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第四屆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閉幕式暨「自然奇遇重慶城」嘉年華在新鷗鵬華岡教育Mall新牌坊店舉行。
本屆大賽收集了上萬件孩子們的「自然筆記」,從稚嫩、童真但又不失科學趣味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奇妙瑰麗的大自然在孩子們眼中,有著道不盡的自然之美。
△孩子們展示作品。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新宇 攝
從自然中汲取能量 匯集成上萬件細緻入微「自然筆記」
在閉幕式上,重慶市少工委副主任、少年先鋒報社社長陳俊致辭,介紹了本屆大賽的整體情況:自2017年4月啟動,到9月徵集作品截止,經過各區縣初選,大賽組委會共收到來自37個區縣,517所學校和8家機構的作品17216件。
經過三輪評審,6件特等獎松雀鷹自然觀察員大獎作品、40件一等獎白海豚最佳分享獎作品、20件小熊貓自然之家獎(家庭組一等獎)作品、60件二等獎紅螞蟻細緻記錄獎作品,70件三等獎藍蜻蜓奇妙發現獎作品、50件花蜘蛛網絡人氣獎(網絡賽區三等獎)作品,以及80件優秀獎綠樹葉快樂探索獎作品最終產生。
上遊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參賽作品多為繪畫,孩子們通過精緻細膩的線描畫,輔以適當的文字解說,把自己觀察到的一幅幅大自然精彩畫面捕捉下來,其中有高大參天的黃桷樹,也有可愛袖珍的豆蔻花,其中也不乏爬山虎等自然植物惹人喜愛,也展現了樹疤的「殘缺之美」。
「大自然給予孩子知識、體驗,還有情感。」獲獎者代表、重慶天地人和街小學學生徐莊懿及其母親登臺,向現場嘉賓和觀眾分享了他們一家人在大自然中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故事:「自然撫慰人,孩子在與自然相處中,獲得人性的溫暖,汲取到了自然給予的能量。」
通過「自然奇遇重慶城」自然藝術展項目,大賽組委會與主城區的5所小學合作,將專家、藝術家引進課堂,將孩子們帶進自然,了解身邊的植物、昆蟲、鳥、兩棲爬行動物,認識家鄉的自然,從自然中尋找重慶山川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
大賽評審專家、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向上遊新聞記者介紹,此次大賽的評選標準,並不是單純地看哪個孩子畫的最好、文筆最優美,而是一個綜合性評選,首先,要看參賽作品的選題是否屬於自然領域,其次作品的繪畫和文字需要有美感,並互相搭配得當。「自然筆記的精髓就在於,在觀察自然的基礎上,用文字和繪畫的方式描繪孩子們與自然接觸的心路歷程,記錄心中的自然科學。」
推廣「愛自然」理念 成功舉辦多場公益性課程
通過與自然教育機構開展深度合作等形式,大賽進一步豐富了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渝中區自然介公益發展中心在鴻恩寺公園、彩雲湖溼地公園、照母山森林公園等城市公園內開展自然主題的定點宣教活動;森林營舉行的「身邊博物學」課程、美行自然夏令營,酷蟲巴士舉行的酷蟲夏令營等活動,將自然筆記元素融入到活動中,向社會公眾推廣並深入根植大賽「惜福、向善、愛自然」的主題理念。
大賽組委會還通過組織集結各合作機構的優秀自然導師力量和課程資源,推出了「自然大巴公益課堂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項目,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向社會公眾開放預約渠道。從2017年9月到12月,該項目接到了來自學校、家委會、社區等單位或組織的預約申請65次,自然導師和志願者們走進了重慶市內的40餘所學校,開展免費公益性質的課程或活動,覆蓋受眾上千人。
弘揚傳統文化 在重慶大地傳播自然的力量
從2017年11月開始,大賽組委會還將1萬冊《自然筆記大賽指導手冊》陸續送到酉陽縣花田鄉中心學校、南川區三泉中心小學等9個區縣的25所鄉村小學,為鄉村小學的孩子們帶去自然筆記、自然觀察公益課程。
