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廣東高考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一箭之仇」見待賢之道
齊桓公管仲之名顯於天下,非齊霸天下者然,亦有一箭之功。前者果,後者因也。齊桓公一國之主,位高權尊,以一箭之射論一罪人之死,無不當之論。然齊桓公聽鮑叔之言,不以一箭之射論長短,大用之,霸業竟成。用事之當,何其美!
齊桓公所重者,賢也。春秋之期弱肉強食,諸侯爭伐無休,民如螻蟻。弱,何以強;亂,何以治?要在得賢。固有言云:「凡國不徒安,名不徒顯,必得賢士」。無賢士則無成業之基,無將才則社稷傾危,故「蜀中無大將」成千古之嘆。餘度之,管仲之遇齊桓公,幸也;齊桓公之遇管仲,大幸也。
賢士不慕庸人之欲,非召之即來者。必去尊節,待之以禮,行以高義方可。故齊桓公釋仇禮管仲,合乎君道,廣開賢路,終成千古美談。此待賢之道成美於古,當傳鑑於今。
當今之事,以一時之過而醞一生之仇者,心胸使然。以一短而蔽眾長者,限於目光。管中窺豹只視一斑,管中窺人必無「完人」。以嫌惡偏見窺人,何以聚士察賢,何以聚眾人之賢成巍巍大業?古往今來,廣開言路接納賢能者興,不以賢者為賢,拒賢能千裡者衰。故百裡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其理明矣。今之明事者,必去小節隱私慾,明大義,聚眾之長而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方可成巍巍之業。
今之賢者眾,然於一室之內,恐難尋大賢如管仲者。若以此觀賢,則又謬之矣。有言云,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管仲、諸葛諸人生於亂世,故長於權謀徵伐,工計諸務則不然。今之產業萬般,一工一務之佼佼者,豈非賢者哉?決事者宜詳察之。(凌保康)
千古聰明人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百家爭鳴,文人武士競相建業,神仙老虎狗,各色人等,悉數登場。請恕我淺陋,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那個思想自由奔放的年代,那個硝煙四起的年代,真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人,實際上沒有幾個,齊桓公算是一個,管仲也算是一個,因為課本裡確實有過他們的故事,而「鮑叔讓賢」「管仲論相」之故事,則還算熟悉。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自有開明君主的雄才與氣魄,為開疆拓土、富國強兵,一生九合諸侯。齊桓公之所以能成為諸侯的霸主,關鍵在於他能不避親仇,知人善任,重用了與他有殺身之仇的管仲。躲過一劫的管仲,盡心輔佐齊桓公,實現抱負,獲得「法家先驅」的千古讚譽。鮑叔夾在其間,名氣不如二人,但卻知人並篤於友誼,舉薦管仲為相,自己退而居之,性格方面展現出多個層次。實際上,竊以為,這是最聰明的人。
作為一開始輔助齊桓公奪取君位的人,鮑叔自然是不遺餘力。當齊桓公戰勝對手,鮑叔便急流勇退,讓位於管仲,避免了「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歷史中,多少開國功臣因功高震主而落得悽慘下場,「杯酒釋兵權」算是比較溫和的結局,大多數是君王忘恩負義、拿功臣開刷,以暢統治。在這一方面,鮑叔不無憂慮。另外,鮑叔也深有自知之明,讓管仲去實現夢想,相映而成趣,經久而彌新,催人奮發和促人反省。管仲被譽為「華夏第一相」,我則認為鮑叔為千古聰明人。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併,戰爭紛擾,各諸侯國為了國富兵強,大都不拘一格降人才,許多做法至今仍值得借鑑。
齊桓公不避親仇任用管仲的典故不需再贅述。負荊請罪典故中的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立了大功被趙王用為相國;在魏國不被重用的衛國人鞅,到了秦國後被孝公重用為相,使其變法,秦國國力隨之大增;齊威王不以孫臏為殘疾之人而棄用,而是重用為軍師,屢獲大勝……在一個如此自由開明的時代,何才不生?
精彩的故事連篇累牘,千古聰明人鮑叔不過其中一頁。(侯縣軍)