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家和父母。他每天的飲食起居、吃喝拉撒、學說話、學走路、學做人,無一不是在家裡進行的。
所以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我才初中畢業,能教育出優秀的娃?
有一次我去購物,遇到一位胖女士和一位瘦女士。
倆人邊走邊聊,這時,瘦女士身邊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哭了起來。瘦女士問她怎麼了,小女孩兒說她想要剛才的那個玩具,瘦女士說太貴,不買了,小女孩聽後大哭起來。最終瘦女士無奈的說:「行行行,給你買行了吧。」
胖女士問:「每次孩子提要求的時候,你都妥協嗎?」瘦女士說:「不妥協她就會一直哭,把我哭麻煩了,我就會妥協。」
胖女士義正辭嚴的說:「這可不行,你這樣會寵壞孩子的,以後她想要什麼,得到了還好說,得不到肯定會哭。等再大點,你一旦滿足不了她,還可能對你動手。」胖女士與瘦女士分享完處理的方法,又說:「孩子還小,你得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她,孩子才能優秀。」瘦女士說:「姐姐,怎麼用科學的方法?我才初中學歷,能教出優秀的孩子?」
我訝然,難道只有高學歷的人,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嗎?
據統計,從1977年到2017年這40年間,大學畢業生(含大專生和本科生)大學生畢業總人數佔全國總人數的比例約為8.86%。也就是說,非大學生人數的比例佔到大多數。試想,如果這大多數人都不能教育好孩子,那我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是如何傳承下來的?
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學歷沒有直接關係
對於是不是需要高學歷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朋友和我分享過一件事,可以解釋這個疑問。
這件事是朋友鄰居家真實發生的。
鄰居家的爸爸是一位保安,媽媽是送報工,他們有兩個兒子,懂禮貌,孝順父母,學習也好。老大先考上了北大,兩年後老二又高考。鄰居們問媽媽老二的高考情況,媽媽不滿的說老二考的不如意,考上了一個她沒聽說過大學,叫中國航天航空大學。
我驚訝的問,這兩口子啥學歷,中國航天航空大學都不知道?朋友說他們夫妻倆都是初中學歷,在孩子的功課上他們不會輔導也從沒輔導過,但在生活上倆人做的很認真,媽媽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爸爸負責給孩子們鼓勁,家裡每天都能聽到讚美和認可的聲音,從沒有抱怨或批判。
學歷如此普通的家長,也培養出了兩個名牌大學的高材生,不得不說,家庭教育做的好不好,和父母學歷的關係真不大。
真的是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地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啊。
想起我的一個同事,他和老婆都是本科學歷,按遺傳學來說,孩子的成績應該不會太差吧,可孩子就是不學,每次考完試,成績都墊底兒,我同事也成了老師辦公室的常客。一次,同事又被叫到了辦公室,他無奈的說:「老師啊,我和他媽媽平時都很忙,一直沒怎麼管過他。現在他大了,我們想管也管不了了。如果他實在不想學,就算了,您沒招兒,我也沒招兒了。」從那以後,我同事再沒去過辦公室。再後來,同事的孩子高中沒讀完,就去打工了。
同事說過,孩子一出生,他們就讓孩子回了老家,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孩子上小學時,他們才把他接回市裡。但平時兩口子都忙於事業,顧不上管孩子,孩子就一直屬於「散養」的狀態。以前學習成績也曾經名列前茅,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孩子成績越來越差,最後竟然退學了。
兩個大學本科學歷的家長,卻沒教出優秀的孩子,怎不讓人唏噓。
通過這兩個家庭的對比,不難看出,家庭教育和學歷並無直接聯繫。
家長該怎麼做,才能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娃?
首先,從孩子懂事的時候就告訴他一些規則,糾正他的壞習慣。
比如,家人休息的時候要保持安靜,有好吃的要先給長輩,見到親戚朋友要主動打招呼,學著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等等。所有性格和習慣的培養,越早進行越好。
其次,父母對孩子要有耐心,有愛,也就是凡事「不幹預」,多「引導」。
也就是說,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我們都要耐心的詢問原因,並幫他解決,這樣他心裡會覺得你愛他,他會有安全感。等孩子上小學了,還會出現比如寫作業時拖拉磨蹭、馬虎不認真等問題,這時候就更需要我們耐心的引導孩子,幫他分析原因,解決問題。
如果你覺得自己解決不了,就去學習育兒知識吧,問問專家或多看書籍。
還有,遇到任何事我們不要大吼大叫。你越吼叫,孩子越害怕,越不敢和你說心裡話,以後為了逃避你的責罵,他還有可能會說謊。
很多事越早解決,在孩子長後你越輕鬆。
再次,父母要學習,高質量陪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玩手機上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愛玩手機。如果你能在孩子讀書寫作業的時候,把手機放在一邊,拿一本書和他一起學習,無形之中就給孩子做了表率。
就像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比賽中脫穎而出的武亦姝,雖然從小愛玩又調皮,但從父母每天關掉手機陪她讀書開始,她就不再貪玩了。在父母高質量的陪伴下,她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寫作業也非常認真。16歲時她厚積薄發,在中國詩詞大會中一舉奪魁,在18歲時,她又考取了理想中的北京大學。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優秀,都源於父母的自律+高質量的陪伴。
第四,給孩子找榜樣。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給孩子找一個優秀的人做榜樣,親戚朋友、名人、偉人都可以,當然,這些人要足夠優秀,能讓孩子仰望和欣賞,這樣才會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我有個朋友,她的孩子本科就讀於北大,後考上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生,還沒畢業,就收到了來自Facebook公司的offer,年薪三十萬美金,外加各種福利。我把這個優秀孩子的故事講給我自己的娃,他聽了也很振奮,四年級就訂立了大學目標。經過這幾年努力的學習,我家孩子今年考上了心儀的省重點高中,距離自己的目標僅差一步。
第五,提升觀念,有些必須要報的比賽或輔導班,要儘可能給孩子報上。
比如作文比賽、英語演講比賽等等,能鍛鍊孩子的寫作能力和心理素質。
還比如學校裡的競賽班、提升班,如果孩子基礎知識沒學好,這樣的班兒是可以報上的,終究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另外,小學、初中畢業後的先修班也儘量參與,有的學校開學後講課快,有些沒上過先修班的孩子會跟不上進度,為了不打擊孩子的信心,這樣的班兒建議報上。
當然,這也要視家庭經濟能力而定,沒必要什麼都給孩子報,孩子的童年,也應該有一些玩耍的空間。
記得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曾說,自己的家庭屬於中產階層,父母是外交官,他又生在首都北京,從小家裡就給他創造了很好的家庭氛圍和經濟基礎,所以他能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作為普通家庭,我們雖然不能給孩子提供好出身、好資源,但卻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和學習條件。
在家庭教育這個環節,父母的學歷不論高低,只要我們能認真對待,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就一定能教出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