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偏頭疼在歐洲發病率高 或是一種寒冷預警信號
2018年5月7日訊,新華社柏林5月7日電,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人類早期為適應北歐等地的寒冷天氣,使一個調節人體感受寒冷能力的基因發生變異並得以廣泛表達,而這一基因的變體與偏頭疼有關,導致偏頭疼現今在歐洲的發病率較高。
-
引起偏頭疼的原因 這幾大因素導致偏頭疼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過偏頭疼的經歷吧,那引起偏頭疼的原因有哪些呢,在平時我們應該怎樣預防偏頭疼的發生呢,平日裡有哪些食療方可以緩解偏頭疼的現象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偏頭疼的預防1、要注意多多休息,避免過重或者過多的工作壓力,要協調好工作與生活,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特別可以注意保護好眼睛,避免眼睛過於疲勞,能比較好的緩解和預防頭痛的發生。
-
偏頭疼是怎麼引起的 偏頭疼的預防方法有哪些
偏頭疼是怎麼引起的?一般來說在天氣過熱的情況下很多人會出現偏頭痛的現象,怎麼知道自己患上了偏頭痛,偏頭痛的症狀表現是什麼?且偏頭痛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偏頭疼是怎麼引起的1. 天氣過熱:當氣溫升高時,各種頭疼發作的可能性明顯增高。快下雨時,頭疼發作率會有輕微下降。2.
-
溫度依賴性生長有助於植物適應寒冷
溫度依賴性生長有助於植物適應寒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6:52:27 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Martin Howard和Caroline Dean小組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布洛芬發現者去世引關注 網友稱偏頭疼發作時是它救得
布洛芬發現者去世引關注 網友稱偏頭疼發作時是它救得2019-02-02 14:39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有用過止疼藥布洛芬,不難發現兒科最常用的退燒藥有布洛芬成分,那麼發現造福人類的藥物布洛芬發現者是誰呢?
-
人類的「變異」:從猿到人,人類是怎樣進化的?
無論人類今後會進化成什麼樣子,從猿到人體形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現在有許多研究表明,在600萬年前開始的從猿到人的進化,始終伴隨著很強的自然選擇壓力。因為這樣的頭骨具有更小的表面積,以使人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散失的熱量更少,更能適應寒冷氣候。原始人的面部特徵在300萬年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更新世靈長動物寬大下頜的臉變成現代人類相對較小而細長的臉。南非開普敦大學的人類學家呂貝卡阿克曼和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解剖學家詹姆斯切夫魯德認為,基因漂移能夠解釋在250萬年前人類誕生後的幾乎面部的所有變化。
-
藏文科普|有適應障礙傾向?別怕,克服有招
為什麼會有適應障礙傾向呢?①對未知的災難化假設。適應障礙人群對應激源事件往往會過度解讀為消極事件,並且產生一系列災難化假設。面對新事件和新環境時,如果過於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沒辦法處理好的話,恰恰有可能陷入這樣的困境中。如果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對自己迎接挑戰更有信心的話,相信在面對困境時會更加順利。③情緒調節能力較弱。情緒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很難去控制所有情緒的產生。面對負性情緒,如果一味壓抑和逃避,往往不是可取的方法,反而會造成不良結果。
-
為什麼地處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島,會生活著適應寒冷環境的企鵝?
鳥類是地球天空的主宰,人類從古至今都十分羨慕靈巧的鳥類們能夠自由翱翔在藍天中,鳥類屬於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目前,人類在全世界發現的鳥類種類數量超過1萬種以上,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鳥類都會飛翔,比如鴕鳥、企鵝、鴯鶓等鳥類都不會飛翔,其中企鵝不僅不會飛翔,而且可以說是行動遲緩,走路樣子都十分滑稽。
-
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
作為人類,我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可能要歸功於我們最早的祖先。儘管科學家們還沒有在遺址中發現任何屬於早期人類的化石,但他們發現了一些工具,可以將該遺址的早期人類定位在180萬至200萬年前的20萬年間。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除了這些工具,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動物化石,包括豬、野牛、豹、河馬、獅子、鬣狗、靈長類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這些化石揭示了該地區的環境在20萬年期間是如何變化的。
-
進化是為了適應環境,為何由類人猿進化的人類適應環境能力很弱?
首先說明一點,人類不是高級動物,因為人類就是人類不是動物。高級動物在生物學上早已經過時,雖然在義務教育上還會有高動物這個傳統說法,只是人們的習慣而已!地球上的生命分類為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細菌等! 那麼,人類到底來自何處,進化論早已經告訴我們,進化來的!
