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之前,不少「佛系」的高三同學不以為然,覺得高考一戰考好考壞無所謂。直到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志願時,才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兒。在「一分一操場」的現實下,望著可憐巴巴的分數和沒有多少選擇的高考志願,不少考生欲哭無淚,家長也是哀聲嘆息。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就是如此。中午時分,本該是午休的時間,朋友來電說讓我抽出半個小時等等他,交流一下他家孩子上大學的事兒。十二點五十許,朋友如約而至,一臉的焦慮,說孩子高考志願填報選擇的空間極其有限,錄取到二本民辦大學的可能很大,若二本民辦大學錄取了到底是讀還是不讀,讓給參考一下。
事實上,朋友家遇到的這種情況,在高考中很有代表。看到朋友焦慮的樣子,我知道他心裡的猶豫。一方面,慣性地認為,民辦高校較之於公辦高校要低人一等,有些看不起民辦高校,覺得孩子讀個二本民辦高校,家人面子有些掛不住;另一方面,二本民辦高校的學費又貴,較之公立大學確實高出不少,還擔心民辦高校畢業不好就業。
關於朋友的顧慮和猶豫,我直白地談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二本民辦高校錄取專業是孩子喜歡的,毫無疑問堅決地讀。作出這樣的建議,理由只有一個,與其浪費時間去復讀,不如在大學就地奮起,再說英雄不問出處,二本民辦高校也能走出人生的春天。
人們普遍認為,上清華、北大、人大等名牌大學,人生往往就贏了。事實上呢,還真不是那麼回事。只不過讀名牌大學的考生,學習競爭更充分一些,學習資源更優厚一些,發展機會更多一些,其他並沒有什麼大的不同。
如果不持續努力,讀了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也未見得就能成為真正的有用之才。清華、北大每年都有被退學的學生,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伍繼紅淪為低保戶,靠救濟為生,就很能說明問題。成才的關鍵,還在於學生個人的持續努力。
我的一個遠房侄子,人挺聰明的。從小學習成績一直挺好,上高中後離家遠了,不能自我約束,高中期間成績始終不溫不火,高考也未迎來奇蹟,最後只能讀一個三本民辦獨立學院,每年學費幾萬塊的那種。經歷了高考填志願的尷尬,這孩子大學期間努力了,畢業後順利PK掉一眾公立大學本科畢業生,成為一名省城公務員。
不過呢,二本民辦大學畢業生中,要說最具說服力的,還是近來網絡爆火的華為頂薪「天才少年」張霽。這幾天,主流媒體幾乎都在報導他。
華為「天才少年」項目是任正非發起的引才項目,旨在以頂級薪酬去招引「天才少年」,發起頂級挑戰。薪酬共分3個檔次,年薪最低89.6萬元、最高達201萬元。自項目發起以來,全球僅4名「天才少年」斬獲了華為最高檔年薪。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畢業生張霽正是這4人之一。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張霽在成華為公司頂薪「天才少年」之前,曾經斬獲了年薪360萬元的另一張offer,出於情懷和研究方向考慮,最終選擇了加盟華為公司。
張霽本科畢業考上了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的碩士研究生,且擔任了學生會副主席。爾後繼續深造,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攻讀計算機結構專業博士研究生。這樣的持續深造,簡直就是活脫脫的學霸一枚。
可是,誰又能想到這枚華為頂薪「天才少年」就讀的本科院校,居然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二本民辦高校呢?華為公司資料顯示,「天才少年」張霽的本科院校為武昌理工學院,就讀的是電子信息類專業。
說真的,在關注張霽之前,我真沒聽過武昌理工學院這所大學。看到張霽的本科院校後,我專門去網絡搜索了武昌理工學院,才知道這是一所創辦於1997年的民辦本科高校。有人說他是二本大學,但是在少數省份的招生卻是放在本科的第三批次進行,就是人稱的三本大學。到底是二本還是三本,不好考證,反正意義不大,沒必要深究。
毫無疑問,張霽的本科院校屬於層次較低的那一類。可是,張霽並沒有妄自菲薄、自我放任,而是選擇就地奮起、努力奮進。本科期間成績一直名列院系前列,英語四六級、計算機國家二級、ITAT大賽資格認證等等,統統都不在話下,並且一路高歌猛進,成為985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最終入選華為的頂薪「天才少年」。
張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了最近同樣很火的、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生鍾芳蓉:「我也很佩服她不為外界繁雜的聲音所幹擾,可以堅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理想,還是挺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同時,他還談到多年前選擇計算機專業,那時的網際網路行業還比較低迷,但個人依然選擇了喜歡的專業,一路走了下來。
張霽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起點並不直接決定終點,平臺也不最終決定高度。起點很低,就意味著空間很大。只要持續努力、敢於拼搏,就算是讀個二本民辦大學,同樣可以走出令人驚豔的人生。
友友們,如果你被錄取到二本民辦大學,請不要猶豫,也不要氣餒,更不要自我放棄,看看華為頂薪「天才少年」張霽,是不是信心和決心瞬間就上來了呢?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不妥,聯繫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