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比如詩詞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詩詞文化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是唐宋,在這段歲月中,湧現出了不少優秀的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給後世的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寶藏,比如王勃便是其中之一。
王勃,字子安,為唐代文學家,是古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是個非常聰明好學之人,他在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寫文章,文筆流暢,因此被稱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到了九歲的時候,王勃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楊炯《王勃集序》上也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到了十六歲時,王勃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正式進入仕途。王勃寫文章往往前先磨墨數升,然後暢飲酒酣,引被覆面臥,待酒醒時「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之「腹稿」。但是可惜的是,後來在官場上,王勃的事業並不順利,並因為回鄉探望父親之時溺水而不幸身亡。
王勃雖然英年早逝,但是卻依舊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令人驚嘆的作品,比如《山中》便是如此。這是一首簡單的作品,全詩僅僅只有20字,其中沒有一個「愁」字,但是卻句句是愁,將作者的「憂愁」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心碎不已。
《山中》王勃長江悲已滯, 萬裡念將歸。況屬高風晚, 山山黃葉飛。
對於這首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長江向東滾滾而去,而我則已經在外停留太久了。故鄉距離我遠隔萬裡,令我時時思念。更何況秋風已經勁吹,山山飄零枯黃秋葉。
這首詩是王勃創作於唐高宗鹹亨二年(672),旅蜀後期時的作品,此時的他被逐出了沛王府,無所事事,想要寄情山水,從而消解內心的積憤。但是,人在難受的時候,是很難有欣賞景色的心情的,因此南國物候反而為詩人增添了不少的鄉思和煩憂。而在這首詩中,便將作者這樣的情緒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短短的二十字中,作者借景抒情,先是用長江的東去表現自己停留在異鄉的哀思,然後用秋天風吹落葉的蕭條襯託自己的心境,感慨自己的悲涼處境。細細品詩,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無限的「哀愁」,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舊唐書》、《王勃集序》、《王子安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