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八旬老人傳承虎頭鞋:誰喜歡這門手藝,我教

2020-12-16 網易新聞

(原標題:周村八旬老人傳承虎頭鞋:誰喜歡這門手藝,我教)

 

 

中國網3月3日訊 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見證著生產力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在周村的街巷集市,傳統手工技藝隨處可見,每一種技藝都流露著匠人指尖的分寸用心。虎頭鞋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手藝,延續著老百姓的生活智慧,傳承著獨特的民間情懷......

 

 

每逢周村大集,80歲的仲偉蘭老人都會提著個大包裹來到八卦樓旁邊擺攤,一雙雙精緻可愛的虎頭、豬頭、貓頭鞋,不時地吸引著路人圍觀,與其說她老人家是在賣鞋不如說是在看人看風景,她悠然自得的坐在小凳子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

 

 

「冷嗎?這麼早就來擺攤,」仲偉蘭老人笑嘻嘻地說:「不冷,習慣了,就算不來擺攤我也會早起來做鞋的。」仲偉蘭說,做鞋是一種心情,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做鞋,而賣鞋是為了讓人喜歡,無所謂賣多賣少,看到孩子們穿上就很高興。老人家年輕時跟母親學會了這門手藝,就一直沒放下,60歲退休後就開始在家做鞋,時間過的飛快,一做就是二十年,「老粉絲」都不少了。

 

 

與仲偉蘭老人相鄰的另一位心靈手巧的老人叫張玉英,她的花色風格與仲偉蘭老人的有所不同,因為家在附近好找,很多客戶就直接到家裡找她買鞋,走進老人家中,屋裡到處都是精美的工藝品,鞋樣、虎頭枕,布鞋等,還有一雙即將成行的虎頭鞋。老人拿起鞋子邊做邊講:「做一雙虎頭鞋從放樣開始,然後選料做鞋幫,再納鞋底,最後做鞋面,幾個流程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反覆好幾次很麻煩,光鞋面一個虎頭就需運用刺繡、拔花、打米字等多種針法,完成一雙鞋最少需要三天,做虎頭鞋需要的不單是手頭功夫,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

 

 

看著張玉英敏捷地飛針走線,納鞋底,上鞋幫,針腳縝密而均勻,真看不出已是80歲高齡的老人。針線穿插間滲透著老人對虎頭鞋的獨特情懷。張玉英說:「虎是吉祥物,她象徵著子孫的幸福繁榮,所以世代流傳至今。如今傳承這項手藝的幾成絕響,如果有喜歡這門手藝的人,我會好好的傳授給她。」(文/尚曉 圖/張紅霞)

(原標題:周村八旬老人傳承虎頭鞋:誰喜歡這門手藝,我教)

