感病毒中很少見到能擊退年輕而健康的人,通常在出現第一種症狀的幾天之內。在美國,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使平均預期壽命降低了12歲。
  • 現在的美國讓人想起1918年大流感
    美國正在發生的一切,讓人不禁想起1918年的大流感。1918年的大流感起於當年1月,終於1920年6月。今年剛好是其結束100周年。文 | 蘇奎堪薩斯州位於美國中部,是美國的幾何中心。1918年春末,西班牙通訊社向倫敦路透社發出了一條並不引人注目的新聞通訊:一種奇怪的流感疾病在馬德裡爆發,但症狀溫和,目前還沒有死亡病例報告。因為西班牙媒體最先報導了疫情,再加上西班牙沒有參戰使得媒體可以自由報導疫情,西班牙國王被感染更增加了新聞性,1918年這場世界大疫因此被誤稱為西班牙大流感,還有人幽默地稱之為西班牙女士(Spanish Lady)。
  • 不只醫藥事:1918大流感下美國的「口罩社會史」
    現代口罩對1918年的美國社會而言尚屬「新奇之物」,為幫助不明就裡的民眾儘快製備口罩,有媒體形象演示了這種「忽然進入生活」的「新日常工具」——「幾塊紗布疊成四折厚,用兩根帶子系在臉上,一根帶子繞著耳朵上方的頭部,另一根圍著耳朵下方的脖頸。」不過大流感期間口罩與美國社會的多維互動遠未就此終止。
  • 關於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十個神話
    去年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100周年。當時死亡人數估計在5000萬到1億之間,佔世界人口的5%。5億人被感染。 然而,死亡率在不同的群體中是不同的。在美國,印第安人的死亡率尤其高,這可能是由於過去接觸流感毒株的比率較低所致。在某些情況下,整個土著社區都被消滅了。當然,即使是20%的死亡率也遠遠超過典型的流感,而典型的流感導致不到1%的感染者死亡。 在1918年的流感期間,沒有特定的抗病毒療法可用。
  • 看看美國學校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時怎麼做
    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間,儘管當時的世界與現在大不相同,但討論依然很熱烈。據估計,那場大流行在全球範圍內造成500萬人死亡,其中包括67.5萬美國人。1918年大流感又被稱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根據《公共衛生報告》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在1918年,紐約有近100萬名學生,其中約75%住在公寓裡,住在擁擠、不衛生的環境中。《公共衛生報告》是美國衛生局局長和美國公共衛生服務的官方雜誌。《公共衛生報告》的文章稱:「學校為來自廉價公寓區的學生提供了一個乾淨、通風良好的環境,教師、護士和醫生已經在這裡進行了徹底的的醫療檢查,並且記錄了檢查的內容。」
  • 西班牙媒體刊文回望1918大流感:發生了什麼,留下了什麼
    3月22日,西班牙主流媒體《先鋒報》(La Vanguardia)刊載評論文章《1918大流感給我們傳遞的訊息》(Coronavirus: mensajes de la gripe de 1918,菲利克斯·巴迪亞(FÈLIX BADIA),原文見https://www.lavanguardia.com/historiayvida/
  • 「穿越時空」的福奇:1918年爆發大流感,曾呼籲人們居家隔離
    據觀察者網4月29日報導,當地時間28日,美國《福布斯》聚焦了一位20世紀的「福奇」——託馬斯·塔特爾博士。兩人不僅長相非常相似,還有很多如穿越一般的巧合。一篇題為《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福奇博士》文章裡,詳細闡述了兩位專家在美國兩個大流感時期發生的相似情況。
  • 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給2020年的提醒:人們要一起渡過難關
    據西班牙《世界報》,105歲的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在採訪時說,他所在小鎮當年四分之一人被奪取生命,「我不想看到悲劇重演,人人都要當心。」另一位107歲的美國倖存者則提醒:「現在人們應該彼此當拐杖,一起渡過難關。」
  • 1918-1919,被一場流感擊中的中國
    (1918-1919年,大流感時期的美國)1918年五月底,上海租界中的華人出現了一種流行病症。第一個病例被報告的時間是5月30日,當天先後有15人中招,該病蔓延迅速,不及一周租界工部局醫院就有50人入院診治,未入院的感染者估計尚有數百人。
  • 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給2020年的提醒,國外到底有沒有在努力抗疫?
