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歷代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徵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
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託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從此貓見老鼠就尋仇。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佔先機。虎和龍不服氣,被封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後面。兔子不服,要和龍賽跑,兔子跑到龍前面。狗不樂意,一氣之下咬傷兔子,被罰倒數第一。蛇、馬、羊、猴、雞之間還經過一番較量,最後豬跑來佔據末席。
老鼠偷吃糧食,證明「倉鼠有餘糧」,說明這戶富足,家中鼠多象徵富裕。 清代方叡頤《夢園叢說》記載粵東一種「錢鼠」玩具,叫聲好像數錢。老鼠能發出數錢般的聲音。舊時湖北等地以此聲為吉祥之兆。浙江一帶卻認為「前半夜主得財,後半夜主散財」,而崇明一帶則認為此聲預示禍災禍。
因為牛耕,中國人對牛感情漸深,把諸如憨厚勤勞,不求回報等優秀品質附在牛身上,魯迅以「俯首甘為孺子牛」言志。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諸侯之祭,牛,曰太牢。」《清史稿·禮志一》:「太牢,牛一,羊一,豕一」,牛都是最尊貴的祭祀品,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天地之用。春秋戰國的諸侯會盟,國君執牛耳割血,塗在嘴裡。
虎是百獸之王,寅虎相配,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狀,《說文》中「寅」意為「陽氣上升,雖上有凍土,必破土而出」,與虎的兇猛剛陽之氣契合。如果說商代銅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對虎的畏懼,那在戰爭的虎烙印,則代表對徵服的渴望,行軍打白虎幡旗,曉勇者為「虎將」,調兵用虎符,兵器有虎紋。
嫦娥奔月傳說源於《淮南子.覽冥訓》,嫦娥在月中有玉兔相伴。兔是月的象徵。《春秋運鬥樞》說:「行失瑤光,則月出兔」。《樂府詩集》有「白兔常跪搗藥蝦蟆九」的詩句,晉朝傅玄在《擬天問》中吟:「月中何有?白免搗藥。
龍鳳呈祥圖案在唐代後廣為流傳,不但象徵帝後權力,也象徵夫妻的美滿結合,還可象徵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
中國古代神話的女媧和伏羲均為人首蛇身,《魯靈光殿賦》描「伏羨鱗身,女媧蛇身」,《帝皇世紀》《路史》《拾遺記》《史記.補三皇五帝》也有記載。河南南陽軍帳營東漢早期墓畫像石,伏蔑執矩,女媧執規,上身著衣,下露蛇尾,相對而立。新疆的唐代古墓中的伏羲女媧交合像,他們腰身以下是交合的蛇軀。
歷代君王將帥以擁有駿馬為榮。周穆王擁八駿。漢武帝為取得大宛汗血寶馬兩次遠徵大宛。唐太宗鍾愛「六駿」, 颯露紫、拳毛騧、青騅、什伐赤、特勒驃、白蹄烏,刻在昭陵以表彰戰功。還有秦始皇的「追風」、「白兔」,項羽的「烏騅馬」,劉備的「的盧」,關羽的赤兔,等等
古人視羊為「德畜」,善群、好仁、死義、知禮。善群,羊喜歡聚群。好仁指羊善良,有角但不好鬥。死義指羊被宰殺時安靜,視死如歸,故有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知禮指羊知恩,羊羔跪乳象徵孝道
「猴為人祖」的傳說頗多。《山海經》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可見夸父(即舉父)形象實乃猴子。成都地區神話認為盤古開天地,猴群中的伏羲女媧繁衍出人類。古吐蕃在《西藏王統記》中載其先祖系猻猴所變。羌族神話《木姐珠和冉必娃》,冉必娃用火燒掉全身猴毛成了美男子。
玉兔與月亮,金烏與太陽常相提並論。《淮南子· 精神》說「日中有蹬烏」,即三足烏:日烏、金烏、金鴉。明代楊慎的《藝林伐山》說「日中有金雞」,日與月,太陽屬東方酉雞卻位於西;月亮屬西方卯兔卻居於東,原因是「日月陰陽互藏其宅也」。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吟「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古人認為日月食是天狗所吞。寧波有諺「天狗吃月亮,地下放炮仗」,懷化人說「天狗吃月,臉盆子敲缺」,試圖以聲響嚇退天狗。天狗還導致婦女不育。婦女供奉「送子張仙」,他手執彈弓仰天瞄準,據說是射殺天狗
畜牧戶供奉豕神、欄神。豕神本職廁神,南方農村廁所和豬圈多合二為一,故廁神多兼職圈神。廁神即紫姑神,或死於廁的西漢戚夫人。豬欄神是姜太公,封神時姜太公把為自己預留的東嶽神讓給黃飛虎,自己當豬欄神。浙西一帶常在豬欄張貼黃紙,「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