本文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2020-06-11 0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豐順埔寨:傳承「火龍」傳統技藝 擦亮「非遺」金字招牌
    76歲的張自祿老人,是埔寨鎮埔南中心村的村民,他告訴記者,燒火龍鬧元宵這一傳統,在埔寨已流傳了幾百年,而他做火龍也有30多年了。
  • 苟晶案中,那個八旬老人讓我背脊發涼
    這話當然是說給苟晶聽的,苟晶明白,這是一種威脅。  苟晶本以為事情到此結束,但威脅還在不斷升級。  她萬萬沒想到,邱老師雖然八十高齡,卻能如年輕人那般日行千裡。苟晶發文的第三天,邱老師帶著幾名大漢堵在苟晶任職的公司門口,從中午12點一直到晚上7點多。  如果不是有監控為證,我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 四川非遺大師把妻女教成了微刻高手 傳承手藝
    四川非遺大師把妻女教成了微刻高手 傳承手藝 2018年10月25日 14:15   來源:成都商報
  • 苟晶案中,那個八旬老人讓我背脊發涼
    我作為一個父親,非常不容易。1997年我在很無奈的情況下,才讓她頂替了你的成績去大學。作為一個老師,我這樣做的確有違師德,但是請你原諒我。苟晶的內心獨白大概是:拿什麼原諒你?我的老師。是什麼讓一個八旬老人,帶著幾名大漢日行千裡堵苟晶的門?如果想要道歉,大可以公開道歉。
  • 【我們的節日】吉智雲:巧手繡香包 傳承老手藝
    老人說:「縫製的香包裡,最有特色,最受小孩子喜歡,也是最難做的,要數老虎頭造型。老虎頭實在難做,從下料到墜繩是十七道工序,每樣都容不得半點馬虎,很費時間,看到小孩開心快樂的表情,費時費力我也覺得值」。吉智雲從30多歲時就開始學做香包,這四十多年裡,她不斷改進工藝,根據市場需要,推陳出新,自己琢磨出金魚、葫蘆、錦囊等眾多款式。
  • 通訊:西藏八旬學者傳承梵文步履不停
    中新社拉薩5月20日電 題:西藏八旬學者傳承梵文步履不停  作者 周文元 易雪萍  在拉薩,臨近布達拉宮的一處退休生活區,81歲的西藏知名梵文學者林溫·白瑪格桑正給學生講課,他坐在家中學房的沙發上,左手邊擺著一塊立式黑板。  林溫·白瑪格桑常為學者、僧人、高校師生免費講授梵文。
  • 招徒學做布鞋 8旬老人手藝傳下來
    但令這位老人難過的是,李家傳了百年的製鞋手藝眼看就要在他這裡失傳。為了把李家百年製鞋手藝傳承下去,前不久李大爺向外界傳出招徒的消息,願無償將世代相傳的家族製鞋手藝教給任何一位願意學習、傳承的陌生人。最終有兩位來自資陽的小夥子成為他的徒弟,到昨日,兩個人已經學藝半月。   老人名叫李軍,原名李光宗。他出生在位於老成都上升街上、三代做鞋的「達三江」布鞋店。
  • 老人用手撕出了一張清明上河圖,希望能把這項手藝傳承下去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圖是一個總長很長的話,想畫出來已經很難了,有個老人卻把這幅畫用另一種方式表現了出來。老頭兒花了十個月的時間,用手撕紙撕出了一張完整的清明上河圖。圖中有數不清的船隻,數不清的人物,這些作品的創作難度都很大,其中最難的應該是手撕橋了。
  • 貴州八旬老人娶42歲嬌妻,新娘:不知道上輩子誰欠誰的
    沒想到,同樣是在貴州遵義,又發生了一件「八旬輪椅老人娶小四十歲新娘」的稀奇事兒。2021年1月7日,遵義桐梓縣街頭,一位八旬老人身穿大紅喜服,端坐在輪椅上「招搖過市」的迎娶新娘。在他身後,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敲鑼打鼓,喜氣洋洋,好不熱鬧。原來,老人今天結婚啦!新娘還是個比他小40歲的漂亮小姐姐!
  • 八旬老人自創絕技 銅絲彎出「福祿壽」-劉國英,銅絲,孫鳳英,鉛絲...
    原標題:八旬老人自創絕技 銅絲彎出「福祿壽」劉國英為此深感自豪:「市面上有百福圖、百壽圖,但一百個祿字是沒有的,所以這些作品完全是我的獨創設計。」為了做這三百個字,他花了足足一年多時間。而要把它們不多不少地拼成大字的「福祿壽」,也花了他一個多星期。  對於劉國英的愛好,愛人孫鳳英的態度很樸實:「我覺得這是件好事。平時在家裡,我就多做一點家務事,讓他有更多的時間投入自己這份愛好。」
  • 東莞老街傳統"絞臉"仍受歡迎 古老手藝憂失傳欲1元招徒