    據西班牙《世界報》報導,一位1918年大流感的倖存者,今年已經105歲的老人在採訪時說,他所在小鎮當年四分之一人被奪取生命,「我不想看到悲劇重演,人人都要當心。」 無獨有偶,在目前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另一位107歲的大流感倖存者則提醒,現在人們應該彼此當拐杖,一起渡過難關。
  • 皮國立:1918年,中國是如何挺過疫情的?
    1918年世界大流感之疫情,無疑創造自黑死病以來單獨一場疫病損失人口最多的記錄。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1918年9月到12月,歐洲就死了600萬人。而全球在這波疫情中,「至少」有2000多萬人因此殞命,至多則是殺死一億多人。由於當時沒有檢驗微生物的器具,故無法精準地判斷死亡人數,一般認為實際的死亡人數,絕對比帳面上的統計數字更多。
  • 新冠病毒肺炎和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有哪些相似點?看專家怎麼說
    而大約百年前的1918-1920年,全世界也發生了一場席捲全球的大瘟疫,史稱「1918-1919大流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最終導致了數以千萬人的死亡。有人問,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跟今年的新冠有哪些相似點?有何看法?
  • 大流感:美國費城自信地繼續舉辦大遊行,第二天疫情大爆發
    「人們充滿自信,認為西班牙流感的疫苗很快就會研發出來。(費城)市政府甚至允許舉辦大規模遊行。」以上文字出自凱薩琳.阿諾德的《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變的世界》(該書中文版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書。「流行病學家認為,1918—1919的流感流行是人類歷史上單一的最致死的感染性疾病大流行之一。
  • 世界大瘟疫啟示錄丨甲型H1N1流感:金融海嘯中的致命颶風
    相比於被歷史銘記的1918年大流感,雖然2009年是個並不遙遠的年份,但關於那一年甲型H1N1流感(即更為人們熟知的豬流感)的記憶似乎已模糊。是的,如今的甲流在人們看來就是一種普通流感。事實上,初暴發時的它也曾面目猙獰。
  • 100多年前的西班牙(美國)流感在中國
    1918年-1919年大流感時期的美國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在1918~1919年曾經造成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全世界死亡人數至少為2500萬。(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約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較起來較為致命。此流感蔓延全球,從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薩摩亞島,無一倖免;許多愛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絕,在薩摩亞死亡率更高達25%。亞馬遜河口的馬拉若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沒有感染報告的人類聚集地二、當時國內的情況1918年,我國從南到北多個地區都爆發了疫情。
  •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之際,藝術家們在做什麼
    蒙德裡安、蒙克也染上了「西班牙流感」,但自我隔離之中,他們似乎找到了自己。莫奈為完成《睡蓮全景》而建造的大畫室莫奈:在吉維尼花園為法國人畫下一處寧靜的港灣1883年,莫奈與家人移居巴黎以西50英裡的吉維尼,他親力親為,並聘用六名園丁打理花園,吉維尼家中的茂密園林景致成為莫奈心之所系。
  • 1918年大流感時西醫有多野?蒜油精、硫磺粉、煤油拌白糖……
    1918年流感起源於美國,並在全球大流行,全世界17億人裡面有5億人感染,5000萬到1億人死亡。當時沒有有效的疫苗,醫學界最終採取保守的治療方式,也就是加強看護、隔絕接觸、注重日常衛生、服用增強體力的藥物。
  • 百年前大流感,美國窮人悽慘;百年後新冠,美國窮人仍悽慘
    「在傳染病的侵襲中,窮人永遠是最脆弱的。生活在貧民窟的家庭,由於養家餬口的壯年父母病死,剩下未馬上感染的人只能挨餓….」以上文字出自凱薩琳.阿諾德的《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變的世界》(該書中文版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書。
  • 1918,大瘟疫下的列國兵卒
    大流感,舊稱「西班牙流感」,醫學家和歷史學家們直到如今也不能確定這場瘟疫的原爆點在哪,只知道最早可查的特大傳染案例出現於該年3月份的芬斯頓軍營(Camp Funston)。,Aix-les-Baines,法國北部,19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