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數學數列命題分析與複習指導

2020-08-27 組合教育

數列是高中數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高考命題的熱點之一,新課標把數列放在了選擇性必修的部分,和以往注重對解題技巧的考查相比,新課標更注重體現數列是特殊的函數的觀點.隨著高考對數列題目的前移,對數列的考查要求較低,要強化通性通法的複習與訓練,不要加大數列難題的訓練.

一、全國新課標I卷近三年高考考點及分析

為了更好的分析和把握近三年來我國高考中數列這一重點知識模塊的考點,筆者整理了下表;

表1:全國1卷文理科近三年數列的考點


考點分析

1.題型與分值

全國新課標I卷對數列的考查,比較穩定.近三年理科卷基本上為兩小題,分值10分,近三年文科卷為一大題, 分值為12分.通過表1,我們不難發現數列是高考必考的內容,但近三年來難度有所以降低.理科卷的其中一題在前四題的位置,考察基本量的運算,難度較簡單,另一題的考察較為靈活,難度中等.文科卷在第一道大題的位置,難度中等偏易.

2.主要考察的內容

近三年全國新課標I卷對數列主要考察的內容有: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數列的通項公式,數列前n項和,數列的綜合應用等.

①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主要考察了等差和等比數列的概念、性質、通項公式、前n項和,常考察基本量的運算,證明或判斷等差或等比數列,運用數列是特殊函數這一性質解題.著重考察了函數與方程的思想,轉化與化歸的思想,求解與運算的能力.

②求數列的通項公式,近三年全國新課標I卷對通項公式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定義法、公式法、構造法,難度較為簡單,需要強化通性通法的訓練,著重考察了分類討論的思想,推理論證的能力,求解與運算的能力.

③求數列前n項和,近三年全國新課標1卷對數列前n項和的考察集中在定義法,但裂項相消法與錯位相減法仍然是求數列前n項和常見的方法. 需要強化通性通法的訓練.著重考察了分類討論的思想,推理論證的能力.求解與運算的能力.

④數列的綜合應用,近三年全國新課標1卷對數列的綜合運用考察主要體現在創新題上,考察了創新探究的能力.

3.文理科的差異

近三年全國新課標1卷數列文理科考察相同之處;都考察了數列的重點內容,都考察了等差和等比數列的概念、性質、通項公式、前n項和的內容,基本量的運算,求數列通項公式與求數列前n項和的方法.都考察了學生的運算求解能力、推理論證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轉化與化歸的思想.

近三年全國新課標1卷數列文理科考察不同之處:在題型上,理科是兩道小題,文科是一道大題.在難度上,理科一道題在前四題的位置難度簡單,另一道題難度中等,也可能會出現在選擇題壓軸題的位置,題目較為靈活;文科位於第一道大題的位置,難度中等,題目中規中矩.在內容上,理科考察內容綜合創新,注重數列是特殊函數這一性質;文科考察偏向求數列通項公式與前n項和,證明等差、等比數列.在能力上,理科對運算求解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創新探究能力都比文科要求要高.

二、高三二輪複習備考建議

基於以上分析的2016—2018年全國新課標I卷數列部分考察的內容與特點,建議備考時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雙基、降低難度

掌握兩類特殊的數列: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概念、性質、通項公式、前n項和及其應用與計算,重視Sn與an的的關係.

熟練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規律

①等差、等比數列基本量的運算,「知三求二」.

②能根據定義證明等差、等比數列.

③能根據遞推關係掌握求通項公式常見的方法,如定義法、公式法,累加法、累乘法、構造法等.

④掌握常見的求和的基本方法,如定義法、錯位相減法,分組求和法,裂項相消法,倒序相加法等.

⑤利用函數的思想研究數列的最值問題.

全國新課標I卷對數列的考查要求較低,要強化通性通法的複習與訓練,不要加大數列難題的訓練.

2.突出數列是特殊函數的特點

普通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數列部分放在選擇性必修的函數主題中,讓學生感受數列與函數的共性與差異,因此在複習中要重視數列是特殊的函數這個概念的理解.

3.重視思想方法與能力的運用

數列除了考查數列本身的基礎知識外,還綜合考查函數與方程思想、轉化與化歸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運算求解能力、推理論證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創新探究能力等.因此,在複習數列時,既要突出基礎性,還要對成績中上學生(尤其是尖子生)強化思想方法的訓練,要善於用函數的思想解決數列的問題.

4.關注易錯點

關注學生的易錯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數列部分常見的易錯點有:

①概念理解錯誤;

②等比數列求和,忽視公比的限制條件(q=1,q≠1的討論);

③忽視特殊項;

④數列的單調性完全等同於函數的單調性;(對間斷函數求導)

⑤證明等比數列不描述首項和公比等等.

三、幾種常見類型問題

為了使高考複習更加有針對性,筆者通過整理近3年全國I,II,III文理卷相同考點分布情況,總結出六種常考題型,希望能夠給讀者提供一定的啟示.

