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師®人物 | 八旬老人的「皮影人生」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隨著時代飛速發展進步,皮影戲已經漸漸淡出了大眾視野。而今,人們也只在一些懷舊電影裡看到它的身影。今天唄唄要帶大家認識一位八旬老者張坤榮先生,他為皮影戲付出了60年光陰,至今仍然為皮影戲的傳承四處奔走。

▲張坤榮

國家級非遺項目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

-----

-----

張坤榮1940年1月生於周王廟鎮,1958年進入浙江皮影劇團,師從皮影大師魏柏榮,1963年起成為劇團主力。此後與同行一起致力於皮影藝術改革,執導排演了《半夜雞叫》、《沙家浜》、《椰林戰歌》等節目。張坤榮六十載「皮影人生」。如今78歲的他,仍然精神矍鑠,說話聲音洪亮。

皮影戲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它需要表演者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配合音樂,兼顧旁白和唱腔。「最重要的就是這手上功夫,皮影演得好不好,影人演得活不活,就全在這兩手之間。

▲皮影戲

-----

-----

「功夫深不深,從你影人的動作上可以知道。」張坤榮1958年進入浙江皮影劇團,跟隨皮影戲資深藝人魏柏榮等前輩學習皮影藝術。

為了學好這項傳統技藝,張坤榮每天5點就起床練習。「我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才有機會可以給師傅當助手,上臺表演。」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讓張坤榮有了這一身的好手藝。

▲張坤榮後臺工作照

-----

-----

1969年,張坤榮所在的劇團解散,他離開了皮影戲舞臺。但是,他特別懷念在劇團的生活。每晚睡覺的時候,總感覺耳邊仍能聽到那「咚隆隆」的點鼓聲和表演者咿呀的古腔。

2004年,退休後的張坤榮復出,開始教學、演出、編寫新劇。皮影戲要想更好走下去,讓更多人喜愛,就要緊跟潮流。」

為此,張坤榮在新增表演劇目上下足功夫。他根據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創作了《過猴林》,還在童話書裡找靈感,創作了《漁夫與金魚》。

▲皮影戲《西遊記》

-----

-----

張坤榮雖然現在年事已高,但仍活躍在皮影戲表演一線,曾為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外賓做過皮影戲表演。張坤榮說,「皮影戲『走出去』是好事,多和其它地區的皮影戲藝人多交流,才能賦予海寧皮影戲更強的生命力。」

唄唄:在新的時代文化浪潮中,皮影劇社需要不斷地創新、跨界,與國外藝術進行碰撞,才能煥發新的生機;與此同時,傳統藝術也需要不斷尋找適應市場的方式,由內而外的發展才是持久的發展。張坤榮很好的契合了這個時代觀眾的需求,將膾炙人口的故事用皮影戲來演繹,讓經典更好地傳承、保留了下來。

