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老人醉心皮影戲 表演30年僅休息30天

2020-12-16 南昌新聞中心

  9月23日,在孝感雲夢臥龍島非遺文化園,68歲的秦禮剛老人正在為觀眾表演著皮影戲《武松打虎》。

  秦禮剛28歲開始學皮影戲,上世紀80年代他在雲夢縣建起了自己的「夢澤影戲館」。

  他每天中午為進城務工的鄉親們表演皮影戲。這一堅持,就是30多年。

  秦禮剛雙手操作著皮影人,嘴裡模仿著風聲、動物叫聲,唱著戲詞。

  秦禮剛唱的皮影戲,內容大多來自《楊家將》、《嶽飛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傳統藝術作品。

  但是他往往會在戲裡加入很多個人演繹與自由發揮,每場表演都是即興的。

  秦禮剛邊唱邊跳著,皮影小人在這個68歲老人手裡,舞得風生水起。

  隨著戲中人物摔倒在地,秦禮剛在幕後也顫顫咧咧著。

  武松與老虎同為秦禮剛一人操作,左右開弓、上下翻飛。據介紹,他最多時曾同時操作11個角色。

  徒弟在一旁,輔助秦禮剛操作皮影人手部與嘴型的動作,並適時更換布景。

  秦禮剛身後,兩位老人正用著京胡、大鑼、馬鑼、鈸等樂器進行著配樂。

  秦禮剛的戲大多與歷史相關,間或穿插一些民間故事,他的皮影劇目可以連著演五年不重複,最長的一出要演100多天。

  秦禮剛介紹道,30多年來,除了每年的除夕,他每天都會演出3小時以上。

  30多年來,秦禮剛教出了77個徒弟。其中3個外國徒弟,還有1個機器人徒弟——英特爾公司的機械臂曾向秦禮剛拜師,並配合他表演了一出《武松打虎》。

  秦禮剛現在每周還會去武漢,給兩所學校的學生授課。

  秦禮剛收過最小的弟子是他的孫子,同時也曾是中國最小的皮影戲藝人,4歲時就登過中央電視臺進行表演。

  據悉,皮影戲在中國民間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於2011年被列入「人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秦禮剛老人作為孝感雲夢皮影戲代表人物,也於2012年被授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性代表傳承人。(圖/文陳晨)

