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一:
80年代,全國能有多少個大學?那時候沒有,211,985。那時候高考難度,是非常變態。高中只有2年,上完課複習都來不及,就去高考。我父親是89年參加高考。
那時候文憑含金量是今日所不能比。別小看那時候大學文憑,現在什麼985,也是無法匹敵的。考了大學,成績還可以,就可以去大學當老師。
過去讀完初中成績不錯的,可以去當小學老師。讀完高中可以去初中當老師。初中成績最好去上中專。一個大鄉鎮,經常出現,中考沒有人考上師範中專。中考就有大量的人復讀。不是什麼阿貓阿狗可以上初中,中考很多人連中考資格都沒有。一個學校就選30個人去參加。
網友二:
80年代大學畢業生都是人中龍鳳。起點遠超於現在清華北大。80年代中專生就包分配副鄉長。到公司應聘都是大領導接見。考公務員那就不說了。還有那個年代很多起點大專生,後來當了將軍教授。
總之,那個年代是大浪淘金的年代。那個年代,大學文憑可以走天下。都寫的一手好字,智力較高。
真實情況,那個年代大學生,是無法用於現在這個文憑爆炸年代,來區分水平。無法做出水平之分。你考了博士都不一定如過去大學生。
網友三:
時代不同,沒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較,那就只能從個人素質,能力,知識水平上比較。那時的大學等級沒現在這樣嚴格,重點,普本,專科分差不大(一般只有20多分)。參加高考不是人人都去的,好中學有50%左右,絕大多數中學就20-30%的名額參考,預選線一般以縣劃定,一多半的人參加不了考試。那時能考上重點的,放現在至少是考985中的C9高校,個人能力及知識水平超出現在boss,能考上普本的,強於現在的985及研究生,能上專科的,強於現在的211,能上中專線的,強於現在的一本。所以,現在的大學生可以掂量掂量自己的水平,這也是好企業為啥只要985,211學生的原因。
網友四:
當年全國大學本科不到二百所,中專也是不到二百。這就是當時的基本情況,不是很精確。80年後迅速擴招,錄取率逐漸上升,因為77年招生時,好多大學都招有三年制的「師資班」,三年後留校當老師,而恢復招生後的學校也開始重建了教室和校舍,增添了儀器設備。此後穩定了幾年,然後又迅速擴招。
當時都按城市戶口,幹部身份分配工作。當時一般工人工資按行業不同大約為30元到45元上下。那時研究生極少,大約為本科生畢業的5%左右。如果要拿文憑含金量比,本人認為只能用升學率比較客觀。大概那時的本科可以和現在的研究生同等,大專中專和現在一本以上平齊向上。
網友五:
我是1981年高中應屆畢業參加高考的,當時是學制是九年制,高二是大家基本都是15~17歲之間,參加正式高考前有預考,這種預考大約要篩掉30%的考生,預考沒有過關的直接打起背包回家,不再參加後續的學習和考試。
記得當時全國統一命題考試、統一錄取分數線,沒有地域區別,1981年的分數線是408分,我當時的分數是422。那時的高考確可以稱得上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時的大學生也是稀缺資源,在社會上是很吃香的。一個農家出一個大學生,不亞於「範進中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