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實驗,忍著別瞄圖片,看看左側單詞都認識幾個:
都是三個字母,看起來多簡單!的確,因為這是美國幼兒園大班的隨堂小作業。就算看了圖,你都認識麼?
記得我是至少三個查了字典,於是陷入了沉思—— 6 歲開始學英語,小學雖然不教但家裡堅持學(無外教),初高中一路英語尖子,大學英語輕過四六級,託福不錯 GRE 一般,2008 年到美國之後讀書工作一直交流無礙,但是——我現在搞不定美國幼兒園的英語作業。
照時下網文的路數,接下來應是推介面向幼齡兒童的外教全英文教學環境,讓他們不再重蹈父輩覆轍。
可是別急,先退一步想清楚。國人學英語的唯一目標就是達到英語國家人士的母語水平嗎?
在美國過了十二年,上面單子裡的詞我只有個把記得用過。但這不妨礙我完成工作,因為軟體項目裡用不到。
小學生日常詞彙和職場使用的詞彙是幾乎兩套體系,這一點無論中英文、在國內外都類似。那麼,為什麼國內要從小學開始學習那麼多長大之後幾乎在職場用不到的詞彙和用語?
一個可能的好處是,方便點融入國外生活環境,畢竟日常與周圍外國友人閒聊時這些也許會有點用。
來看看到底有多少人走出了國門。關於中國海外僑民的網上資料:
從大洲分布來看,亞洲為2125萬人,佔83.7%;美洲245萬人,佔9.9%;歐洲125萬人,佔4.9%;大洋洲32萬人,佔1.2%;非洲9萬人,佔0.3%。
就算亞洲的一半需要英語會話,加上其他幾個洲的也只有一千五百萬人。
學英語的呢?2012 年的數據是三億九千萬學過英語的, 到現在估計四億五千萬擋不住(算每年新增一千五百萬小學生)
出國的人數相對學英語的比例: 一千五百萬:四億五千萬 = 1:30。也就是說,30 個學過英語的裡只有 1 個最後有可能需要在日常用英語會話。那麼剩下 96% 沒出國的花上九到十六年學那麼些非專業需要的英語是用來幹嘛?
如果只是國內工作使用英語,總的來說「讀」(默讀)的需求遠大於「寫」的,「寫」的需求又遠大於「聽」的,「聽」的又大於「說「的。而從第二語言教學來說,學習難度是相反的,說>聽>寫>讀。聽說這兩項佔用學生的精力遠超過一半,校外輔導更是注重,畢竟這是更能拉開分差的部分。誠然,聽說對讀寫的進步會有輔助,但是,從工作後的實際用途看,真的值得花這麼大工夫麼?
對聽說技能的倚重,又直接導致了英語教學的低齡化。畢竟現在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聽說技能相對於讀寫來說對年齡更敏感,越小開始越容易有「語感」。但問題又來了,低齡孩子同樣對母語處於迅速學習階段,那麼讓第二語言教學趕上母語的「唯一」途徑就呼之欲出了——儘早在英語環境「沉浸」,最好外教教學甚至國外求學。
後果就是,有條件的極少數在幼齡開始上外教小班,但難免會影響母語或其他素質習得;沒條件的大多數將一半多學英語的精力投入到今後多半用不到的聽說技能和詞彙上。
如果按照實際工作需求的側重,以培養讀寫技能為主聽說為輔,大可以在高中甚至大學階段開始根據需要進行專業相關外語教學。技術人員原本不會外語為了到國外培訓而在短期內習得必需外語術語和達到基本交流水平的新聞比比皆是,年紀更輕學習能力更強的學生更不在話下。最關鍵的是,這時候的學生已經有了完備的母語語文功底,包括邏輯、語法等等語言基本素養,而這些素養可以大大加快第二語言的學習效率,更不會影響母語水平,還減少了低齡習得第二語言的額外壓力和投入,也可以省去學習非專業相關詞彙。
當然,就算哪天英語不是義務教育階段必修課了,想自己早早補習的總會有辦法。
望早日看到第二語言教學從實際需求出發靈活制定學習計劃和評判標準,不再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