相關焦點

  • 永城80歲老人講述皮影的故事
    劉文朗今年80歲,家住河南省永城市蔣口鎮張窪村蔡樓,從小就痴迷於傳統皮影戲藝術。據老人介紹,他14歲開始學習皮影戲,當時在永城和亳州附近有一個遠近聞名老手藝人樸連山,他就徒步數百裡去拜師學藝,感動了老師,後來得到了老師的真傳,跟著師父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走上了謀生的路子,從而誕生了永城皮影戲,他也成為現在永城唯一的皮影戲藝人。
  • 平江皮影戲的頑強生命力
    剛在長壽鎮九嶺村表演完,又接到萬豐村吳姓大家族的邀請,稍稍休息幾天後,他就要挨家挨戶地連續表演40多個晚上。「下半年生意好,一天可演12本戲。」72歲高齡的李緒先精神爽朗,聊起皮影戲,他如數家珍。當問及老人這麼大歲數了還堅持從事皮影戲表演,身體是否吃得消時,老人回答很乾脆:「我們唱戲的當然身體好,不然怎麼唱,哈哈!」
  • 泰山皮影:一個人演活一場戲
    ,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正左腳踩鼓,右腳敲鑼,口中唱著戲詞,雙手還舞動著皮影戲道具人只見白銀幕上的影人拳打腳踢、舞刀弄槍,活靈活現。精彩的皮影戲《石敢當》引得觀眾陣陣掌聲和歡呼聲,不時有人跑到後臺看個究竟,當確信一臺戲是由老人一個人演出來的,無不感到驚奇。老人叫範正安,今年65歲,11月4日,他剛從省裡領回了「山東10大民間文化守望者」證書,而在這之前,他剛剛結束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連續20天的中國非物質文化展示表演。
  • 上海「第一皮影戲班」後繼乏人、觀眾漸逝
    昨天,桂林皮影戲第五代傳人沈明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頗為自嘲地說:「你可以叫我們末代傳人,我的傳人都已經67歲了,觀眾從8年前的1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40多人,再過一兩年,可能就徹底湮滅了。 」  戲班成員年齡很大  桂林皮影戲一直致力於內容創新,《常回家看看》、《麥兜的快樂暑期生活》等新時代皮影戲,也在表演中。
  • 皮影戲: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
    近20分鐘的表演,秦禮剛非常投入,謝幕時,71歲的他已滿頭大汗。「只要有人看,我就要一直演。」秦禮剛說,演皮影戲40年,他心中一直保持著那份熱愛。  秦禮剛從小就是皮影戲迷,只要有人來村裡演,他場場必到,還經常瞞著父母到城裡看皮影戲。邊看邊學,秦禮剛積累了一些演皮影戲的基礎。  27歲那年,秦禮剛決定拜師學藝,剛開始就被回絕了。
  • 皮影戲的唱腔和表演形式,現在的皮影戲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看到皮影戲的時候都大部分的人還是會認識一點的,但對於他的唱法和表演的形式沒有特別多的人了解,現在的皮影戲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皮影戲的這些事情。皮影戲現在在中國流傳的地方還是特別多的,在不同地方的皮影戲是不一樣的,長期的演出方式的變化也讓他融入了特別多地方的精華,這樣就形成了特別多樣的派系。
  • 千年皮影跳起「太空步」 外媒稱皮影戲在中國獲新生
    原標題:千年皮影跳起「太空步」 外媒稱皮影戲在中國獲新生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外媒稱,皮影戲在中國重獲新生。它表演的故事通常改編自歷史或民間傳說。由於在表演風格中加入了新元素,這種傳統的娛樂再次興起。
  • 神仙樹社區開展非遺皮影戲體驗公益活動
    1月14日,神仙樹社區攜手5A級社會組織玉成志願服務與研究中心(玉成書院)開展了第二屆非遺文化傳承月之「重溫國粹文化 非遺皮影戲體驗」公益活動。本次活動旨在提升社區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神仙樹社區黨委書記向明煜和30餘名轄區青少年及其家長參加了本次活動。
  • 皮影戲(唐山皮影戲)
    跟皮影戲的緣分那可得從小時候談起,記得當時跟爸爸一起看抗日戰爭片《小兵張嘎》,日本鬼子齋藤對中國的皮影戲非常的珍惜,甚至強搶民間的皮影人。從那時起,我便對皮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皮影便由此而來,到宋、金、元時期呈現出繁盛的趨勢,並由南至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藝術風格。而在這其中,唐山皮影是獨具魅力的。長大之後,學習了科學文化知識,又有網絡通信的幫助,通過各種渠道,我對唐山皮影有了深入的了解。唐山皮影又叫做灤州影,因發源於灤河而得名,又因為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製成的,所以又通稱為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無一不透著唐山老頭兒的精氣神。