題型一:基本量運用

表2:近三年全國卷數列基本考察統計表

由表2可以發現全國卷對數列基本量幾乎每年都要考察,而且很多題目都是滲透了基本量的運算,很多題目只考察簡單定義與運算,難度較小,只要學生牢牢掌握住等差、等比數列基本量的關係即可解決問題,平時訓練常用的通性通法即可.

總結

數列創新題通過創設新穎情境,要求考生靈活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同時為考查考生創新應用意識創設了平臺,對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及理性思維進行了全面的考查.

雖然數列部分近三年來考察較為簡單,但仍然是高考一個重要的考點,也綜合考查函數與方程思想、轉化與化歸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運算求解能力、推理論證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創新探究能力等,在備考時仍然需要引起重視,建議強化數列部分通性通法的複習與訓練,不要加大數列難題與技巧類題目的訓練.

以上是組合教育高考研究中心針對2020年 高考數學數列命題分析與複習指導。如果大家想獲得更詳細、具體的備考指導,可以參考2020年《高考數學黃金預測卷》,點了解更多獲得詳情

相關焦點

  • 高考數學平面向量命題分析與複習指導
    ​為了更好地應對2020年高考的數學備考,通過對近幾年全國新課標I卷理科數學試題中平面向量知識點的試題分析,梳理出高考數學試題對平面向量的考查意圖,了解到高考數學試題中平面向量的命題方向,並結合考試說明進行對比,為新一屆 考生的複習備考提供一些展望與指導.
  • 高考數學解析幾何命題分析與複習指導
    以下就通過分析2019年高考的解析幾何試題、總結近年來全國卷的解析幾何命題特點,明確備考方向,提出備考建議.四、2020年高考數學解析幾何備考建議基於考生答卷中出現的一些典型錯誤及全國卷解析幾何的命題特點,給出如下備考建議.
  • 2017高考數學數列題型解題技巧
    2017高考數學正在緊張的備考階段,數列是同學們複習的重點,以下是新東方網高考網小編整理的2017高考數學數列題型解題技巧,供同學們參考學習。   數列問題篇   數列是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又是學習高等數學的基礎。高考對本章的考查比較全面,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考查每年都不會遺漏。有關數列的試題經常是綜合題,經常把數列知識和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和不等式的知識綜合起來,試題也常把等差數列、等比數列,求極限和數學歸納法綜合在一起。探索性問題是高考的熱點,常在數列解答題中出現。
  • 從2017各地高考數學難度排行榜,看18高考數學命題預測及備考指導
    另一方面,命題創新靈巧,考查科學素養。例如試卷的第8題,題目考查了兩個非常大的數字與之間的量級比較,結合最近「圍棋人機大戰」的背景,考查 指對數的運算規則。複習建議:這是一份兼顧基礎與創新,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考查的試卷,難度、區分度合理,對後續學生的複習有指導意義。
  • 2020年,高考數學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命題分析,與備考指導
    高考數學怎麼考?考哪些?怎樣進行有效的高考複習?這是廣大師生都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服務2020年數學高考複習,本文就高考中的三角函數常考考點舉例分析複習策略、易錯問題點撥、解題方法總結、複習建議等,以期對廣大考生的高考複習有所幫助!
  • 2020年高考數學概率統計命題分析與趨勢研究
    出現這種趨勢是勢在必行的.一方面,由於近幾年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領域,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實用技術,而這背後正是對數據收集和分析的結果.另一方面,從2017年開始實行的新課程標準明確將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作為數學的核心素養之一,所以就一定會在高考中體現出來.
  • 有人問:數列是不是高考數學必考題?答案顯而易見
    像數列相關的知識內容和題型,不僅僅是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又是高等數學的基礎,它蘊含了遞歸、轉化、分類與整合等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所以數列自然是每年高考數學的重要考查內容之一。綜觀全國各省市的高考數學試題,無論是題型還是與相關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豐富多彩。
  • 專家分析2015年高考命題趨勢 內容設計將再創新
    每日甘肅網-西部商報訊 改革方案今年已經出爐,雖然我省不在試點省份之列,但是每年高考命題的趨勢卻在不斷變化,為更好地把握新課程高考命題特點,助力我省考生做好2015年的高考複習,省教科所、省教育學會與省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聯合舉辦了全省2015年高考備考研討暨新課程命題分析培訓會
  • 2016高考數學複習知識點:數學數列公式大全
