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夏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新聞,讓人很氣憤。
3歲女童被爸媽餵到70斤當吃播賺錢,在這個吃播網紅遍地的時代,真的有人為了賺錢,打起了孩子的注意。
佩琪最早的視頻發布於2018年10月9日,那時候的她圓滾滾粉嘟嘟的,非常可愛。雖然粉絲不多,但單條視頻的播放量最高達到幾十萬。
很多粉絲留言:「好喜歡看佩琪吃飯,這樣的孩子太好養了,胖嘟嘟的真可愛」。
於是,視頻的畫風開始變了,出現在佩琪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多而且多是「垃圾食品」,蛋糕,炸雞、漢堡、泡麵...
網友發現3歲的佩琪現在已經有70斤了,渾身被衣服裹得緊緊的,連走路都變得一瘸一拐,媽媽卻興奮的宣布:「快突破100斤了。」
孩子胖成這樣,這位媽媽絲毫不擔心她的健康,反而以此為噱頭。視頻的標題為了博眼球,還特意標註了體重和年齡,如「小區最胖妞」、「70斤小胖」、「三歲小胖妞」。
在某個視頻裡,小佩琪不斷央求母親:「別弄了別弄了別弄了。」
面對孩子的請求,媽媽嘴上答應著,還是把孩子剛吃完的盤子加滿食物。
研究表明長期的暴飲暴食,對孩子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孩子體重太重會造成骨骼負荷過重,可使腿部彎曲而變成弓形腿,嚴重時還會造成呼吸困難。嬰兒時期的肥胖與成年後的肥胖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都有很大的關係。
作為父母,為了蹭流量、漲粉絲,把孩子當做「吃飯工具」。這樣的行為,和吸血鬼有什麼區別?
網友表示氣炸了,紛紛留言說:「啥時候父母能持證上崗,拿自己的孩子開刀,簡直沒有人性。」
「利用女兒吃播賺錢,根本不配為人父母。」
對於網友的批評和質疑,媽媽踢皮球似的把責任推給了爸爸。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通過考試,就覺得毛骨悚然。」
為了一己私利,把年幼的孩子當成搖錢樹,不顧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樣的人根本不配為人父母。
二
前段時間,在江蘇常州,一位15歲小女孩連吃8顆安眠藥,準備跳河自殺,還好被消防員及時救下。
據報導稱,女孩父親很貪財,就打起了孩子的主意,逼著年僅15歲的女兒去相親,而目的只是為了賺取彩禮錢。
更讓人氣憤的是,女孩16歲的姐姐,已經被父親逼著結婚,目前孩子都一歲了。
這是什麼「魔鬼父親」,竟然為了錢用女兒一生的幸福來交換。
像這樣把孩子當賺錢工具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女兒是童裝模特,一天10個小時的拍攝時間導致她過度疲勞,面部表情僵硬,被身旁的母親狠踹了幾腳。
摔倒在地的女兒並沒有大哭,而是直接起身,熟練的整理好身上的衣服,繼續拍攝。
這樣的畫面讓人隔著屏幕都覺得心疼,這讓我想起了那個「要給弟弟賺奶粉錢」的阿拉蕾。
在2016年她4歲的時候,參加了芒果臺的《爸爸去哪兒》的親子真人秀活動,在這一檔節目中,她與有名的擊劍隊運動員董力扮演「實習父女」。
因她可愛、活潑天真的性格,再加上時髦調皮的衣著打扮,她在節目中吸引了一大批萌粉,就這樣年僅4歲的阿拉蕾出道了。
從她的微博可以看出阿拉蕾的檔期較多,有廣告的,有拍戲的或是節目的等等。
因為商業活動的影響,她不能像其他普通孩子那樣按時上幼兒園,每天的生活非常忙碌,一年有八個月的時間是在劇組度過的。
本該依偎在父母的懷抱裡撒嬌的年紀,已經開始賺錢養家了,真是令人心疼。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個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童年,本是孩子最天真最純潔的時候。
但小小年紀的她們,過早承擔著成人的壓力,被迫養家餬口,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謀殺」,因為童年的缺失,是以後無法彌補的。
三
我們總說,作為子女不要做啃老族,那麼作為父母更不應該啃小。父母如果是「啃小族」,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良影響。
(1)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案例中的小佩琪,本來有著健康的身體,標準的可愛嬰兒肥,卻因為想賺錢的父母被迫成為「吃播。」每天被餵進各種垃圾食品,導致現在走路都困難。父母的「狠心」讓她失去了健康的身體。
小小彬當年是非常受歡迎的童星,他的父母早年離婚後,一直被爸爸帶著到處拍戲接廣告賺錢。
家裡的所有開銷,包括爸爸再婚婚禮的錢、後媽的整容費、後媽生的萌萌彬奶粉錢,都是小小彬賺的。
小小彬因為拍戲頻率太高,身體不適被累病送進了醫院,但是爸爸堅稱小小彬並沒有太累,而一年下來他只休息了4天。
本該在父母的愛護下,享受童年的年紀,卻被當成搖錢樹,面對複雜的社會去撈金,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悲哀!
(2)可能形成扭曲的金錢觀
記者曾採訪過某些幼兒明星、模特,他們衣著時尚潮流,問他們是否喜歡這樣的工作?有一位兒童說:「很喜歡,每天可以掙很多錢,想買什麼都可以!」
對兒童而言,其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對很多事情的判斷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在這金錢欲望的大漩渦裡,連大人都有慌神或紅眼的時候,若沒有正確的金錢觀引導,孩子可能形成扭曲的金錢觀。
在孩子的心智、價值觀還沒形成前,讓孩子為商演、活動而忙碌,如此的「啃小族」行為,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發育。
(3)沒有童年,可能形成人格缺陷
尼爾·波茲曼早在《童年的消逝》中說過: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得不眼睜睜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偽成人的劣等面目時,這令人痛心,且尤為可悲。
隨著孩子知名度、流量的增加,孩子的生活將被無情地壓榨,本該假期和爸爸媽媽、小夥伴玩耍的時間,全都給了各種各樣的商演活動。
而「啃小族」的父母一心只想掙錢,瘋狂利用孩子的流量套取變現,使得孩子不能正常上學、玩耍。
此外,在小小的年紀裡,他們就開始忙於掙錢、工作,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成長,其性格漸為深沉、細膩,不像普通孩子那樣天真。這樣的孩子,極可能形成人格上的缺陷。
知乎上有個話題:什麼樣的孩子活得最累?
有個高贊的回答:父母的欲望有多深,孩子活得就有多累。
孩子的成長就像連續劇,沒有回放,沒有暫停。那些失去的童年的美好,失去的信任,丟了就再也回不來。
多少父母,不顧孩子身心健康,不顧孩子的成長,將自己的期待強加到孩子身上。「啃小族」父母才是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最大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