從2014年起,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已連續舉辦了四屆。在大賽的倡導下,廣大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充分利用身邊的自然觀察地,通過書寫自然筆記、手繪自然物等簡單的圖文描述方式,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營造了愛物知恩、節用惜福的良好社會風尚,推動了夢想課堂深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進一步培育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閉幕式結束後,陸續到場的數百個親子家庭還參加了現場舉行的「自然奇遇重慶城」嘉年華系列活動。17家參展機構策劃組織了超過40項遊戲、手工體驗、展覽、講座等活動,向公眾推出了一場自然與藝術的盛宴。
大賽碩果纍纍 娃娃「科學家」首次採樣記錄黑眶蟾蜍
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或親子家庭走向戶外,觀察、記錄身邊的自然景物,自然筆記大賽結出的成果也越來越豐碩。在本屆大賽期間,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二女生趙維和她的弟弟、渝北中學初一學生趙英豪在渝北區的桃源公園內發現了黑眶蟾蜍。
據他們的指導老師、兩棲爬行動物專家羅鍵鑑定,這是有記錄以來在渝北區境內第二次發現這一物種,也是第一次對其進行採樣記錄。兩名學生以此為素材完成了自然筆記作品《黑眶蟾蜍新發現》,展現出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不俗的調查、研究水平,獲得了本屆大賽特等獎松雀鷹自然觀察員大獎。
「桃源公園有一個因為採石活動形成的湖泊,我們初步認為,黑眶蟾蜍在重慶第二次被發現,是因為公園在引入魚苗的時候混入了黑眶蟾蜍的苗。」趙維向上遊新聞記者介紹。姐弟倆在公園發現黑眶蟾蜍純屬偶然:他們看見這種「癩虼寶」不管人怎麼戳它,都一動不動,覺得「很新奇」,後來就把它帶回了家研究。
目前,姐弟倆撿回來的這三隻「癩虼寶」已經由指導老師羅鍵遞交中國科學院做DNA鑑定,看到底是從哪個地區被引入到重慶的。姐弟倆正在等待中科院的鑑定結果,之後要形成論文和簡報,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獲獎作品及專家點評】
特等獎:松雀鷹自然觀察員獎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 趙維、渝北中學 趙英豪 指導老師 羅鍵、李九彬
「我發現了一個怪傢伙」,作品從一個小小的奇怪發現開始,孩子們一路抽絲剝繭,發現、觀察、採樣、對比……用科學的方法解開一個個謎團,最終得到物種新記錄這樣一個結果並用自然筆記記錄下來。這是意外,也是必然。經過敏銳細緻的觀察記錄,孩子們的科學精神躍然紙上。
——少年先鋒報社社長 市少工委副主任 陳俊
特等獎:松雀鷹自然觀察員獎
重慶市人民小學 李雨陽 指導老師 龔宗渝
△李雨陽獲獎作品展示
小作者在靜靜的公園裡,將自己的疑問通過與樹對話的形式來表達,生動形象的將我們的市樹—黃葛樹的樹形樹貌、根系等生理生態特徵進行了較為準確的繪畫和描述,同時還將重慶本地習稱的黃桷樹和黃葛樹科學聯繫在一起,可見小作者對市樹的觀察和探究細緻入微;更為觸動的是小作者通過對黃葛樹頑強生命力的疑問式感嘆,感悟到自然生命的強大力量。
在整幅作品布局中巧妙的將公園裡帶有鏤空的並壓頂小青瓦的圍牆和高大蔥鬱的黃葛樹構置一體,體現出了將自然與藝術融為一體園林美。
——重慶市城管委技術標準處 徐淑君
【自然筆記大家談】
西南大學附中課程研發中心副主任李九彬:創作一篇好的自然筆記,需要觀察者抱著探索自然奧秘的態度,像科學家一樣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要投入較長的時間,觀察自然的變化,從而尋找現象背後隱藏的規律。要調動五官去感知,用文字、繪畫、實物等多角度表達自己與自然的對話。自然筆記看似一件小作品,其實蘊含大文章!
渝北區委宣傳部幹部餘夢瑤:自然筆記是青少年學生與大自然的一次親密互動。他們在走進、經歷、記錄自然的過程中,對生命和人生也有了更深的體驗和感悟。他們學會了敬畏自然、珍惜當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擁抱新時代、踐行新思想、實現新作為。
上遊新聞見習記者 楊辛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