  • 中國文化之皮影戲,民間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
    自此皮影戲這種表演形式就流傳了下來。到了明清時期,皮影戲的發展達到了頂峰,甚至流傳到了海外影響十分深遠。那時,京城中活躍著許許多多的皮影戲班,一些達官貴人還花重金請名師為自己雕刻皮影,甚至以私養屬於自己的皮影戲班為榮。
  • 四川皮影的前世今生
    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大多具有漢魏石刻簡約純樸的古韻,清代極盛。皮影分東西兩路,東路分布於川東、川北山區,影人形制多以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釐米,以牛皮製成。當地人稱作「渭南影子」,從陝西渭南傳來之故。西路分布於川西成都地區,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響,一般高約60釐米。
  • 賡續「王皮影」,拒絕「忘皮影」
    戲如人生。如同被夾住腦袋的小和尚,王彪的皮影戲之路也充滿了誘惑和選擇。  52歲的王彪是四川閬中「王皮影」的第七代傳承人,皮影戲在這個家族傳承了350年。王彪的爺爺王文坤,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表演皮影戲,受到奧地利總統接見。  王彪從小接受最嚴苛的科班訓練,皮影戲技藝了得,但成家立業後為了養家餬口,他不得不淚別爺爺,四處打工。
  • 青海文化之旅:大通皮影戲社的春天
    周邦輝告訴記者:「皮影是『五人忙』,我和我的徒弟互相配合,我下一場需要什麼人物,他提前給我準備好。我對皮影人的操作,有各種手勢,指揮我的徒弟們,讓他們用嗩吶、弦樂曲牌,來配合我節目的完成,這樣的話五個人共同完成一臺戲。」「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 長沙皮影:光與影的絢麗史詩
    張明星便是這樣一個痴心的皮影藝人,直到現在,他還如朱大平所說的一樣「到山溝溝裡」的人家去演出。從18歲開始拜師學習皮影戲後,已快60歲的張明星不僅仍痴心這門古老的藝術,更是搜集了整整一屋子的皮影,在家辦起了一個微型的皮影館。三人一臺戲,難學更難精。
  • 古老傳統藝術皮影戲記載著歷史的印記
    據說在明成化年間,在竹溪豐壩鄉和中峰鎮就有皮影戲班。鄂西北一帶有「西革」、「漢革」兩種影戲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黃」腔,屬陝西影系;"漢革"影偶較大,唱本地高腔,應屬江漢平原影系。沔陽皮影江漢皮影尤以沔陽皮影戲最為著名,它融傳統繪畫、雕刻、美術於一體,集電影、電視動畫於一身,具有濃鬱的民族氣息,是我國藝術菀裡的一朵奇葩。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範正安:用英文表演泰山皮影
    範正安告訴記者:「用英語表演皮影是突發奇想,收到邀請才開始準備。到了美國,用中文表演美國人都聽不懂,這就失去了交流的意義。雖然我的英語說的不好,但也是對觀眾的尊重,同時也想表達中國傳統藝人也善於學習、敢於創新的精神。」  為了用英文進行表演,70多歲的範正安花了大量時間練習英語。  「在去美國的兩個月前,外孫女把劇本翻譯成英文。
  • 隴縣皮影夏日演出 非遺文化喚起兒時記憶
    最近幾天隴縣皮影戲在隴縣文化館樓前演出。小小的皮影戲承載這多少兒時的記憶,一個個影子,訴說著多少老人的心聲。一張張皮影,記錄著隴州父老千年的歷史。這幾年由於年輕人外出,皮影戲也很少有演出,特別是隴縣城這幾年都沒多少皮影演出,很多縣城的老人都要去鄉村跟廟會才能看到。現在就非常方便了,在縣城就能看到。人們把隴縣的皮影稱為「陝西西路皮影」。皮影,是以牛皮為材料的雕刻藝術,有人把它稱為皮雕。又因靠燈光照射在幕皮上顯影的特徵,所以大家又把它叫作「燈影戲」。
  • 圖片故事:皮影戲幕後的表演 道具純手工打造
    「不多說,往前數20年,皮影戲在我們這裡可是相當風靡的,即便是農忙的時節,我一天都得演出好幾場!」說這話的是江西省上慄縣上慄鎮綠塘村69歲的陳開林,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見證了皮影戲從繁榮到沒落,但這位骨髓裡已經融入皮影戲的老人非常希望上慄皮影戲能得到傳承,越走越遠。 上慄的皮影戲始於唐代,盛行於清代。
  • 小夥創新皮影戲表演 為小學生創作皮影童話劇
    在西安市臨潼區,延續了四代的「孫家」皮影,正在嘗試創新和轉型。而挑起這個「光榮而艱巨」重擔的,則是第四代傳人、21歲的孫衛。他也是陝西目前最年輕的皮影演員。 「對我來說,演皮影戲遠遠不是賺錢謀生這麼簡單。」他告訴三秦都市報記者,傳下去就好,這是世家子弟一種逃不掉、掙不脫的使命。
  • 皮影戲劇《封存的皮影寶盒》
    關於皮影戲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基本用的都是當地方言,同時以打擊樂器和弦樂的演奏為故事增加氣氛,有非常濃厚的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