    如今,對於不少愛美人士來說,這項傳統手藝仍然受到歡迎。不過記者走訪東莞莞城、厚街等地老街發現,如今堅守這項傳統手藝的人已經不多,莞城老街上「絞臉」的攤檔僅剩下兩三家,且攤主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年紀最大的袁婆婆已經83歲。手藝如何傳承下去,是這些手藝人較為憂心的事情。厚街的景姨還利用網際網路將自己的手藝掛上「閒魚」希望1元招徒,「等到老人們牙齒都掉光了,這門手藝就失傳了!太可惜!
  • 「雄安·容城」剪紙貼畫 九旬老人的特殊手藝
    3月29日,來到容城縣東小裡村孫秀芹老人家,走進裡屋,91歲高齡的孫秀芹老人正盤腿坐在炕上,左手拿剪紙,右手拿剪刀,全神貫注得剪著一隻小狗,她的旁邊放著一張張通過小鳥、小魚、鳳凰、花朵、樹葉等動物植物剪紙圖像拼成的彩色圖畫。
  • 「老油頭」吳六:絕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
    說到傳統榨油技藝,吳六忍不住誇讚道:「其實胡麻油對人的身體特別好,我這一輩子就喜歡吃胡麻油,吃了它身體不會發胖,而且傳統壓榨方式壓出來的油特別香,還好儲存,是現代機械榨油技術遠不能比的。」油坊中的「大將軍」「二將軍」環顧四周,一條大油梁懸在油坊的南牆邊。
  • 「手藝傳承從創意開始」
    和所有跌宕起伏的傳承故事一樣,趙闊明、趙豔林、陳凱峰三代「面人趙」的故事也見證著歷史的動蕩和時代的變遷。與麵塑結緣的傳奇人生趙家與麵塑結緣開始於陳凱峰的外公趙闊明。20世紀初葉,八旗子弟趙闊明出生於北京,後來家道中落,他便到天津拜師習得了做面人的手藝。上海開埠不久,他帶著大徒弟郎紹安來到滬上,靠手藝走街串巷「討生活」。
  • 即墨區特色手工藝製品——「虎頭帽、虎頭鞋」的文化傳承
    以前膠東地區老輩人很講究,要為剛出生的孩子準備虎頭帽、虎頭鞋、虎枕頭、虎掛飾等,等孩子過了「百歲」就可以用了。虎頭帽起源悠久,西安市文物研究中心收藏的一件唐代虎頭帽襁褓陶俑(高10釐米,紅陶質),是目前中國所見嬰孩頭戴虎頭帽最早的實物例證。
  • 傳承傳統手藝,看中國帶動民眾脫貧
    王方周說,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傳承傳統手工藝,這就是我們創辦蠟染製作坊的初衷。 王方周(左)在給店員介紹蠟染畫手工藝成品。(圖片來源:新華社)王方周(左)在指導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畫蠟畫。(圖片來源:新華社)「竹編三代」青出於藍在中國貴州省紫雲縣郊的磨向村,今年79歲的唐光榮老人一家四代同堂,鳥籠的編織手藝也傳承了三代人。中新社報導,唐光榮從17歲開始編織鳥籠,是當地篾條籠編織技術的代表人之一,一生都與鳥籠打交道。
  • 你最喜歡的一道菜是什麼?我最喜歡周村煮鍋
    你最喜歡的一道菜是什麼?我最喜歡周村煮鍋槓子頭槓子頭又叫籤子饃,俗稱小山東鍋餅。是一種起源於山東省壽光市王高地區的特色傳統麵食。這是一種白面火燒,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因做槓子頭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槓翻壓,故名。
  • 虎頭鞋 鞋樣:嬰兒虎頭鞋、北京老虎頭鞋做法
    和大多數市場上銷售的鞋幫鞋底分開的商品虎頭鞋不同。老人說此虎頭鞋穿腳上有助於嬰兒學習走路。因為是軟底且鞋幫鞋底一體嬰兒腳掌可充分感知行走時的力量變化。跌倒後也容易爬起,不像那種硬底鞋那樣板腳,不好爬起來。 圖1為鞋樣。中間兩條直線將鞋樣分為3個區域C為鞋底,兩邊為鞋幫。兩幫沿直線豎起後A點縫合後為虎頭B點縫合後為鞋跟。以A4紙大小6張面料(類似牛仔布最佳)和鞋樣粗略縫丁在一起。
  • 百師®人物 | 八旬老人的「皮影人生」
    今天唄唄要帶大家認識一位八旬老者張坤榮先生,他為皮影戲付出了60年光陰,至今仍然為皮影戲的傳承四處奔走。」▲皮影戲-----「我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才有機會可以給師傅當助手,上臺表演。」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讓張坤榮有了這一身的好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