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規則死,忘規則活,你的嘴會告訴你怎麼才叫做自然
這個問題來自於知乎:
問題:常速和快速英語中爆破音如何「自然」的決定是否爆破而不影響語速?
下面我的回答針對了這樣一個問題:
在使用英語交流的時候,語音會出現很多變化,例如弱讀,連讀,省音等等,有了這些特徵,說話聽起來才自然地道。學習者,包括很多教發音規則的老師,常常會陷入摳規則的誤區,這個坑一旦跳下去,很多人就徹底學不會了。
首先我要說的是:把你看過的這些規則忘掉,統統忘掉,這些規則以及摳規則才是導致問題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要忘掉規則呢,因為:
1 英美人壓根就不是通過學習這些規則掌握髮音的。
2 英美人也只是從統計上符合這些發音規則,但實際上存在大量的例外情況。
不僅如此,你還可以觀察到隨著語速的不同,連接方式會發生變化。
3 我聽過語音模仿能力差的學習者認真去摳這些連讀規則的後果,變成了一種極其詭異的發音,還不如不去摳。
後面我給出一個簡便易行的練習方法,你會發現,你是可以靠自己的體會自然地學會連讀弱讀這些語音變化的,對於變化過大的語音,頂多加上一點模仿而已。
在給這個方法之前,需要知道一個原理,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
外國人吃飽了撐的要搞出來那麼多語音變化幹什麼?安安靜靜地該怎麼發就怎麼發不好嗎?
你不妨把自己平時聊天的語音錄下來,一個一個字仔細聽,你一樣會發現我們也不是用標準音一個一個拼出來的,也包含了很多省略,連音,弱讀各種語音變化。
這是為什麼呢?
你試試一字一字地發標準了說話,什麼後果,後果是根本說不快。那問題的答案就很顯然了。這就是語言中至高無上的省力原則。我們使用語言是要交流信息的,在對方聽的懂的前提下,我們是能少說幾個字就少說幾個字,如果直接哼一聲做個表情就能準確表達,我們絕不多說一個字。
這個原則到發音上,會是什麼情況呢?
不同的元音輔音發音,各自對應著一套發音器官運動,也就是發音動作,當兩個音相連時,就是這兩個發音動作連接在了一起,通常情況下,前一個發音動作的結束位置,並不必然對應著後一個發音動作的起始位置,如果強行都使用標準動作,那中間必定要轉換一下。
我們的發音器官並不是完美的,嘴部舌頭都是有質量有慣性的物體,運動無法立即停止也無法立即開始,在發音運動進行轉換的時候,我們天然地會改變我們的發音動作以適應連續發音的需要,這樣才會具有一定的發音速度。而這種改變,如果不影響對方的識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這個原理一旦明白,練習方法也就出來了。
以bike key為例:
1 bike和key各自練習熟練
2 以較慢的速度,反覆發bike key
3 逐漸加快速度,反覆
我們驚訝地發現,在加速到一定程度時,我們會自動省略了bike的結束輔音。
問題來了:我們是學習了規則才會省的嗎?
答案令人欣慰:我們的嘴知道怎麼省
更令人欣慰的是,你用這種方式學出來的bike key,會在第一個單詞結束輔音位置,留下一個明確的停頓,這種停頓是母語者也一樣具有的,沒有這個停頓,這個短語的發音就會相當令人費解,死摳規則的學習者就可能陷進這個誤區。
補充一點:類似did you這種變化過大的,我們一般是聽到了母語發音之後才敢做這麼大膽地連接變音。所以注意聽和模仿也是很重要的。
最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思考:
我們在發bike key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發bike key,而不是bikey。這個省音發生在發音動作的執行階段,是嘴跟不上了,但腦子裡依然是發出的bike key的發音指令。
在母語者聽到你的發音之後,其實是未必知道你省了什麼音的,因為這一串語音,解碼之後,就是bike key這兩個單詞。他經常會以為聽到了k,但其實只有一個非常短暫的停頓而已。
考慮一下兩個大腦之間的信息傳遞過程,我腦子裡是bike key,通過空氣傳播到了對方腦子裡也是bike key,但如果你空氣裡去測量聲音信號,卻發現有個音根本沒有,是聽的人腦補出來的。
這個展開就成論文了,不展開了,知道有意思就好。
下面是用「嘴」聽英語-語音基礎課,包括了元音,輔音和單詞,句子發音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對一的糾音,確保你掌握了正確的練習方法達到一定的熟練度。在句子階段,我們會提出來一個最大的反常識結論:發音變化是缺陷,而不是需要有意學習的,恰恰相反,它是我們想努力避免但因為發音器官和語速的關係而又無法避免的,掌握了這樣的理論前提,加以正確的練習方法,久而久之,你就可以說出一口自然的英語,而不必擔憂自己的發音和母語者有什麼不一樣了。
用「嘴」聽英語-英語語音基礎課:
A 三個月時間,從基本元輔音發音方式到單詞和連續發音,用認知原理解鎖你的英語發音技能。
B 聽說一體,同時提高發音能力和聽力,讓你感受到聲聲入耳,纖毫畢現的清晰語音。
C 磨刀不誤砍柴工,提高你的英語語音記憶能力,為後續學習提供強勁的動力。
2月25日開課,火熱報名中,名額有限,人滿截止,請戳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