-
science | 微生物群在人類遺傳適應中的作用|微生物群|雙歧桿菌|...
當人類在基因上適應新環境時,他們的微生物群也可能參與這個過程。微生物可以比宿主進化得更快,這使它們能夠對環境變化做出快速反應。微生物群還過濾宿主的環境,從而改變宿主的選擇性壓力。圖1 人類及其微生物的局部適應
-
氣候寒冷冰雪覆蓋的北極地區,原來始終以獨特方式在影響人類文明
我們知道人類是恆溫動物,人類對於生存環境的氣候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從熱量帶的角度來看,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區來看,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也就是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的區域)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也是人口分布最多的區域。熱帶和寒帶相比較而言,熱帶地區人類的生存條件相對較好,而高緯度寒帶地區,由於氣候寒冷,人類難以開展各類產業活動,一直是人口最為稀少的地區。
-
人類千年後變成啥樣?數千種語言可能減到100種
你有沒有想過再過1000年人類的樣子與現在有什麼不同?加拿大科普媒體AsapScience製作的一段視頻對此作出充滿想像力的猜測。製作者設想,那時的微型機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可以輕鬆把它們植入人體,使人成為「機器人」。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人會長得越來越瘦高,理由是這樣的身材更適應熱天氣。
-
人類有沒有可能被設計出來?
所以創造了人類, 並希望從人類這裡得到他們缺失的。不是經常看到有人說和外星人的接觸嗎?進化論也是個死循環,經典的例子就是雞和蛋的問題。既然進化是環境選擇的結果,為什麼長頸鹿要長脖子才能生存?同在一個地區進化生存下來的牛和馬卻不用長脖子來適應生存?人類又有哪些身體構造是適應環境的?就目前來看,人類是最容易生病的物種,同時也是對環境變化感知最敏感的物種。
-
專家:澳大利亞可能將不再適應人類居住 澳大利亞人或淪為「氣候...
一些專家警告,隨著地球氣溫的升高,澳大利亞將會變得更熱、更旱,甚至不再適應人類居住,這些居民有可能淪為「氣候難民」。即極端天氣、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的失敗、重大自然災難、生物多樣性受損和生態系統崩塌、人為環境破壞等五大類。報告呼籲國際社會需儘快做出反應,才能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壞和不可逆的影響。這是世界經濟論壇第15次發布全球風險報告。
-
顧瑩做客抖音直播,在線科普可可西裡
這是抖音「看世界」系列的首場直播,4月7日,抖音直播「看世界」專題直播活動正式上線,每期邀請一名科普達人在抖音直播,傳遞科普知識的同時,帶用戶看見不可思議的世界。抖音直播正在不斷擴展「直播+」的邊界和想像力,希望通過直播能更好地連接人與人,連接人與世界,讓用戶看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
-
最新研究:早期人類應對寒冷冬天,秘訣竟是冬眠
據《衛報》12月21日報導,最新的研究證據表明,約五十萬年前生活在歐洲的人類有一套獨特的生理機制,面對寒冷的冬天,竟然採取冬眠以應對嚴寒。 科學家們說,這些人類骨骼可以追溯到40萬年前,可能是早期尼安德特人。面對寒冬,他們的祖先減慢了自己的新陳代謝,並且身體產生出了「冬眠的機制」,以抵禦嚴寒和食物匱乏。
-
寒冷季節娃嘔吐腹瀉,可能是這種病毒在作怪
輪狀病毒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高峰為秋冬寒冷季節(12月~2月)。在這個輪狀病毒大肆進攻的時節,怎樣才能不讓寶寶難受,爸媽揪心呢?濟南市疾控專家在疫苗接種預防等幾方面提出了建議。濟南疾控專家表示,輪狀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結構穩定,對理化作用有較強的抵抗力,耐酸又耐鹼,pH 3-9範圍內保持結構完整,不能被胃酸破壞。
-
書評┃不可能的科學 不一樣的科普
不可能的科學 不一樣的科普 百餘年來科學爆發式的發展,日新月異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
趣味科普學英語-15-為什麼人類還沒有完全戰勝疾病?
《趣味科普學英語》介紹《趣味科普學英語》精選內容有趣的科普類話題,短短幾分鐘,讓你收穫的不僅僅是英語的提升,還有知識層面的擴充。真的是一舉多得!導讀我們已經利用了電力,測序了人類基因組,並消滅了天花。但是,在數十億美元的研究之後,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能夠在任何時候影響1400多萬人及其家人的疾病的解決方案。為什麼治療癌症如此困難?本期內容解釋了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