    2016高考各科複習資料   2016年高三開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高三的同學們是不是已經投入了緊張的高考一輪複習中,新東方網高考頻道從高三開學季開始為大家系列準備了2016年高考複習,2016年高考一輪複習,2016年高考二輪複習,2016年高考三輪複習都將持續系統的為大家推出。
  • 楊志明:高考中的等比數列問題
    (附2020高考安排)李志敏:2020年高考數學命題趨勢與備考建議(20200610)(湛江講座)【他山之石】衡水中學各科名師臨考建議:高考如何贏在最後兩周?【他山之石】2020屆高考數學考前指導2007-2020年廣州調研、一模和二模理(文)解答題和客觀壓軸題分類集錦2020年高考數學備考訓練材料(理科)客觀題與解答題(廣州)2020年高考數學備考訓練材料
  • 高考數學:數列的通項公式和求和題的命題規律和解題技巧!
    數列的通項與求和是歷年高考命題的重點與熱點,試題較為綜合,主要有以下命題角度:(1)數列的前n項和Sn與項an之間的關係的應用;(2)簡單的等差數列、等比數列求和問題;(3)綜合性的數列求和,主要涉及裂項相消法、錯位相減法、分組求和法的應用;(
  • 淺談高考數學複習策略
    例如數學壓軸題部分,如數列綜合題、解析幾何綜合題等,學生在平時已對其專項訓練了,那麼在考試中,對這些題型的把握能力就增強了很多。學生在題型上可以這樣歸納:解析幾何部分:曲線的方程與性質;解析幾何中的幾種探究性問題;最值問題;定點、定值問題;與其它知識交匯性的問題。數列部分:求通項(一般常見的情況有6種);求和(一般常見的情況有7種);數列與不等式的綜合運用(一般常見的題型有5種)。
  • 高三數學一輪複習計劃 最全的高三數學一輪複習規劃
    高三數學一輪複習計劃 最全的高三數學一輪複習規劃根據近幾年的高考數學命題分析,近幾年的高考數學命題趨勢比較平穩,堅持了「穩中求改、穩重創新」的原則。所以高三同學在今年數學一輪複習時,最先要做的就是將基礎知識複習透徹,根據高考數學出題規律找出重點複習內容,下面是小編總結的高三數學一輪複習計劃,供大家參考。
  • 2019年高考全國卷「三角函數、平面向量、數列」考向分析備考建議
    2019年高考全國卷「三角函數、平面向量、數列」考向分析及備考建議近三年全國高考數學三角函數、平面向量、數列在高考中分值的分布情況及命題特點命題特點(1)結構穩定,易於複習(2)立足考綱,突出重點(3)立足三基,常規考查(4)重視教材,常考常新近三年全國卷試題解讀
  • 【複習】談談高職高考的數學複習
    這是我們廣大中職學生和老師都很關注的問題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找尋一種職業高中數學複習的有效指導途徑是當務之急,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保持明確的目標,快速應變,精心安排和有效的對策;能夠對高考複習的資源 作有效的掌控,進而做出最佳的複習判斷,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反饋; 在五花八門,種類繁雜的信息中看到職業高中高考命題規律、基礎知識、常考考點、學習方法策略,並能夠清楚地看到數學知識、數學思 維與數學活動經驗之間所存在的重要聯繫
  • 高考數學立體幾何命題分析與趨勢研究
    高考數學試卷中,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蘇卷均是自主命題,其他地區均採用全國卷. 浙江卷和上海卷不分文、理科,江蘇卷文、理科合卷,其他均為文、理科分卷.本文將對近三年全國卷18份試卷中立體幾何的考查情況進行分析,總結試題特點和規律,以便對2020年複習備考提供參考.
  • 「高考特輯」2019 年高考「數列」專題命題分析
    王崢,胡水林,張金良:2019 年高考「數列」專題命題分析
  • 2018數學高考大綱解讀,這四點複習策略讓你成績再提30分!
    2018數學高考大綱解讀,掌握這些複習策略讓你再提30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對於忙於複習的高三黨來說,這句話尤其具有指導意義。2018年高考大綱已發布,有多少同學仔細研讀了呢?相信沒有仔細研讀的同學會有一千個理由,但高考是只看成績不講理由的。為避免複習方向出現南轅北轍,耗費大家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接下來,百年英才小編為大家進行2018年高考數學大綱的解讀及複習策略。
  • 面對「神級」江蘇高考數學,考生們要怎麼做?強烈建議收藏!
    這幾天被一個消息刷了屏,仔細一看竟是江蘇高考將廢棄「3+2」轉為「3+1+2」!不少學生都評論神坑,那小編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如何應對江蘇高考數學!高考命題規律揭秘縱觀近幾年江蘇高考試卷,總體來說,命題有以下幾個特色:一、 緊扣考綱和考試說明,知識點覆蓋全面,試題樸實平和,緊扣教材,大多數題目的源頭來自課本,以高中基本數學知識和基本數學思想來構建整張數學試卷,適度改造,推陳出新,突出了江蘇高考強調「三基」,突出「三基」,考查「
  • 高考數學必考五個題型及考點分析
    高考數學必考七個題型第一,函數與導數主要考查集合運算、函數的有關概念定義域、值域、解析式、函數的極限、連續、導數。【注】:利用子數列與原數列的收斂性關係,很容易判定數列的發散性.例1【2003年數學一】設{an},{bn},{cn}均為非負數列,且則必有(A) an <bn對任意n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