相關焦點

  • 皮影戲: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
    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隨著鑼鼓聲響,湖北武漢花博匯內的古戲臺瞬間熱鬧起來,一塊幕布逐漸亮了起來,劇目名《猴王借扇》緩緩上升,皮影戲正式開始。
  • 老黃和他的皮影人生
    □本報通訊員  孫 猛  在滑縣,皮影戲這門民間傳統藝術遠近聞名,作為當地皮影戲的唯一傳承人,黃浩然從13歲登臺演出到現在,皮影藝術已陪著他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老黃家住老店鎮耿範村,小時候村裡每次玩皮影,他都會聚精會神地觀看。回到家裡,自己再根據戲裡的人物形象,用硬紙板學著剪起了皮影。
  • 皮影人物造型的藝術化
    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中,隴東皮影大量運用了誇張、變形的表現手法,塑造出亦真亦幻的人物形象。為了突出人物個性,刻畫面部特徵時常常採用抽象變形的方法,對人物忠奸刁善等性格特徵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依據隴東地區傳統的民間審美習慣,隴東皮影在人物臉部的敷色上,運用象徵性的手法表現人物特徵。
  • 永城80歲老人講述皮影的故事
    據老人介紹,他14歲開始學習皮影戲,當時在永城和亳州附近有一個遠近聞名老手藝人樸連山,他就徒步數百裡去拜師學藝,感動了老師,後來得到了老師的真傳,跟著師父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走上了謀生的路子,從而誕生了永城皮影戲,他也成為現在永城唯一的皮影戲藝人。劉文朗操作劇中人物,在嫻熟的操作下,皮影人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 八旬老人翻譯百首中華古詩詞 冀推廣中國詩文化
    八旬老人翻譯百首中華古詩詞 冀推廣中國詩文化  【同期】北京師範大學退休教師 簡文光  八旬老人翻譯百首中華古詩詞 冀推廣中國詩文化  【同期】北京師範大學退休教師 簡文光  比如說air特別多,be where, care
  • 68歲老人醉心皮影戲 表演30年僅休息30天
    9月23日,在孝感雲夢臥龍島非遺文化園,68歲的秦禮剛老人正在為觀眾表演著皮影戲《武松打虎》。  秦禮剛邊唱邊跳著,皮影小人在這個68歲老人手裡,舞得風生水起。  隨著戲中人物摔倒在地,秦禮剛在幕後也顫顫咧咧著。
  • 喜訊,皮影大師秦禮剛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獎
    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獎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雲夢皮影大師秦禮剛榮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獎,我省僅兩人獲此殊榮。 雲夢皮影戲是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始於清中葉。 雲夢皮影輕裝簡從,二人一臺戲。
  • 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
    幕布前,劇中人物依次出場,展示出百般變化;幕布後,來自湖北孝感雲夢縣的皮影戲傳承人秦禮剛手舞足蹈,調動各種道具。近20分鐘的表演,秦禮剛非常投入,謝幕時,71歲的他已滿頭大汗。「只要有人看,我就要一直演。」秦禮剛說,演皮影戲40年,他心中一直保持著那份熱愛。  秦禮剛從小就是皮影戲迷,只要有人來村裡演,他場場必到,還經常瞞著父母到城裡看皮影戲。
  •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八旬老人的臉譜情緣 2020-06-11 0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祁永啟:搖曳光影裡的皮影生涯
    今年85歲高齡的祁永啟老人,回憶起曾經與皮影為伴的過往,唏噓不已……貧寒人家的聰慧少年1931年,祁永啟出生於今天的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新莊村,其父祁延禎是青海省早期的皮影藝人,曾拜平安古城鄉沙卡村張官保為師,系統學唱皮影戲,在平安一帶頗有名氣。
  • 四川皮影的前世今生
    這種藝術是中國獨有的,這就是皮影戲……」一位著名策劃人在海外演出宣傳海報上,如是概括皮影藝術。      在我國,皮影藝術起源於何時,民間說法卻不一。其中以殷商說為最早。其論據是老年山西皮影藝人都供奉黃龍真人。黃龍為殷紂故事人物,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但確有文獻資料可證的,是晉代《搜神記》一篇文中記載的:「……影戲之源出於漢武帝李夫人亡。
  • 精美手工皮影人物 一個1000元難買到
    自從懂事起,魏金全滿眼都是皮影娃娃、梆子、碗碗等皮影道具,滿耳都是碗碗腔那優雅而纏綿的族律。漸漸的小金全喜愛上了皮影,也時常偷偷地拿父親的皮影人馬舞弄幾番,嘴裡還咿咿他學著大人哼唱戲詞,逗得家人開懷大笑。魏金全說,小時候只要父親有演出,他都要跟上去看,門其他班社來他們當地演出,他也會攆著去看。由於當時農村的文化娛樂形式極為貧乏,皮影戲演出常常是一本、三折(折戲),一般都會演到下半夜。
  • 範正安 泰山皮影的執著人生
    與泰山皮影結緣60餘年,範正安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他想讓更多人認識和關注這項傳統藝術。表演皮影戲用的影人等道具,都是範正安親手製作而成。範正安表演皮影絕活「十不閒」。範正安 生於1945年,著名皮影藝術表演家、工藝美術大師,泰山皮影第6代傳承人,皮影「十不閒」絕技唯一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皮影戲劇《封存的皮影寶盒》
    關於皮影戲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基本用的都是當地方言,同時以打擊樂器和弦樂的演奏為故事增加氣氛,有非常濃厚的鄉土氣息。
  • 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原標題: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隨著鑼鼓聲響,湖北武漢花博匯內的古戲臺瞬間熱鬧起來,一塊幕布逐漸亮了起來,劇目名《猴王借扇》緩緩上升,皮影戲正式開始。
  • 民間故事:搗亂的胖子突然失蹤了,但是傀儡師的皮影卻是多了一個
    皮影這種東西,在附近方圓數百裡,還是有些新鮮的,人們雖說知道有這麼個東西,但是從來沒見過。當銅鑼響起的時候,傀儡師略帶沙啞的聲音喊道:「父老鄉親!皮影馬上開始了,還請諸位來捧個人場!」也沒有什麼多餘的廢話,只有這麼一句而已。
  • 創作劇目、創新道具,皮影戲傳承人秦禮剛——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
    原標題:創作劇目、創新道具,皮影戲傳承人秦禮剛——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隨著鑼鼓聲響,湖北武漢花博匯內的古戲臺瞬間熱鬧起來,一塊幕布逐漸亮了起來,劇目名《猴王借扇》緩緩上升,皮影戲正式開始。
  • 市劉開渠紀念館舉辦「光影乾坤 皮影文化」皮影主題社教活動
    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著亮布演戲而得名。皮影發源於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畫藝術,被公認是 「電影始祖」,2006年,皮影被國家列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八旬老人中獎千萬後自殺
    近日,江西八旬老人,中獎千萬後於第二年自殺。2018年10月老人購買福利彩票中獎1195萬,稅後所得957萬。2019年7月,在山坡上發現老人屍體,警方現場勘察,排除他殺嫌疑,認定為自殺。財貨動人心,為財忘,也為財忙,兩個兒子因不滿財產分配,相互攻殲,相互詆毀,反目成仇,讓八旬老父寒了心。一張彩票毀了一個人,也毀了一個家。
  • 皮影戲我的最愛文(呂進良)
    幾根竹竿、兩隻手、一張嘴、一套鑼鼓,支撐起所有的人物和情節,這就是陝西華州皮影。有句俗語:「中國的皮影在陝西,陝西的皮影在華州」就是對皮影戲的形象描寫,詩人範成大的《夜市行》「吳臺多少繁華地,偏愛元霄戲影戲"就是對皮影戲的生動刻畫。小時候,每逢年過節,或者村裡人婚喪嫁娶,老人過壽,小孩過滿月,皮影戲是必不可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